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职高专开设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对于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积极心理学作用

2016-02-04欧阳林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留学生少数民族

欧阳林(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试论高职高专开设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对于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积极心理学作用

欧阳林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摘要】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以广西高等院校为东盟留学生设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为焦点,分析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困难、心理障碍和该类课程可以产生的积极心理学作用,以及该类课程对于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跨境跨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广西;高职高专;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课程;文化传承;积极心理;效应

广西是中国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在经济全球化向区域一体化推进的背景之下,近5年来,东盟来广西的留学生数量逐年增长。2013年,广西已成为国内接受东盟留学生人数最多的省区。与此同时,国际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已日益引起广西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的高度重视。

一、留学生跨文化适应

东盟来华、来桂留学生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之后,在异国他乡的新奇感消失了,进入自身原文化和当地文化深层次的磨合适应阶段,在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跨文化适应性困难,即所谓“文化休克”,由此引发焦虑感和不适应感,造成学业成绩不良等后果,还有可能养成远离当地文化圈子的习惯,数年后毕业或结业回国时虽然学到了一定的生产技能、科学知识,却对学校和东道国没有文化认同感、情感归宿感,而是隔膜、抵触,这种情况应该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留学生需要快速地融入当地文化,把握当地文化的正能量,找到身份认同感;也需要从语言、心理、生活、社会交往和学习上循序渐进地适应和提高,获得成就感。

二、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课程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原理,本文认为可以在第一学年设置有学校归属地民族文化特色的课程来排除留学生文化适应期的困难和障碍。理由如下:

(一)开设民族文化特色课程有助于提升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注意类型,形成积极心理效应

注意是生活、学习中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之一,它调节着学生的认知信息加工过程,并直接影响认知信息加工的效果和效率。注意的初级形式是无意注意,指向和集中于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无须意志努力,也不容易疲劳,但容易转移。注意的高级形式是有意注意,该类注意积极地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任务,但容易产生疲劳。更为高级的注意形式是基于有意注意并得到提升的有意后注意,它兼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优点,具有潜在的目的性、兴趣导向性,无须意志努力,不易产生疲劳,特别是对完成长期、持续的活动任务很有效,是从事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

高职高专民族文化特色课程的内容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生活知识为主,因其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可模仿性,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学习方式灵活多变,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将之转化为经验积淀,在文化适应期持续引发积极心理效应。更在之后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知识的学习任务中,有助于使学生的注意以更为高级的形式指向和集中于学习内容,并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开设民族文化特色课程有助于提高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知觉水平,形成积极心理效应

感知觉是认知活动的基本阶段,是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高水平的感知觉综合运用视、听、嗅、味、肤、机体、运动、平衡等感知觉系统来收集和分析信息,可以伴随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其中“观察”是更积极、更自觉的感知觉过程,是最高级的感知觉水平,被称为“思维的知觉”,它是对感知觉对象的整体反映。如果不利用民族文化特色课程有效地组织学生的知觉,学生就可能失去从整体上正确把握广西本地文化的机会。

民族文化特色课程情景化课堂浓缩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可以帮助留学生深入了解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从情感融入到社会交往、智力开发各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例如:体育、娱乐项目的快乐、合群、互助精神内核;民间风俗(圩集会礼)的伦理、孝道;四季风俗(佩戴香草荷包、艾草手环、五色糯米饭)和茶道(侗族打油茶、白族三道茶、彝族养生茶、虫茶、六堡茶)的养生智慧;此外,诸如丰富的节庆文化、手工艺制作、地貌文化等,都可以向留学生展现广西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健康人格形成的积极影响。这些课程辅以示范课、演示课、讨论课、影视观摩、实地参观、实训实验等课程模式,学生知觉的广度、速度、精确性和清晰度更容易达到较高的水平,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可以在新的语境和文化氛围中得到调整和重置,从而提高留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跨文化适应水平。

(三)开设民族文化特色课程有助于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汉语的运用水平,综合增强学习理解能力,形成积极心理效应

在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期,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课程最有利于拉近东盟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距离,创造交往的机会和沟通的话题,丰富留学生课内外的校园生活,去除文化上的隔阂感和戒备心理,缩短跨文化适应的过程。留学生来华,包括语言在内一切从头学起,要想帮助留学生更快地融入汉语语境的学习氛围,根据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教学内容的编排应从语言知识入手,由浅到深、由易渐难、由直观到抽象、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如文化知识、生活知识)到逐步深入地学习理性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留学生第一学年最大的困惑是中文难学、交流障碍、上课不容易听懂,即使听懂了一些,也有很多遗漏和不理解,一些学校课程安排太多,更使留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不适应。所以第一学年应安排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生活知识为主的课程,民族文化特色课程正是其中之一,留学生在动态的学习有助于综合提高汉语水平,提高理论知识理解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对留学生开设《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史》《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技能》等生动活泼、既动手又动脑的课程

同时促进语言交流的拓展性文化课程,有助于开发智力,形成积极心理效应。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智力类型有分析型、综合型、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艺术型、思维型。与留学生平时的基础课、专业课不同的是,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技能课程既能放松、调节紧张的学习,又有利于多维度开发和培养综合型智力,是专业课程的互补型课程,同时也是对留学生学习生活的极大丰富。本文认为在高职高专院校可开发为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特色选修课程的项目至少有:少数民族文化史略、民族服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民族娱乐项目、民族节庆礼俗活动项目、民族特色餐饮项目、民族手工艺制作(壮锦、扎染、绣球、五彩香包等)、民族文艺项目(民族舞蹈、民歌、民乐、曲艺、民族史诗)等,这些内容除了课内观摩、学习、演练,课程形式还可以是隐性课程、第二课堂(实地参观、民间调查、兴趣活动)等。

例如,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目前被学界统计的共478项。适合列入民族特色课程的项目有:壮族的傩戏、板凳拳、采茶舞、放风筝、荡秋千、太阳棋、跳棋、抛绣球、拍手舞、五方舞、三人板鞋竞速、陀螺,瑶族的摔跤、瑶拳、盘王拳、南太极、双鞭舞等。这些项目的突出特征是有动、有静,有个人活动也有小组合作,有的挑战智力、有的挑战动作技巧和身体协调水平,有舞蹈型、武术型还有娱乐益智型,可谓丰富多彩、足以令人耳目一新。 如果降低这些民间娱乐、体育、益智活动的生态环境依赖性,设计成单元型、小品型、动作游戏型的课程,且设置安全规范和基本配套设施,则可在普通教室或室内、室外运动场上课。如果留学生和开设同类课程的中国同学开展交流、竞赛、同台表演,可以增进友谊。这些项目还可以设计为校园文化活动,在丰富留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同时,还有助于实现广西民族文化的跨境跨文化传承。

三、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跨境跨文化传承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区,作为一个毗邻东盟、有10多个少数民族与东盟各国的民族有由来已久的血缘关系、经济发达程度适中的省份,本文认为,有了这样的有利条件,广西的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恰好可以把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跨文化传承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迄今为止获得的众多荣誉证明,广西民族传统文化是有跨文化魅力的,例如:山歌对唱、多声部合唱民歌等项目已经享有了国际声誉;板鞋竞速已经走进了全国民运会;起源于宋代的壮锦,历史悠久,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四大名锦”。改编自远古少数民族传说或神话的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1999)、大型壮族歌舞剧《百鸟衣》(2013),也是很好的证明。《妈勒访天边》1999年在全国演出成功后荣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金奖及六项单项奖、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舞剧第一名)。该剧在业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并受到各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热烈追捧。本文认为在高职高专院校可开发为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特色选修课程的项目至少有:少数民族文化史略、民族服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民族娱乐项目、民族节庆礼俗活动项目、民族特色餐饮项目、民族手工艺制作(壮锦、扎染、绣球、五彩香包等)、民族文艺项目(民族舞蹈、民歌、民乐、曲艺、民族史诗)等。

在跨境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也会在与异地、异形态文化的融合中实现自我生长和更新。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跨境、跨文化传承会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声势浩大,而各民族文化在国际视野中也将获得新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苏德.全球化与本土化:多元文化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2]张进清.跨境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论文,指导教师:陈时见教授,2012年.

[3]卢家楣.心理学与教育——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沈柳红,杨海晨,孙庆彬.不同类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基于广西红水河流域的田野调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5(4):38-41.

[5]陶燕.广西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1):39-44.

[6]朱岚涛,陈炜.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2(3):146-153.

作者简介:欧阳林(1966-),女,讲师,应用语言学方向。

基金项目:2014年度全国民族教育研究课题“学校教育在传承跨境民族文化中的作用研究”(课题编号:mjzxyb1417 )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跨文化留学生少数民族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