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谷寿张黄河夯号(硪号)田野调查*

2016-02-04楚守涛

黄河之声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化站号子黄河

楚守涛



阳谷寿张黄河夯号(硪号)田野调查*

楚守涛

(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阳谷位于山东省西部,隶属聊城市,这个地方被人熟知是因为名著《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故事。自古以来,有两条河流经过此地,一条是母亲河黄河,另一条是京杭大运河,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历经岁月的销蚀打磨,有些已经永远消失,而有些却因为只存在于人们口头相传而面临濒危失传的境地。阳谷寿张夯号就属于这样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修金堤挡黄水,北修长城拦番兵”——秦始皇走马修金堤的传说就流传在夯号的唱词里,也就是说,这些流传在修堤老人口中的号子,很有可能是从秦朝流传至今的。

为了利于黄河夯号挖掘整理和保护,经过各级文化部门的努力,阳谷寿张黄河夯号于2009年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前期准备

笔者于2016年的春天两次赴阳谷寿张拜访了夯号的传承人(代)许祥聚老人,就黄河夯号的相关问题向他请教。

在决定做寿张夯号的调查前,笔者做了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除了以前的知识积累外,又专门阅读了权威论著——上海音乐学院江明惇先生的《汉族民歌概论》一书中关于号子的章节,就号子的形成、发展与流传,号子的功能特性,号子的基本表现方法和典型性格特征,号子音乐形式的特征,各类号子例释等作进一步的学习,所以后来在与许老的交流中,尽量做到把各种号子归入到一定的研究体系中。在这两次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在非遗音乐类项目的研究中,传承人往往对其所传承的口头文化非常熟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但是往往是感性的表达,研究者往往具备一定的理论能力,所以研究者所能做的是尽量的归纳总结,发现其中的规律。

发现问题

根据先前经验及调查前的学习准备,笔者一共准备了以下相关问题与许老访谈:

1、夯号、硪号之辨

2、黄河夯号来源、发展、繁荣及式微

3、原生演唱形式至舞台表演形式之转变

4、音乐风格、旋律特点

除了以上四个问题,笔者问题还包括:

A、有无专门号子手?由什么人充当?是否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和音律知识?具有什么职能?

B、号子原生多还是由小调移植来较多?

C、实用功能和表现功能哪个更多?

D、不打夯的现今年代,如何传承?

E、号子的速度如何?如何使用和调节快慢?

F、有无女性号子?

G、阳谷境内流经黄河、运河,黄河夯号与运河号子有无交叉的成分抑或各自成型?

H、歌词的内容大多表现什么?有无教化功能?歌词与旋律是如何配合的?

实施访谈

通过当地文化站的负责人,笔者3月30日终于首次神交已久的许老,由于通往许老家道路正在修缮,所以请他来到了乡文化站,令笔者吃惊的是82岁高龄的许老骑自行车自己来的,原以为他会由儿女陪伴而来。落座说明来意后,笔者翻开随身带的《山东省聊城地区民间歌曲选编》(1981年版),选其中大学期间《民族民间音乐》课上老师要求背唱的一首《莲花号》开始演唱,许老静静地聆听。这首《莲花号》一下拉近了跟许老的距离,笔者唱完一段,许老就继续演唱,一口气演唱完“十二月”的歌词。随后的访谈就在笔者和许老的相互唱号子及交流中展开。

通过交流得知,这些众多的号子可以分为小嗨呀、大嗨呀、头板、二板、打岔头、落子、小调等等几种,在演唱的过程中,旋律相对稳定,而唱词可以改动甚至即兴发挥。歌词的内容多以民间传说、歌颂历史英雄人物、自然景物、日常生活和乡间趣事等,在建国后,更是增加了歌唱新生活、新时代等内容。

许祥聚老人说,自己上过两年学,所以在同龄人中相对识字较多,因此自己在打夯的队伍里承担了“硪头”的角色,所谓“硪头”,即打夯队伍里的领号者,一方面夯头需要手握夯柄,同时也是夯号的领唱者,还负责组织打夯队伍的责任,在打夯的实施过程中,他还负责掌握打夯的节奏、步调等,所以在打夯队伍里,“硪头”的地位相对较高。

徐祥聚老人生于1934年,已经82岁高龄,他从17岁就开始上大堤修堤,在那个时候机械化还没有普及,所以修堤的工具就是石硪,他介绍,这些硪主要有三种,从最早的“片硪”、到“灯台硪”及最后的“石柱硪”。

真实的打硪生活是沉重而乏味的,许老回忆,一组硪工的任务一天要夯实360平米,而一平米要打50多下才能合格,也就是说一天下来,他跟硪友们要拉18000多下。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硪号就成了他们的精神食量和依靠。

除了打硪时的常用的大嗨呀、小嗨呀等,在劳累的时候他们会换几个夯号来提振情绪。许老给笔者演唱了《大锯缸》、《花里溜》,唱词多表现日常生活和人物,非常具有生活的气息。而那首《大锯缸》正是我国作曲家赵季平先生为电视剧《水浒传》创作的主题曲《好汉歌》的原型,而此前这首《大锯缸》(又名《王大娘锯缸》)被认为是河南民歌。寿张镇与河南省搭界,这首《大锯缸》产生自哪里又怎样流传无从考证,但单说《大锯缸》是河南民歌看来也不完全正确。

最后,许祥聚老人向笔者表达了他的遗憾,那就是尽管寿张黄河夯号被列为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他本人并没列为继承人,但他实际承担着传承人的功能,因此希望通过媒体的呼吁,以完成他的心愿。

通过镇文化站非遗项目负责人的联系,顺利完成对许祥聚老人的访谈,另外在与文化站负责人的对话中得知,面对夯号濒临失传的境地,他们也觉得也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使这种形式得以流传保存,例如部分乡干部定期接受许老的培训和演唱,另外他们打算将夯号由劳动时演唱的一种形式,转化为一种娱乐休闲的演唱形式,并且向笔者表达了缺少将硪号进行编排并搬上舞台的舞蹈人才,希望笔者帮忙联系相关人员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阳谷寿张黄河夯号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号169)

猜你喜欢

文化站号子黄河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我家的“号子”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唱起号子走汉江
『黄河』
新时代基层文化站所如何开展好群众体育文化活动
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机制的新举措
新时期乡镇文化站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