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校音器在业余小提琴启蒙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6-02-04王芳
王 芳
电子校音器在业余小提琴启蒙教学中的重要性
王 芳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6)
摘 要:普通中小学的小提琴学习者不仅缺乏练习时间,而且课后还缺少必要的音乐学习硬件,如没有钢琴、没有专业教师指导等。然而,对于小提琴学习,音准是所有技术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专业院校还是业余学习,都必须经过严格音准训练。为解决业余小提琴学生课后练习音准这一现实难题,笔者通过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使用十二平均律校音器来训练音准的方法,以供学习参考。
关键词:校音器;业余学习;视觉音高;听觉音高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器乐学习成为了大多数家长提高孩子课外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就西洋乐学习来说,钢琴、小提琴是家长们较为普遍的选择。然而,在这两种乐器之间,家长们往往存在着较大的选择差异—“钢琴简单,小提琴难”。根据乐器本身构造的特点而言,小提琴的演奏确实较为复杂一些。首先,钢琴不存在音准问题,而小提琴演奏者则需要通过长期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才能把握乐器的音准;其次,钢琴不需要人体支撑,小提琴演奏者却是乐器的架子,既要当架子,又要参与演奏,任务是双倍的;第三,钢琴的弹奏共需要十个手指,人手的活动时大拇指往往充当着主导作用,而小提琴演奏者的左右手大拇指都是躲在了不易察觉的位置间接性参与实际演奏,这样一来,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演奏时用力不当的问题。因此,选择小提琴学习的家长及孩子,首先必须清楚地了解认识小提琴这一乐器,并对该乐器的学习富有坚持认可的心态,才能确保对小提琴学习的顺利进行。
一、业余小提琴教学的现状分析
与专业音乐学院、音乐附中附小相比,普通中小学的学生在小提琴训练中最为缺乏的就是“时间”。这一根源自然导致小提琴教学中产生诸多实际问题,如技术训练时长的延后、教学方法无法传统化、家长意识简洁化等等。因此,针对普通中小学的业余小提琴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教师不仅需要坚定正确的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模式“对症下药”,同时还需要不断鼓励孩子学习、说服家长配合。
众所周知,小提琴学习的首要难题就是“音准”。不论是初学者,还是成熟的演奏家,音准都是长期伴随小提琴学习及演奏的关键。专业院校的小提琴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完善的硬件来支撑音准练习,如每天可在专业琴房进行不少于3小时的练习,有钢琴伴随音准练习或伴奏练习,有不同的专业训练课程(即视唱练耳课、乐理课等)……这一系列的配套训练是小提琴音准提高的基础保障。然而,普通中小学的小提琴学生却只能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完成每周一次的校外小提琴课,回家练习的条件往往又是不能用专业训练标准来衡量的,比如家里无法配备钢琴、父母无法替代专业老师对其进行辅导、练习时间无法保证每天2小时等等。
二、听觉与视觉在音准训练中的意义及相互作用
(一)听觉与音高
音高主要取决于声波的频率,音乐中普遍采用的频率为A=440Hz。然而,影响人们判断音高的因素还有“音的强度”及“音响的连续性”。也就是说,当判断一个音的音高时,如果这个音的强度较为恒定、且音的持续性强,那么这个音的音高就相对比较稳定,也就便于人们来辨别它。
(二)视觉与空间知觉
音乐家良好的空间知觉表现在能够根据乐谱这一视觉符号准确而敏捷地用手在乐器上演奏出相应的音乐。小提琴这类弦乐器对演奏者的空间知觉要求更为严谨,因为手指的轻微移动都会造成音准的偏差。而视觉则是空间位置判断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训练音准时,对于空间知觉的训练,必须先从视觉训练上开始。传统的弦乐器训练实际上也是遵循这一科学原理的,比如小提琴最初是要为学生标注一些特定手指位置的,以便辅助学生的手型及音准练习。
(三)听觉与空间知觉
心理学实验表明,除了视觉,对于弦乐器演奏者来说,听觉同样可以帮助人来判断声源的空间位置。譬如小提琴演奏过程中,若听到某个音略有不准时,演奏者通常是可以迅速微移动手指位置来调节音准的。
(四)音高记忆中的视觉与听觉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然而对音乐家来说,对音高、旋律及音色的记忆更是一门技艺。音乐学习中,通常所说的“绝对音高感”在音乐心理学上被定义为具有长时音高记忆的能力,一般作曲家和弦乐器演奏者具有这一能力。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记忆是反复感知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再现)和再认(认知)等活动”。而音准的识别实质上就是能够唱出或辩出音高标准,也就是对音高标准的回忆或再认。如果把音符定义为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音高就是音符这一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按照心理学中对形象记忆的定义,音符的音准练习实质上是对音符这一事物的感知记忆过程,即“视觉记忆—听觉记忆”的转换过程。
三、电子节拍器的调音功能介绍
当今市面上销售的电子校音器大部分都具有以下两个功能:音准校对功能(十二平均律)及节拍调控功能。音准校对模式简单易懂,校音器中的指针是按照声控原理来工作的。该模式画面中有两个图示必须注意,缺一不可:1.音名指示;2.频率递增表。譬如,当画面出现一个F#音时,指针会随着音的高低而摆动,若此音偏低,指针则偏向左方,出现红灯指示;若偏高,则偏向右方,同样出现红灯指示;若音达到标准,指针则在仪表的正中位置,并出现绿灯指示。如此看来,电子校音器显示音准的过程实际上是将音准的听觉标准转换为视觉标准的过程。这一过程有效地将抽象的音准概念形象化了,初学者正好可以借助这一形象来练习音准。
四、如何使用电子校音器练习音准
如前面所说,专业院校的学生自然不用担心音准练习这一训练,那么,对普通中小学的小提琴学生来说,有了乐谱这一具体事物,在每周一次的小提琴课上获得对音符的音高认知后,又该如何在课后没有钢琴辅助的情况下“回忆”音准并“保持”音准呢?根据这些硬件条件的缺失,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使用十二平均律的电子校音器来提高业余学生的音准练习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小提琴音准训练前的理论知识基础准备
依据十二平均律校音器的工作原理,笔者认为在使用校音器前必须熟记音名,并能准确无误地认知乐谱上音符及其对应的音名,才能确保在使用校音器时不会将音名判断错而导致音符错。其次,还必须正确掌握“半音”“全音”的关系,以便判断落指位置。
(二)练习必须“慢”
任何练习都是始于慢练,只有慢下来,才能让大脑及身体有充分的实际适应并达到预期的运动目标。尤其时弦乐器,从“视觉感知”(识谱)到“听觉辨别”(音高判断)再到“手指找准空间位置”(音准位置),这一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的。因此,一开始使用校音器练音准,必须由单个音慢练,逐渐再增进数量。
(三)练习须依据乐理,由部分到整体
音准训练必须把乐谱上整篇整段的音乐拆开,丢掉原有的节奏、弓法及表情符号,根据乐理知识分析好音与音之间的位置关系,单纯地慢慢地全弓校对每一个音。建议由以1小节为基本单位,反复对照校音器校对音准,直至能够连贯地按照原节奏、原弓法及原表情符号演奏整个小节,并能同时保证校音器上持续出现绿灯指示。按照此方法,逐渐由小节到乐句再到乐段,最终完成整首乐曲。
(四)定时取消校音器,测试音准识别力
当然,校音器只是音准训练中建立在“视觉音高”及“听觉音高”之间的一座桥梁,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将音准概念仅仅建立在“听觉”的层面上。因此,在校音器辅助训练音准的过程中,必须定时定量地测试学生能否脱离校音器构建自己的音高标准。这一阶段,必须在不允许学生观看校音器的情况下,通过第三方(即父母)利用校音器来校对学生所练习的部分是否达标。若不达标,则继续依靠校音器练习;反正,则进行下一段乐谱的练习。以此类推,在较长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后,孩子便可以跨过校音器这座桥梁,形成自己的音准概念。
现在,我们以练习第一把位1个八度的A大调音阶(4/4拍)为例来具体说明校音器的使用方法。首先分小节练习,四个音一组。第一小节中的“A—B—C#—D”按指法标记分别是“0123”。首先按照半音关系分析出2指的C#须靠拢3指的D。然后,对照校音器,反复慢拉每一个音,直到手指能够准确无误地连贯地落在标准位置上。按照此法,将整首音阶由1小节到1行再到整首练习完。最后请父母来对本阶段练习进行测试。直到自己形成了听觉上的音准概念,便可脱离校音器了。
五、结语
终上所述,小提琴的音准训练是个长期的、艰苦的、严格的过程,不仅仅需要父母及学生的耐心练习,更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科学有效的练习方法。父母在此阶段中,万万不可因为孩子的进度慢或错误率高而催促指责孩子,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相信孩子,才能从心理上解脱孩子的焦急感,才能提高孩子的练习效率。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通过实验总结过:1)儿童的音高差别感受性随年龄而大大提高;2)音高感受性可因学习音乐而得到发展;3)音高差别感受性可因专门练习而大大提高。因此,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须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来伴随孩子小提琴的音准训练,这样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5-176.
[2] 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3] 丁芷诺.丁芷诺小提琴教学精讲.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4] 普凯元.音乐心理学基础.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
[5] 赵薇.小提琴基本功口诀60条.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6] 邵淳燕.不同凡响—随林耀基大师学琴的日子.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7] [苏]B.M.捷普洛夫.音乐能力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8] Aaron Williamon. Musical Excellence: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to enhance perform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