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音乐戏剧在广西的创作和演出*
2016-02-04吴佳文李静
吴佳文 李静
抗战时期音乐戏剧在广西的创作和演出*
吴佳文 李静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摘 要:广西的抗战音乐活动是中国抗战音乐史上的重要阶段,音乐戏剧则是广西抗战音乐中浓墨重彩的一章,促进了广西抗战音乐活动的蓬勃发展,也为日后中国新歌剧、舞剧的成长奠定了基础。文章论述了抗敌宣传第一队在广西的演出,新安旅行团、刘式昕与舞剧《虎爷》,以及《军民进行曲》在桂林的演出及中国新歌剧的建立。
关键词:广西;抗日救亡运动;音乐戏剧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全面进攻中国,在中国掀起一片腥风血雨,中华民族开始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沦陷之后,广西作为中国西南大后方,成为战略重要的交通枢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由武汉撤至桂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桂系当局表现出开明、进步的政治态度。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于1938年11月成立,在政治上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由其领导的《救亡日报》,则在思想上、文化上对桂林的抗日救亡运动起到积极作用。在此背景下,陆续有千余名文艺工作者云集广西,大胆拿起音乐的武器,在后方同日寇拼死斗争,促进了桂林文化城的形成。文艺团体、工作者愈集愈多,广西本地的文化艺术不断繁荣发展,抗战文艺活动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大批优秀的抗战音乐在广西创作和上演,音乐戏剧则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章,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抗战期间,广西当地建立起众多音乐机构、歌咏团队,开展各项抗战音乐活动,鼓动民众的抗战情绪。还有外地抵达的歌咏团队,如上海救亡演剧二队、新安旅行团、孩子剧团等,用各种形式展开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抗战思想。期间,演出的音乐戏剧包括:歌剧《伟大的民团》、《桐花谣》、《阿里郎》、《抗战儿童进行曲》、《农村曲(三幕)》、《生产大合唱(三幕活报型歌剧)》、《军民进行曲》、《三只猫》、《造房子》、《王老二当顺民》、《新年大合唱(民间歌舞)》、《生产三部曲》,舞剧《春的消息》、《虎爷》等。其中,舞剧《虎爷》、歌剧《农村曲》、《生产大合唱》、《军民进行曲》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抗敌宣传队第一队在广西的演出
1938年的武汉成为国统区内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全国各地的爱国文艺工作者投奔武汉,决心参加抗日文化宣传工作。周恩来总理与国民党当局激烈斗争,排除万难,最终组织了十个抗敌演剧队、四个抗敌宣传队和一个孩子剧团,他们都是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队伍,专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编队之后,周总理制定了安排各队到各战区的计划,抗敌宣传队一队则被分配到西南地区的湘、桂、黔、滇四省进行抗战宣传。
抗敌宣传队第一队,简称抗宣一队,后改为抗敌演剧宣传队第七队,简称剧宣七队。该队于1938年底由武汉抵达桂林,在此期间,曾深入广西南宁、龙州、柳州、梧州一带各农村进行宣传表演。抗宣一队在全国是以演歌剧而出名,驻扎广西之时,演出了剧目《何必呢》、《日落西山》、《解放》、《王大嫂》、《月亮上升》、《我们的故乡》、《塞上风云》,歌剧《王老二当顺民》、《农村曲》、《生产大合唱》、《军民进行曲》等作品。
抗宣一队在建立之初多采用美术、文字、演讲、歌咏等手段,偶尔演出民间曲调如《花鼓调》等,以及表演一些独幕话剧的方式进行抗战宣传,然而在群众中却反响不佳。直至从桂林出发时拿的一本《歌剧集》引发了同志们的关注,里面的歌剧形式活泼生动,有歌有舞又有音乐,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喜好,由此,抗宣一队决定开始排演歌剧。
第一个排演的歌剧《农村曲》,由吕骥、向隅作曲,歌颂了抗日战争中模范女性的形象。全队人员不断艰苦排练,改进人物形象的塑造,加强气氛的渲染。在广西山城兴安县演出时,群众均被其感染,对剧中逃难孤儿小毛极为同情,有的观众甚至在观看时泪水潸然而下。落幕后,观众仍久久不能平静,不愿离场,并询问饰演小毛的演员是否就是真实的小毛。该剧在当地引起了极大反响,成功地在广西地区调动了人民抗战的积极性,使人民认识到日寇的凶残,加大了人民对日寇的仇恨,可谓是圆满完成了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的任务。
抗宣一队到达桂林之后,继续排练了塞克词、冼星海曲的三幕活报型歌剧《生产大合唱》作为实习教材,又邀请了吴晓邦、林路两位同志来对队员的舞蹈、声乐两大基本功进行排练,吴晓邦同志还帮助演员用舞蹈排练了《生产大合唱》。该剧提取了生产过程的三个阶段:开荒与春耕、播种与抗战、丰收与准备反攻,通过对生产运动的描写,亲近劳动人民,使人民自然流露对抗战的热情,增强抗战实力。经过同志们不懈努力,《生产大合唱》、《农村曲》终于在桂林演出,在桂林文艺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很多观众写信给《救亡日报》,要求多演出这样的剧目。《生产大合唱》中刚健有力的舞蹈节奏,表现出农村热情洋溢的生产环境,乐观向上的氛围带给群众革命必胜的信心。歌剧《生产大合唱》巩固了人心,激发了人民战斗胜利的信念,收到了较好的抗日宣传效果。
演出成功之后,得到群众、进步人士以及各级党组织的肯定,应多方要求,抗宣一队继续全力以赴,排练与演出了新歌剧《军民进行曲》。这部两幕三场歌剧由王震之、天兰编剧、冼星海作曲,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军民团结合作共同抗战的故事。该剧在音乐上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并拥有热烈欢快的多样舞蹈种类,融合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很快轰动广西。当时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自平江惨案后,不少人对“最后胜利必定属于我们”这个本来是可以确信无疑的口号发生了怀疑。在这样的背景下,《军民进行曲》的演出可谓是及时之雨,为成为了避难所的广西带来希望的曙光。
抗宣一队在广西演出多场,运用歌剧这种艺术的武器,宣传、组织群众,向群众传达党的战日主张,达到文艺宣传教育的良好效果,顺利完成了党交与的任务。
二、新安旅行团、刘式昕与舞剧《虎爷》
抗战期间,广西诞生了第一部舞剧《虎爷》,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多幕舞剧。《虎爷》由编剧吴晓邦、作曲家刘式昕在桂林共同创作,新安旅行团出演,于1940年10月16日在中山纪念学校礼堂彩排,10月21日在国民大戏院首演,5天演出6场,场场满座,获得巨大成功。
参与演出的新安旅行团成立于1935年9月,最初由12名学生组成,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不断壮大,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立即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是一个有力的宣传抗战的儿童团体。新安旅行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抗日儿童团体,在桂林期间,团员逐步发展至近百人,是桂林儿童抗战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为了发挥桂林儿童救亡运动主力军的作用,新安旅行团邀请舞蹈家吴晓邦为他们教授舞蹈,并编排节目。最初吴晓邦仅教授他们一些舞蹈的基本练习,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开始组舞《春的消息》的排练。而这个只有十多分钟的歌舞节目难以支撑起整台晚会,吴晓邦为此又创作了舞剧《虎爷》。
舞剧《虎爷》最初是根据反映沦陷区内军民抗战的一则新闻来进行创作的,描写了大地主“虎爷”有两个儿子,抗战期间虎爷随国民党军队的大儿子逃到大后方,小儿子却受抗战思想的影响,参加了游击队。经过艰苦战斗,终于迎来了人民武装的大反攻,重建美好家园。该剧反映了不同阶级在抗战中的不同立场,希望团结各级人民共同抗战,极好的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该剧作曲家刘式昕原为湖南长沙人,最初参加了张曙等人组织的进步音乐活动,后又加入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下属的抗战救亡歌咏队。1940年初,他同新安旅行团一同抵达桂林。在音乐家林路的邀请之下,刘式昕跟随林路进行抗日救亡音乐运动,办进步音乐刊物,指挥歌咏团排练。桂林文化城繁荣发展之时,刘式昕也在此积极创作,开展抗战音乐活动。1940年9月,刘式昕接受了编剧吴晓邦的邀请,为舞剧《虎爷》创作全剧音乐。他与演员同吃同住一同排练,一边教演员唱旋律,一边为旋律写乐队配器,将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达到理想的演出效果。
最终在编剧吴晓邦、作曲刘式昕和新安旅行团的演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演出的四幕舞剧《虎爷》轰动了桂林。《救亡日报》连续6天刊登了《虎爷》的台本,几乎每天刊登关于《虎爷》的报道。桂林各大媒体纷纷发表评价文章,称《虎爷》是“中国文化舞蹈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国舞蹈史上第一部大型的多幕舞蹈”。外地文艺工作者远至广东曲江、湖南衡阳等地的,也都纷纷来桂林观摩、学习,成为广西文艺界抗战活动的一大盛世。
三、《军民进行曲》在桂林的演出及中国新歌剧的建立
抗宣一队排练与演出两幕三场新歌剧《军民进行曲》得到广西各界的大力支持,当时的广西艺术馆馆长、戏剧家欧阳予倩就曾表示,只要抗宣一队上演《军民进行曲》需要的,艺术馆有什么就给什么。抗宣一队队长吴荻舟也回忆道:“欧阳予倩先生还让著名乐队指挥陆华柏带着艺术馆的乐队……参加了《军民进行曲》的演出。”表演最后一场大群舞“军民胜利联欢”之时,有许多群众、学生等人士加入其中,形成一个盛大的欢庆场面。
《军民进行曲》于1940年12月初彩排,12月14到18日在桂林乐群社首演,获得巨大成功。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在柳州又上演了一次,受到柳州人民的喜爱。1944年西南剧展期间,作为剧展中唯一的一出歌剧,于5月5日至8日在广西艺术馆礼堂连演5场,5月13 至17日又被筹委会安排在体育馆再演3场,每晚观众达三万余人,给老百姓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早在《军民进行曲》彩排之际,便举办座谈会,邀请了孟超、林路、韩北屏、陆华柏、刘亚伟、杜宣等人观看并讨论。在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新歌剧运动目前仍处于启蒙阶段,期待文艺界的支持,希望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了歌剧发展的新道路。该剧成功上演之后,又召开了一场座谈会,由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主持会议,还邀请了文化界人士参加,探讨了如何认识新歌剧,如何创造民族新歌剧,以及如何改造新歌剧的问题。
在中国新歌剧建立之时,歌剧《军民进行曲》的上演在广西地区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解决了正在发芽的中国新歌剧实践中的许多问题。该剧可以说是对新歌剧一次成功地探索,是广西抗战新歌剧的开端,也迈出了西南上演新歌剧的第一步。在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作品《军民进行曲》,其对音乐方面的重视、剧本的设计、场面的构造,使得新歌剧在创造中成长。它通过歌剧的形式,表现人民的故事,可谓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获得群众的喜爱,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它被认为是中国新歌剧发展的一大推动力,引发了大批艺术家的重视,许多音乐家因此探讨新歌剧,探讨新歌剧的发展方向。此时新歌剧的建立,不以建立我们民族音乐为标榜,或借镜于西洋音乐的道路,而是要使它自身得到解放而达到生活上最高的价值。因此,《军民进行曲》的演出促进了中国新歌剧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广西音乐戏剧遵照周总理的指示,沿着毛主席的文艺思想路线去创作、演出,完成党交代的用文艺武器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任务,为党培养了一批文艺工作的骨干。创作、演出的歌剧、舞剧通过对残忍日寇的描写,对美好生活的构建,使群众痛恨日寇、充满必胜的信心,极好的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而这批音乐戏剧的创作、演出,在我国新歌剧、舞剧的建立时期产生了重要作用,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令人欣喜的一页,为中国新歌剧、舞剧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小昆.桂林抗战音乐文化研究.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7.
[2] 王小昆.抗战时期桂林音乐文化活动.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文员会主编,2008,12.
[3] 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室.周总理与抗敌演剧队.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9.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当代广西大型音乐戏剧作品研究》研究成果(YB201447)
作者简介:
吴佳文(1993-),女,湖北荆州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李静(1978-),女,湖北武汉人,广西艺术学院讲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