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聘用职业经理人的需求诱致和存在问题分析与研究
2016-02-04张庆
张 庆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家族企业聘用职业经理人的需求诱致和存在问题分析与研究
张庆*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家族企业正面临着一场变革,而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更促进了这场变革深入发展。家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管理资源的需求也会超出家族原来的知识禀赋,使其遭到市场的无情淘汰,所以家族企业面临着专业化治理的挑战。本文从分析家族企业聘用职业经理人的需求入手,提出了家族企业和职业经理人各自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需求诱致
一、家族企业聘用职业经理人的需求诱致
家族企业往往是创业家一手创建的,家族管理者的知识传承能力决定了企业发展的规模和程度,在企业管理的专业知识领域中,由于受时间的制约和有限的理性,企业家不可能拥有太多。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壮大,家族管理者对企业管理的专业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具备专业化的人才容纳与使用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家族企业,多数是在摸爬滚打中艰难闯荡出来的,家族管理者和家族成员文化素质低和专业知识缺乏属普遍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的家族企业治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源所在,途径主要分两种:一是将决策权转移给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二是将专业知识转移给具有决策权的人。针对家族企业治理,还要分清楚家族化管理和家族制的区别。
依据企业的所有权归属,在家族占据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并拥有企业的实际控股地位的情况下,这种类型的企业属于家族制企业。而家族化管理是在家族所拥有的企业中,相关经理人员主要由家族成员担任的方式为主体。如果在家族企业中采取由外部职业经理人担任职务的方式,便可称之为专业化治理。所以家族制企业可以采取家族化管理,也可以采取专业化治理。而专业化治理必须引进职业经理人参与管理。
二、家族企业和职业经理人所面临的问题
(一)职业经理人市场和家族企业自身的问题
我国的家族企业新兴不久,社会信用和专业化治理的各项社会条件不具备,尤其是关于职业经理人与家族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以及职业经理人市场发育不够成熟,且代理成本比较高。而我国职业经理人的发展短暂,在信用缺乏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生长,也使得他们问题百出,主要为我国的职业经理人普遍存在目光短浅,可预见性低的现状,价值取向更趋向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很少有人能把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联系起来,职业经理人失去了那种“我靠企业生存、企业靠我发展”的价值理念,认为企业是投资方的,而不是自己的,并且具有浓厚的被雇佣心理,这就使其长期处于一种“彷徨”的状态。同时,“吃里爬外”的贪婪心态又是一些职业经理人的通病,当职业经理人在面对更大量的金钱诱惑时,就能抛开该职业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利令智昏地践踏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契约,时不时拿点回扣,甚至有的拿着企业的商业秘密、关键技术、客户资源等到竞争对手那里要高价等,这些问题使得本来不够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再度披上严霜。
我国的家族企业里也存在与专业化治理相冲突的因素,从而使职业经理人无法和不愿加入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大都是“一把手”只手遮天,从上至下都对其负责,而不对主管的职业经理人负责,老板也习惯了自己动手,改变习惯很难,而且其随意的行为使企业无法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运作,导致机制不顺,制度虚设,权责不清,这不但使职业经理人无法有效开展工作,也使其感觉到老板不信任自己,自己可有可无。当家族企业规模做大之后,由于家族成员在观念上存在差异及在利益分配中的冲突,会出现家族企业内部父子兄弟等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家族企业家属和亲戚腐败等问题,也使职业经理人束手无策,而往往成为斗争的牺牲品。而且由于家族企业社会资源较少,其面临的生存环境较国企、外资复杂的多,生命力脆弱;大多数人对家族企业仍有偏见,认为其是社会的次流,不是主流,不仅银行不愿给贷款,也使得职业经理人觉得进入家族企业总是低人一等,而且总是感觉是在打工。
(二)家族企业专业化与家族化的矛盾
家族企业虽然重视对家族成员专业知识的培养,但培养企业的交接班需要一段时间,且家族成员业务缠身与“不肖子孙”的存在常常使其没有充足的精力从事专业知识的学习等原因,使得家族企业不得不选择将决策权分派给受过专业化训练的职业经理人手中。而受中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职业道德缺失所影响,使得家族企业的代理成本异常巨大,以致不少家族企业在聘用职业经理人后不得不又复归至家族化治理模式,也使许多家族企业宁愿牺牲专业化效率,也不愿使用职业经理人以达到最小的投资换取最大的回报。
当家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参与到企业管理当中时,由于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和现代的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所以家族式企业在使用职业经理人这个问题上经常出现无谓的“资源浪费”和“内耗”。发达国家的法制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发育成熟,代理成本比较低。但我国专业化治理的市场环境还远未发育成熟,另一方面,家族企业严防秘密泄露及防御职业经理人心理浓厚,不愿轻易将企业交于外人治理。且很多家族企业和职业经理人缺乏互信和成本概念,由此,家族企业在不得不起用职业经理人时,所承受的风险及交易成本是巨大的。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应寻求一种解决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契合度,运用企业的治理结构,选择使家族企业内部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方式,从而达成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洪涛.职业经理人的产权分析[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茅理翔.家业长青[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李新春,苏琦.家族企业:公司治理与成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刘文亚,李明芳.对职业经理人和企业所有者利益协调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2005(05).
[5]李洪伟,高化文.家族式企业管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6]周坤.家族企业治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王彦.家族企业代理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F276.5;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2-0182-01
*作者简介:张庆(1981-),男,汉族,学士,兰州财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