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马太效应看高校班级建设——以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2016-04-26赵峰峰
赵峰峰
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从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马太效应看高校班级建设——以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赵峰峰*
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摘要:班级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大学期间的成长成才。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良好的班级生态能够在就业签约环节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从班级建设的递进与积累、认真做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班级建设的正向积累及注重集体理念的培养等方面着手,从而提高高校管理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高校班级建设;毕业生就业;马太效应
班级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高校学生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最主要的集体环境,直接影响到学校管理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大学教育离开了班级这个载体,对学生的培养管理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良好的班级建设不是一日之功、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从入校开始长期培育的过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当良好的班级生态稳固后,会形成一种持续的、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班集体中每一位同学都能受益匪浅。尤其是在检验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最有说服力的试金石——就业签约环节中,良好的班风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目前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从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马太效应来研究高校班级建设,力图从新的角度对高校班级建设提出一己之见。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语出圣经《新约·马太福音》,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当前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经济以及其他科学领域,反映的现象是两级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的情景。在近几年指导毕业生的经历中,我发现类似现象在就业工作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现以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为例,对此进行初步的分析探讨。
每年我校在招生工作结束后进行分班时,除去极少数的“实验班”或“卓越班”,大部分专业内各个班级都是平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整体素质、生源等一般情况下是均衡配置的。各专业内每个班级学生的大学起点都是一样的,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践环节、班级导师以及系主任、辅导员基本也是相同的,高年级接受的考研就业指导及面临的就业机会也基本是一致的,但在毕业时,同专业不同班级之间的就业签约情况却不那么平衡,有时甚至差距非常大。以建筑工程学院2015届测绘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例,其考研签约情况如下表所示:
班级班级人数考研人数考研率签约人数签约考研比例测绘1101341544.1%970.6%测绘1102361336.1%2194.4%工管11014512%2864.4%工管11024437%1131.8%
如表1所示,测绘、工管专业的班级考研率是差不多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两个专业内各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大致相当的,但为何签约人数相差如此大呢?通过调查,我了解到,测绘1102班较高签约率不是一个偶然现象,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属于“厚积薄发”,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是班集体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集体荣誉感强。从大一组建班级开始,该班班委通过各种方式和活动使同学们交流感情、迅速熟识,在四年的共同学习生活中,建立起深厚同窗情谊,为日后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班级同学团结友爱,亲如家人,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及学院“优良学风班级”。事实上,本学年来校专门招聘测绘专业的单位并不多,但是每当有招聘单位来校,往往整个宿舍相互提醒、督促,集体出动,部分同学参加完宣讲会商量一下感觉不错就在现场签约。如李成辉等五名同学与济南力拓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签约,刘俊豪等两名同学与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签约。类似的情况在工管1101班也存在,如高建甲等五名同学与山东天齐置业集团签约,于毛毛等三名同学与济南一建集团签约。
二是班级就业氛围好,就业意愿强,善于把握机会、主动出击。2015年春夏之交,来校招聘单位减少,班级同学并不坐等,而是相约一起外出寻找实习单位,或者某个同学通过某种途径(老师推荐、朋友介绍或参加其他高校双选会)找到一个相对不错的实习单位,征求领导同意后,将其他几个同学也带到这个单位实习,实习结束后顺利签约。如于*等两名同学与山东正元数字城市建设有限公司签约,葛占东等两名同学与山东黄金集团玲珑金矿签约。同学之间坦诚相待,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将潜在的微妙的“竞争对手”无形中化为相互帮扶的“同路人”。
三是集体思维理性务实,脚踏实地。在大学前三年的学习中,该班学生不仅在学习成绩上整体优于1班,而且在全国大学生测绘科技论文大赛、山东省测量技能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及“挑战杯”、“能源杯”、大学生创新立项等各类科技活动中表现优异,参与面广,获奖人数多,获奖等次高,塑造了扎实的专业素质。到了大四,在连续多年“就业难”的大背景下,一门心思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只考虑国企央企的想法在该班同学眼中已变得不现实,眼光投向其他成长性强、有潜力的公司,增加了很多就业选择。这种理性思维又促进了良好就业氛围的形成。
相比之下,工管1102班整体就业率低,与工程管理专业今年相对较好的就业形势非常不相匹配,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班级学生整体上就业预期高。该班同学打算考公务员或事业编的学生偏多,很多人包括部分学生干部在家中复习备考,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就业应聘氛围。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一般不考虑企业单位,学校、学院组织专场招聘,除了少数国企之外,有意向的同学寥寥无几。
二是部分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部分学生没有对自己的就业目标进行理性客观的定位,在各种想法之间摇摆不定,有时会互相影响,导致
班级内散漫风气蔓延,普遍认为与其在淄博或周边地区找一个普通公司,还不如毕业后回家乡让家里帮忙找个差不多的,反正类似规模的建筑类公司到处都有,何必在外地辛苦打工。
三是很多同学就业积极性不高,优柔寡断,坐失良机。学校、学院组织的建筑类专场招聘会,同样下通知,但基本每次2班去的学生都远少于1班,大大减少了就业机会。当用人单位发出邀约时,很多同学往往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导致错失良机。整个毕业季该班每个宿舍签约的同学都很少,大家彼此比照后都不着急,都在等待、观望,形不成团结互助、积极就业的气氛。
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出如下启示:
一是注意班级建设的递进与积累。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生教育培养的最后环节,但绝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追本溯源,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大三学科专业素质的培养提升、高年级科学合理就业理念的引导等等,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都是决定就业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大学前三年优良班风、扎实学风的形成是任何工作包括就业环节的坚实基础。
二是认真做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选配班委会、团支部时,使工作能力强、同学关系融洽、有责任心有魄力的学生能够进入学生干部队伍。班级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效应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有时候老师说教一千遍,不如同龄人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就业率高的班级,学生干部往往都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充分发挥正能量,将宿舍乃至班级的就业氛围带动起来,其他同学自然会感到形势紧迫、时不待我。如此一来,积极因素相互促进,就业工作就会事半功倍。由此看来在培养使用学生干部、确定党员发展对象时尤其要注重其先进性的长期发挥。
三是强化班级建设的正向积累。马太效应可以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高校管理教育工作千头万绪,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班级建设。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越是班风好、学风好的班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也高,获奖的几率也大,由此获得老师的关注度越高,给予更多的指导,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正向发展,更有可能取得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奖项,也就能够享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反之,纪律散漫、一盘散沙的班级,人人不珍惜、不爱护集体荣誉,违纪率往往也比其他班级高,遑论其他发展。
四是集体理念的培养至关重要。单个学生的想法可能无关大局,但是一个班级内大部分学生的理念就能够影响和带动不太积极的学生。就目前的就业工作来说,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学生与企业达不到信息对称与互联互通,由于当前容纳就业的多数还是中小企业,不可否认有些学生还是只看到了中小企业的局限性没有看到其发展潜力,而企业也有时候只是看到了学生身上的光环或者缺陷没有找到可塑性,因此实现二者的常态化结合尤为重要,这对学生就业理念培养是一个契机。如果能够培养起类似客观现实的集体理念,就业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2-0255-02
*作者简介:赵峰峰(1981-),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