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教育对策研究

2016-02-04

山西青年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育对策移动互联网

林 健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教育对策研究

林健*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

摘要:针对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产生的原因,探讨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预防—干预—再次预防”新路径,分析其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学习心理障碍;移动互联网;教育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面临着新的挑战。学习活动,是大学生的主体活动,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问题的日益突出,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产生间接的、相对持久性的不良影响。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原因,既与学生本人的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又离不开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

(一)主观原因

1.学习动机和目标缺失。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倒U曲线关系,中等程度的学习动机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我国大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前,大多经历过中学时期的集中学习和高考的激烈竞争,中学时期的学生处于全身心投入状态,学习效率高,而且学习具有指向性强、目的具体的特征。进入大学后,学习以自学为主,学习目标广而泛,且目标长远、抽象,短期内难以看见成效,加之大学生与专业教师、高年级学长进行学习交流较少,不了解所学专业或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无法形成适当的学习动机。

2.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大学学习具有自主性、专业性和研究性的特点,大学的教学内容相比中学时期,内容和范围扩大很多,高校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内容有限,需要学生发挥自觉性和能动性来掌握更多的专门知识。同时,高校既是教育机构,又是科研基地,因此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高的专业要求。然而,部分大学生易受到环境的不良影响,学习意志薄弱,自控能力不足。

3.消极归因。具有消极归因的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学习问题,例如,将学业问题归因于教师讲授不合理、所学内容没有实用性、学习环境不良等,而不是从自身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学习计划等方面探寻原因。

4.情绪障碍。厌学心理、考试焦虑、懒惰心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等情绪障碍,会给大学生带来不适的学习心理体验,从而影响学习认知和学习行为。

(二)客观原因

1.大学与高中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客观差别。在学习方式方面,高中时期,有同学的激烈竞争、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家庭的强烈期望,学习方式相对单一和集中,而大学的学习比较分散,范围较广,缺乏统一的节奏和指导。在教学方式方面,高中时期的知识体系相对传统和严谨,教师讲解详细透彻,练习指导较多,而大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多元化,教师讲解风格各不相同,学习适应能力差的同学很难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

2.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学习大多是自发性的,没有了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也缺少高中时期集中班集体的督促,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社会支持系统相对较弱。

二、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探索“预防—干预—再次预防”新路径

(一)探索“预防—干预—再次预防”新路径的必要性

移动互联网是新世纪最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它的迅速发展为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许多益处。

针对学习心理障碍的传统“心理疏导”路径,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促进心理健康。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徜徉在网络世界的海洋中,汲取知识、开阔眼界,可以学到与书本不一样的知识。但是,网络在带给学生学习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网上猎奇无心学习等。目前,近100%的大学生使用移动终端访问互联网,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已开始进入全民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预防—干预—再次预防”新路径的探索,对于加强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的管理,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在应对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方面的积极作用显得尤其重要。

(二)探索“预防—干预—再次预防”新路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一,通过移动互联网,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进行“预防—干预—再次预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针对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传统“心理疏导”可以采用谈话交流、换位思考、规章制度等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心理疏导,但大学校园学生众多,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进行传统心理疏导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个了解、谈话,疏导后要进行总结反馈,工作量大,耗时长,疏导成效不易把握。而微信、微博、QQ等依托移动互联的交流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各学院之间的沟通、学校工作的布置,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移动互联网的传达。教师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聊天,使学生感受到轻松气氛,更易把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同时,通过学生论坛、学生的空间、微博、朋友圈等发布的信息、分享的内容、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直接有效地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在预防的同时,可以及时、即时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并了解预后情况,针对预后评估进行再次干预。

第二,移动互联网技术下“预防—干预—再次预防”新路径对于应对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具有实效性。

传统“心理疏导”主要的工作思路是沟通,沟通需要对话双方心理的平等与尊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知识的差异、社会地位的不同,本就处于不平等的条件下,因此在进行传统心理疏导的沟通中,学生很难将内心真实想法和困惑表达出来,这就大大降低了传统心理疏导的有效性。与此同时,网络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师生直接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设备来实现平等、即时的沟通,减轻了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心理压力,因此运用移动互联网对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干预的有效性大大提高。网络平台使得教师和学生不再直接面对面,学生会感到放松,在进行初次干预后,有益于学生摆正心态,正确面对自己的学习问题,真实表达学习方面的困惑和想法,教师从而可以迅速、全面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提高再次预防和干预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吴金昌,刘毅玮,李志军.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成因、负效应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0(5):81-82.

[2]李小倩,李晓娜.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剖析及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4):51-53.

[3]雎密太,张建新.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5,28(3):639-64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2-0176-01

*作者简介:林健(1988-),女,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教育对策移动互联网
浅谈留守学生的教育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微美学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O2O电子商务模式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