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存在的新情况探究——以日喀则为例

2016-02-04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期
关键词:日喀则风俗少数民族

韩 刚(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关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存在的新情况探究——以日喀则为例

韩 刚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族民众世代聚居于此,相处和睦。不仅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也吸收了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因此日喀则市的地域文化在整体上具有多元一体的特色,在新中国成立后到八十年代初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得到了充分尊重和理解。然而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数量较改革开放之前大量涌入日喀则地区,外地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增,在遵循民族风俗习惯和尊重宗教信仰方面,日喀则地区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

【关键词】风俗;新情况;日喀则;少数民族

日喀则市以藏族居民为主,同时又有汉族、柯尔克孜族、回族、苗族等民族长期生活在此,不同民族之间的宗教信仰、语言交流、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服饰穿戴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是各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也会带来不同民族间交流的障碍。如果这种差异被得到尊重,那么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也将得到尊重和理解,就不存在民族问题;而在差异化的视角下,很容易带来关于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中的一些误解和偏见,因此造成一些新的民族问题。

一、日喀则市民族风俗习惯现状

在日喀则地区,主要有藏族、汉族、柯尔克孜族、回族、哈萨克族、土族、东乡族、满族、苗族,其他民族等。在日喀则市人口占多数的主要是藏族,有671664人,占总人口数的95.50%,汉族人口数有25810,占总人口数的3.67%。从人口数来看,汉族与藏族与汉族明显占到人口绝大多数,这就决定了在这一地区藏族和汉族两个民族的交往比较频繁,从而对这两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的现状进行调查就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日喀则市的民族构成和人口分布状况,主要对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的民族风俗习惯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有外地旅客、藏族和汉族等。外地游客多是由拉萨转站而来,他们主要对日喀则市的扎什不伦寺和藏族民众多是世代生活在日喀则地区的当地人,也有部分前来转山的青海藏民,主要对这一地区的民族教育状况、民族风俗习惯尊重情况、民族关系和交往情况、民族政策的了解情况、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及看法、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进行了调查。

在外地游客心中,日喀则地区与圣城拉萨一样,是一个神秘而又圣洁的地方。正是由于日喀则地区的较为神秘的异文化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前往。通过我们对一些外来游客的调查和访谈,游客之所以选择来此地旅游,大多是为了感受和体会这一地区纯朴的民风民俗。游客反映来此地后的第一感受是这一地区的文化现象受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程度很严重,主要是在街道两边随处可见的一些外地餐馆,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年轻一代穿着现代社会的流行服饰,以及来自外地及周边地区的一些手工艺品店铺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具有藏族民俗文化色彩的东西越来越少,具有民俗特色的一些事象占据的市场空间已经越来越狭小。游客来此地的目的,大多数都是期待看到传统的民风民俗,但由于受现代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这一地区传统的民族风俗中已经融合了较多的现代文化元素。

通过我们在这一地区的调查发现,从事商业活动、旅游业,以及受过正规教育的藏族朋友在和汉族等其他民族交流时会说一部分汉语,但是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牧区与农区的藏族朋友基本不会讲汉语。从语言交流这一现象可以看出,藏族同胞的语言学习能力非常强,因为大部分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而会讲汉语的藏族都是从自己身边周围的汉族朋友那里学来的汉语,可见汉语在市场经济领域使用非常广泛。但是在藏族的传统生活领域中,几乎没有讲汉语的需求,因此造成农区牧区的藏族基本不会汉语。此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藏族同胞们传统的语言习俗正面临着汉语影响的变化趋势,藏族传统的语言习俗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通过我们在这一地区的调查发现,在日喀则大街小巷、旅游景点,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店铺,材质各异、价位不等。包括各种具有传统民族风格的挂件、首饰、宗教用品。这些工艺品看上去很有当地的风土特色,但是通过我们的了解,一些手工艺品的产地和加工场所并不在当地,大多数都来自尼泊尔和内地一些城市,真正源于本地手工生产的工艺品数目极少。而且我们发现在这一地区从事手工艺品销售的店铺和摊位较多的从业人员主要是内地的汉族商人和其他民族的一些朋友,少之又少的是本地藏族从业人员。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一方面旅游开发刺激了销售手工艺品行业的繁荣,外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多,旅游纪念品市场潜力巨大,促进了当地手工艺品市场的繁荣;而另一方面,假货充斥市场,行业规范模糊,为当地群众带来的经济效益微乎其微,亟待相关部门规范旅游纪念品市场法律法规。

二、日喀则市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存在的新情况

个案:李女士,23岁,女,四川人,大学生,父母在日喀则做小商品销售。李女士目前在成都读大学,暑假则陪同父母待在日喀则,说起对周围族群的看法,李女士表示:“大学里就有挺多西藏来的藏族同学,他们大都不怎么学习,字写得却都很漂亮,挺善良,就是妒忌他们考大学分数线好低啊。”接着李女士告诉我们,她们高中如何拼命学习,“当时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要起来,一直上课到晚上十点钟,回到宿舍还有继续看书,在被窝里看到两点,这三年就这么过来的。”“他们(班里的西藏生源同学)说他们高中就不咋学习,而且现在大学里也是,但是他们毕业后回他们老家考公务员特别容易,都是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凭啥啊!”不同区域的高考政策,引起李女士的无法接受。李女士又说:“我听我班藏族同学说,他们家里盖房子政府还给补贴的,种地也有补贴,他们毕业回去找工作也那么容易。”李女士又羡慕又无奈:“我们辅导员说,他们也就是回老家找工作,又不能留在成都。”

国家对边远民族地区一直有政策上的扶持,比如高考分数线较低,比如事业企业单位招工时要求按比例招收少数民族职工,比如提拔干部时候按比例考虑少数民族同志、少数民族允许生育二胎等。国家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以及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进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边远地区创造了人为的不平等。在民族地区,无法通过民族身份获得利益的个人,反而变成“少数”,此处少数指代分层中处于劣势地位的边缘群体。现有民族政策与民族法律是存在部分会引起利益分配不均衡因素,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人为不平等,从而引起对少数民族的不尊重,影响民族团结,值得反思。

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这一地区在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从教育着手,重视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工作,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因此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增加尊重民族风俗本土化课程,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注重师资培训,提高西藏地区教育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和充分认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个人充分认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因此,党政部门要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工作,切实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高永久.民族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324-343.

[2]刘松.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若干问题研究[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2-26.

[3]徐黎丽,陈建军.论风俗习惯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2-85.

[4]苏钦.民族风俗习惯与民族法制建设[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5):10-13.

[5]王红曼.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J].青海民族研究,2001(3):45-47.

[6]杨圣敏.对如何处理好当前民族关系问题的一点看法——多年实地调查后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3(7):204-209.

作者简介:韩刚(1982-),男,满族,兰州城市学院助教,西北民族大学2013级民族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日喀则风俗少数民族
太平风俗美
西藏日喀则岗巴县多尔玛石窟的初步调查与研究
日喀则,天堂的邻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红楼风俗谭》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
跟踪导练(四)4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喜马拉雅考古调查记——日喀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