试谈佛山“醒狮”文化*
2016-02-04眭美琳
眭美琳
试谈佛山“醒狮”文化*
眭美琳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佛山地处广东珠三角腹地,自古以来崇文尚武,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是南狮、粤剧和南拳的发源地。本文从佛山醒狮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文化内涵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保护和弘扬醒狮文化,望其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关键词:佛山醒狮;采青;职业化
舞狮,也称舞狮子、狮舞、狮子舞等,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渊源悠久,诗词古籍中有较多的描述。《汉书•礼乐志》载:“常从象人四人”。孟康曰:“象人,若今戏鱼、虾、狮子者也。”韦昭曰:“著假面者也”。①据此,“象人”可能就是舞狮的前身。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伎》写得:“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舞狮的形态与动态。《旧唐书·音乐志》记载了唐代的狮子舞——《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书中记载道:“狮子鸷兽,出于西南夷、天竺等国。缀毛为之,人居其中;象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五狮子各立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从足持绳者服饰作昆仑象”。另外,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记载:“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一、佛山“醒狮”的历史渊源
舞狮在我国,根据地域分布可分为北狮和南狮两大类。北狮在长江以北,主要流传于河北徐水等地,追求形似逼真。造型酷似真狮,狮头又大又圆,眼睛灵动,制作工艺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分雄狮(狮头上有大红结)、母狮(狮头上有大绿结)和少狮(体型小,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毛服饰扮演)。其动作灵活、惟妙惟肖,以扑、跌、翻、滚、跳跃、挠痒、抖毛等为主。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共同扮演一只大狮子。前者双手执狮头道具戴在头上,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由牛毛缀成的狮毛覆盖扮演狮身。由手持绣球的“引狮郎”带领,雌雄成对演出,有时还会跟着一对少狮参与,表演风格带有杂耍性、趣味性。伴奏以钹、锣、鼓为主。南狮在长江以南,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外等地,追求神似神韵。狮头色彩艳丽,以戏曲面谱作鉴,不太像狮子,接近神话传说中“年兽”的样子。制作工艺非常精致,眼帘、嘴都可以活动,狮头还有一只铁角,主要用于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表演时也是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狮头道具戴在头上,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
广东省的舞狮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各异,且深受群众热爱。一般可以分为广府狮舞、客家狮舞、潮汕狮舞、少数民族狮舞等。“醒狮”就是广府狮舞中的一种,广泛流传于佛山、东莞、广州等粤语地区,是广东舞狮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南狮的典型代表,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佛山是“醒狮”的发源地,“醒”在粤语中为“威猛”之意。佛山古称季华乡,因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在城内挖掘出三尊佛像,以为是佛家之地,遂改为佛山。佛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四大名镇之一,中国龙舟龙狮文化名城,也是粤剧的发源地。
关于“醒狮”的来源,众说纷纭。民间传说认为:古时佛山出现过一头怪兽,年年岁末就出来糟蹋庄稼,戕害人畜。乡民为避其害,就用竹蔑扎架,彩绘成多头假狮子,当怪兽出现时,就锣鼓齐鸣,舞动假狮,怪兽见后惊恐而遁。从此,乡民相信狮子有驱邪镇恶之功,便于每年春节敲锣打鼓,扎狮演舞,并挨家挨户拜年,以求消灾除祟,祝贺吉祥,此俗流传至今。②也有认为:岭南醒狮起源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交州刺史檀和之奉命征伐林邑,林邑王范阳指挥士兵,操着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使宋兵无可奈何。宋先锋官宗意想到百兽害怕狮子,想必大象也不例外,于是命士兵连夜用布、麻等做成了很多“狮子”由两个士兵披架着,隐伏于草丛中。他还在预定战场上挖了不少又大又深的陷阱,最后双方交战时,宗意放出了许多张开血口的假狮子,张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吓得掉头乱窜,掉入陷阱中,大败林邑象军。从此,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起来,大体在五代十国之后从中原流传至岭南民间。③以上皆为神话或民间传说,可信度不高。广州博物馆的一级文物——明代石湾窑三彩狮子,就是以广东民间的独角狮(醒狮)为原型。双目圆睁,头有独角,双耳高竖,阔口大开,舌头外露,颈上系有两个铃铛,左脚踩着绣球。本人认为:醒狮是由中原北狮传入佛山民间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融合并逐渐形成独特风格的南派舞狮体系。
二、佛山“醒狮”的表演形式
佛山传统醒狮主要分黄、红、黑三色,分别喻为三国时期的刘、关、张。黄色为刘备狮(黄面白须),代表富贵、仁义;红色为关公狮(红面白须),代表忠义、招财;黑色为张飞狮(黑面黑须),代表霸气、勇猛。过去,张飞狮(黑狮)一般只有在比赛或踢馆挑战时才派上用场,纳吉送福之时还是以红、黄狮子为主。还可以分为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黄脸的刘备狮和红脸的关公狮为文狮,黑脸的张飞狮为武狮。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名称有所不同,舞法和表演风格也根据三者的性格而不同。文狮温柔和善,武狮勇猛刚烈,少狮活泼可爱,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演出。另外,还可以分为七彩狮(文狮)、黑白狮(武狮)和幼狮(少狮),七彩狮为“狮乸”(雌性),色彩艳丽,白眉红须;黑白狮为“狮王”(雄性),铁角青鼻,全身挂着绒球和铜镜,光彩照人。按舞狮行规,黑白、七彩两狮相遇,七彩狮必须主动礼让,向其致敬。
醒狮的表演程序非常有讲究,起舞之前通常要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及天庭上,象征给予了生命和灵性。表演非常注重神似和意象,舞者通过不同的步法和技巧,如四平马、丁八马、吊马、跳步、虚步、圈狮、滚辘等,配以武术动作,尤其是南拳中的刚、韧、快、猛、巧等手势手法,再配合狮头的舞蹈动作,生动形象地把狮子的各种形态舞出来。其形态主要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宝、施礼、惊跃、凝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采青、入洞等。伴奏乐器主要为锣、鼓、钹等,可以分“三星鼓舞”和“七星鼓舞”等,伴奏者会根据醒狮的动作、情节和步伐而灵活运用。锣鼓的伴奏需要非常到位,轻、重、缓、急,鼓点子与醒狮的动作、表情和情节配合要十分娴熟,正如俗语所说:“狮要舞得好,全靠鼓手敲得巧”。“三星鼓”要求步伐小,动作轻柔可爱,主要表现醒狮的喜、惊、疑、怒等神态神情;“七星鼓”要求步伐大,动作刚猛,幅度大起大落,惊险刺激,主要表现醒狮的英武威猛。
现在醒狮一般以驻场表演和职业竞赛为主,笔者曾在佛山祖庙观看过醒狮的驻场表演。大致如下:演出前,醒狮场的四面都坐满了游客。先是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宣布开场,乐队一共有四人,一个敲鼓,一人敲锣,两人打钹。一会儿,黄狮子(刘备狮)和红狮子(关公狮)在急促的锣鼓声伴奏下奔跑出场,绕场向观众致意问好,与观众互动。不时有大人、小孩上前抚摸狮子或照相合影,沾沾福气,以求平安。场地中央有一堆纪念品,游客可以现场购买。先将钱交给工作人员,醒狮再把纪念品“吐”给游客,与游客嬉闹。期间,醒狮不时会摇头摆尾地舞起来,但主要以“地面狮”舞法为主,还有一些“高托举”的上肩技巧性的动作。接着,黄狮子表演“醒狮登杆”。醒狮在锣鼓的伴奏下,一会迟疑,一会举步不前,然后试着往上爬,又知难而下,摇头晃脑,随着一阵急促的锣鼓声,醒狮一口气迅速爬上近20米杆顶,迎来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在杆顶上,狮子手舞足蹈,搔头摆尾,非常惊险。突然从狮口中“吐”出一条长长的红幅,上面写有吉祥如意的祝贺语。
接下来就是醒狮的“高桩”表演,也是最精彩刺激,最受欢迎的部分。醒狮在一条长达15米、高近3米的高低错落的桩柱上表演,桩阵的高低装置要根据套路、动作、编排和舞者的体功底技巧而设计。高桩一般分为步步高枱桩、梯桩、七星梅花桩等,表演集高、难、险于一身,尽显醒狮的威猛与灵气。醒狮出洞后,围着高桩“翩翩起舞”,时而“蠢蠢欲试”,时而“望而却步”,动作诙谐幽默、憨态可掬。忽然,只见醒狮倏地一下已跃上高桩。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动作灵巧轻盈。在高桩上,狮子在锣鼓的伴奏下,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摇头摆尾,忽而“蜻蜓点水”,千姿百态,扑跃翻腾,矫健如飞。最精彩的还是那些“凌空飞跃高桩”、“空中转体”和“倒挂金钩”等高难度动作和技巧。高桩动作既有“文狮”的细腻轻柔、活泼可爱,如舔毛、挠痒、抖毛等;又有“武狮”矫健威猛、刚劲有力的高难度、高惊险动作,如各种凌空飞跃、空中转体等。随后,醒狮开始采青、啐青、吐青。这时,有游客会上前购买醒狮“吐青”出来的“青”(纪念品),以求吉利。完后,醒狮绕场与游客互动,致谢。最后,回洞,收式,表演结束。
三、佛山“醒狮”的文化内涵
“肇迹于晋,得名于唐”的佛山自古以来崇文尚武。广东历史上曾出过九位文状元,其中有五位来自于佛山。佛山也是闻名中外的武术之乡,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如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都发源于此,还出过梁赞、叶问、黄飞鸿等武术名家。在我国,许多民间舞蹈是武舞同源,即武、舞不分家。醒狮与武术的关系十分密切,其步法、身法和技法很多都是从武术中直接或间接借用,看过李连杰主演的电影《狮王争霸》就能明白。虽然电影作品有所夸张和渲染,但是历史上的黄飞鸿确确实实是位醒狮名家。黄飞鸿出生于佛山南海西樵山,从小学医习武,后在广州开武馆和药铺。他利用其深厚的武功与醒狮结合,尤其是将“飞铊”技术与采青巧妙结合,使“飞铊”采青百发百中,堪称一绝。另外,他还首创了女子舞狮之先河,其妻莫桂兰及女弟子邓秀琼的醒狮表演享誉珠三角及港澳。过去,佛山醒狮会馆众多,一般由武馆的人开设。据老艺人说,佛山醒狮空前兴盛。主要分为两派:一是“社”字派,以舞黑狮和七星舞法为标志,由梁细苏、吴加师傅(蔡李佛拳的传人)教授,有鸿胜馆、大成馆、民乐社等分馆。二是“义”字派,以舞红狮和三星舞法为标志,由游德、彭南(太极、洪拳的传人)教授,有致义、群义、聚义、众义等分馆。④
“狮子”在国人心目中被奉为瑞兽、圣兽,不但具有吉祥如意的寓意,还有消灾辟邪、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在佛山,每逢传统佳节或隆重庆典,都会举行热闹的舞狮活动。醒狮表演中“采青”最为常见,也最为精彩。清朝初期,醒狮“采青”有“反清复明”之意。现一般是取其意头,“青”就是生菜的谐音——“生财”,有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的意头,也有驱邪纳福之意。其做法就是把生菜及利是(红包)悬挂起来,醒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不决,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谓之采青),再把生菜咬碎(谓之碎青),还要模仿狮子吃饱的表情神态(谓之醉青),再把咬碎的青吐向大家致意(谓之遍地生财)。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的方式花样百出(如采天青、采地青),并配以各种惊险刺激、高难度的动作。例如上肩、叠罗汉、上杆,或者过梅花桩、高桩等。所谓“采地青”就是将青放在地上,醒狮在地面上表演,其中还可以分为水青(将青放在水盆中)、蟹青(将青放在螃蟹模样的道具内)、桥底青等。“采天青”就将青放在屋梁、房顶、高台或高杆上,醒狮通过登高表演采青,其中可以分为吊青、过三山、上天堂、上楼台以及登杆采青等。这类表演需要舞狮者具备扎实高超的技术技巧和过人的胆识,在观众的惊叹、鼓掌声中完成高难度、惊险的动作。
四、佛山“醒狮”的未来发展
佛山醒狮发展至今近千年,进入21世纪后,跟其他传统民间艺术一样面临如何保护、继承和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醒狮职业化是一个不错的选项。为了调查佛山醒狮职业化发展的情况,本人曾前往佛山祖庙进行实地调查。佛山祖庙位于佛山市禅城区,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与肇庆悦城龙母庙、广州陈家祠合称为岭南古建筑三大瑰宝,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那里,每天固定有三场精彩的醒狮表演,表演者为南海黄飞鸿中联电缆武术龙狮协会骨干队员组成佛山黄飞鸿龙狮团。该协会成立于1996年,当时称南海武术协会龙狮团,2000年得到广东中联电缆实业集团的鼎力支持和冠名赞助,为国内首个职业化的龙狮团。
笔者对醒狮师傅进行了采访。得知:黄飞鸿龙狮团于2012年3月正式入驻祖庙黄飞鸿纪念馆。目前参与表演的团员有30余人,隶属于南海黄飞鸿中联电缆武术龙狮协会,该协会已有100余人。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一些国外学员。协会统一学习训练,负责食宿,有固定的工资,外加各种演出、比赛津贴和其他保险。学员进来后,先学习武术,接着学习舞狮、舞龙和龙舟,敲锣打鼓也要学习。在里面,集中管理,纪律严明,训练刻苦,辈分分明。当学员退役后,可以选择进入中联电缆公司工作,解决了学员们的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训练、演出和比赛中。为了更好地发展和传承醒狮文化和维护协会的正常运转,他们会承接各种盈利业务。包括开业剪彩、新春拜年、舞台演出、喜庆迎宾、奠基典礼、狮艺武术传教、村庆活动等活动,还有龙狮器具、龙舟制作、器材设计等工程。同时,也会通过参加各种舞狮、舞龙和龙舟的比赛赢取奖金。另外,还可以代表地方政府部门参加比赛及其他活动,可以获取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和优惠政策。可以说,其运营模式具有较高的职业化。据悉,该会成立至今,参加过上百场国内、国际性赛事,共夺得200多项冠军;曾20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获得30多项国际赛冠军。其品牌享誉海内外,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深远,深受各界群众的好评。
五、结语
佛山作为醒狮的发源地,其醒狮文化深厚悠久,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为了更好地传承醒狮文化和技艺,相关部门还把醒狮文化带到校园,由专门的醒狮非物质文化继承人授课、训练,并取得不错的效果。醒狮文化博大精深,笔者仅从几个方面对佛山醒狮文化进行初步的观察和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更深入、更广泛地了解和研究。
注释:
① 彭松.中国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28.
②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115.
③ 广东年签,转引自蒋明智.佛山“醒狮”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J].文化遗产,2011,04:153.
④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116.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文化生态学”视域中的岭南民间舞蹈》研究成果(13YJC760070)
作者简介:眭美琳,男,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