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的民粹主义倾向

2016-02-04左玉河

教学与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民粹主义孙中山资本主义

左玉河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的民粹主义倾向

左玉河

民粹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国家资本

跨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近代民粹主义的基本特征。孙中山为避免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弊端而提出民生主义,希望在中国落后的社会环境里举种族革命、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主观上要避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走不同于欧美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并倾向于社会主义。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及集产社会主义等主张在客观上却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民生主义不能完全等同于民粹主义,但从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个关键问题上,民生主义具有浓厚的民粹主义倾向。

1912年3月,孙中山在南京中国同盟会会员饯别会上演说时指出:英美诸国贫富悬殊导致革命思潮激荡,“如果不进行社会革命,则大多数人依然得不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1](P41)而在资本主义尚未发展的中国则社会革命反倒容易些,故提出通过征收“地价税”办法实现“平均地权”,预防资本家专制。孙中山的这篇演讲被译成法文以《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为题在布鲁塞尔《人民报》发表后,列宁立即撰写《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刊发在俄国布尔什维克报纸《涅瓦明星报》上。列宁将孙中山提出的征收“地价税”、土地国有等主张与俄国民粹派纲领作了比较,认为它存在着企图避免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主观动机,并敏锐地看到,这种激进的土地国有及实行“地价税”政策与其主观限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动机,反而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断言:民生主义纲领中存在着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严重矛盾,带有民粹主义色彩:“历史的讽刺在于:民粹派为了‘防止’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竟然实行一种土地纲领,它的彻底实现会使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得到最迅的速发展。”[2](P295)他认为,孙中山是“在完全不管俄国、不管俄国经验和俄国文献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些纯粹俄国的问题。这位先进的中国民主主义者简直像一个俄国人那样发表议论。他同俄国民粹主义者十分相似,以至基本思想和许多说法都完全相同。”[2](P290)

那么,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俄国民粹主义究竟有没有相似之处?俄国民粹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主张通过农村“村社”制度走上非资本主义道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孙中山对资本主义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并提出通过实现民生主义来避免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弊端,显然包含着避免资本主义前途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趋向。故其民生主义带有明显的民粹主义倾向。这种倾向主要体现在:一是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构想中国的非资本主义前途;二是主张节制私人资本、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探寻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三是追求多数人富裕的目标,将社会主义视为民生主义的归宿。

一、未雨绸缪:批判并预防资本主义弊端

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暴露了种种弊端,出现了贫富悬殊、阶级冲突、工人失业、小生产者破产及少数资本家操纵国民生计和垄断政治大权等社会问题,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日趋高涨。欧美资本主义发展所暴露的社会弊端及日益高涨的社会运动,引起了孙中山的关注和反思,对中国是否仍然师法欧美发展资本主义产生了较大疑虑。

1905年5月,孙中山在布鲁塞尔访问社会党国际执行局的谈话时表示:“深知欧洲无产者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遭受的苦难,他们不愿意成为机器的奴隶。中国社会主义者为采用机器生产,必须同它带来的种种弊端和缺陷作大力的斗争。他们想一举建立新的社会结构,想从文明的进步中取其利而避其害。总而言之,他们深信可以直接从中世纪的行会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组织,而不必经过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艰难困苦。”[3](P81)这段话清楚地表明:孙中山看到欧美资本主义弊端并加以借鉴,设想采用资本主义机器生产而跳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种从“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思想,带有民粹主义倾向。

1906年12月,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指出:欧美各国资本主义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1](P16)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1](P17)资本家操纵国计民生、压迫平民,并掌控国家政治大权,“富人因为有了那样多财产,便垄断国家的大事,无恶不作。穷人因为没有生活,便不得不去做富人的牛马奴隶。”[1](P600-601)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自然引起工人反抗资本家的社会风潮。

孙中山对资本家进行了严厉批判,视其为近代社会变相的“专制皇帝”,斥之为“无良心者”:“盖专制皇帝,且口不离爱民,虽专横无艺,犹不敢公然以压抑平民为帜志。若资本家则不然。资本家者,以压抑平民为本分者也,对于人民之痛苦,全然不负责任者也。一言以蔽之,资本家者,无良心者也。”[1](P53)为什么欧美各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社会问题?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这个本质就是以“赚钱”为目的,仅仅关注于发展生产的方法,而忽视对生产财富的分配方法。他分析说:“分配公平的方法,在私人资本制度之下是不能够实现的。因为在私人资本制度之下,种种生产的方法都是向往一个目标来进行,这个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赚钱。因为粮食的生产是以赚钱做目标来进行,所以粮食在本国没有高价的时候,便运到国外去卖,要赚多钱。因为私人要赚多钱,就是本国有饥荒,人民没有粮食,要饿死很多人,那些资本家也不着去理会。像这样的分配方法,专以赚钱为目标,民生问题便不能够完全解决。”资本家以“赚钱”为目的,唯利是图,首先考虑的是能否获利,而不关注民众疾苦。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性。以“赚钱”为目标的资本制度显然是不合理的,而民生主义正好与此相反:“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是在打破资本制度。中国现在已经是不够饭吃,每年还要运送很多的粮食到外国去卖,就是因为一般资本家要赚钱。如果实行民生主义,便要生产粮食的目标不在赚钱,要在给养人民。”[4](P519)

这样,孙中山便将自己的民生主义主张与资本主义作了明确区分:“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4](P519)因此,民生主义是打破资本主义制度、解决资本主义弊端的好办法。从对资本主义制度“赚钱”本质的揭示可以看出,其民生主义包含有强烈的反资本主义倾向。

欧美诸国的社会风潮给孙中山留下了深刻印象,刺激他力谋加以预防:“对于西方国家劳资间的不协调以及劳工大众所处的困境,我所见已多,因之,我希望在中国能够预防此种情形的发生。由于实业的发展,产品必将增加;而此种情形的变化,必将有加深劳工阶级与资本所有者的分野的危险。我宁愿看到人民大众的生活情形获得改善,而不愿去帮助少数人去增加他们的势力,以致使他们变成财阀。”[3](P205)这显然是站在多数劳工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反对私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他对欧美社会革命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认为欧美社会出现了极大的富人和极苦的穷人之间的对立阶级,富人不仅掌握巨额财富,而且用资本的势力操纵国家政权,故导致了劳资冲突和社会革命:“富人的财产过多,总是用资本的势力操纵全国政权,来压制穷人;多数穷人不情愿受少数富人的压制,便想种种方法来反抗富人。那种穷人反抗富人的举动,便叫做社会革命。社会革命的原因,便是由于社会上贫富太不均。”[1](P490)

为了预防中国出现像欧美诸国那样的社会革命,孙中山主张在资本主义尚未发达之时就采取“一劳永逸的办法”加以解决:“行了民族主义的革命、民权主义的革命,必须兼顾民生主义的革命。”[1](P491)他明确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二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本会系世界最新之革命党,应立志远大,必须将种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P5)在革命之初提出“平均地权”,旨在预防中国随后出现新的社会革命。

在孙中山看来,资本主义未带来社会贫富分化时就未雨绸缪,不失为明智之举:“中国幸而资本尚未发达,我们应该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1](P349)中国在革命之初提倡民生主义,不是“无病之呻吟”,而是“未病之防卫”,是为了预防未来资本家专制,避免欧美社会革命之祸。他辩解道:“我们提倡社会主义,人皆斥为无病之呻吟,此未知社会主义之作用也。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此非无病之呻吟,正未病之防卫也。不必全法欧美之激烈对待,而根本学理,和平防止可矣。”[1](P171)正是在对资本主义进行严厉批判的基础上,孙中山为避免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弊端而提出了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和集产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生主义,构想中国的“非资本主义”前途。

二、另辟蹊径:探寻走国家资本主义的新道路

在经济落后的中国预防资本主义的弊端,是否意味着中国要拒绝资本主义、复古倒退?还是要易弦更张、另辟蹊径?孙中山对此作了明确回答: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中国实业,推进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但不能再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老路,而要“另辟蹊径”,走一条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孙中山对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有清醒认识的,采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世界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国无法与之抗拒,唯有迎合和接纳。故他不反对在中国引入和发展资本主义,因为这既是无法抗拒的世界潮流,况且发展资本主义对国家富强是有利的。从这个意义上,孙中山不是复古主义者,而是世界主义者。他认识到,中国富强及社会进步必须发达实业,而要建成富裕的社会就一定要用近代文明的新成果——“资本和机器”,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代替传统的手工生产,这是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故中国必须采用机器生产才能富强。欧美诸国出现的问题,是因资本家占有机器和资本剥削工人导致的,为避免出现此种情况,资本和机器不能归资本家个人所有,必须收归国家所有并进行经营,让多数人享受机器生产带来的福利。这是孙中山预防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弊端的基本思路。

孙中山对欧美近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诸多弊端方面,并非笼统地反对资本主义。他说:“社会党常言,文明不利于贫民,不如复古。这也是矫枉过正的话。况且文明进步是自然所致,不能逃避的。文明有善果,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1](P17)资本主义虽带来了诸多弊端,但决不能因噎废食而走向“复古”,因为文明进步是不可逆转的。故他明确表示:“夫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1](P49)因此,他仅仅是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弊端,实际上仍然要沿着资本主义发展方向前进。但其所要走的道路并非欧美式的资本主义旧道,而是中国特色的国家资本主义新路。换言之,不是靠自由竞争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实业,而是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实业。

落后的中国必须发展实业才能富强,但不必走欧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可以沿着与西方“相似”的方向前进,但具体发展路径则未必完全师法西方,故他提出了不走“西方文明之旧路径”的新思路:“发展中国工业,不论如何,必须进行。但其进行之方,将随西方文明之旧路径而行乎?……彼西方文明之路径,是一未辟之路径,即不啻如哥伦布初往美国之海程,犹人行黑夜之景况。中国如一后至之人,可依西方已辟之路径而行之,此所以吾等从大西洋西向而行,皆预知其彼岸为美洲新大陆而非印度矣。经济界之趋势亦如是也。”[4](P225)其改变西方“已辟之路径”之处,在于以互助方式发展经济,避免少数人独享经济发展之利,而将经济发展之利为全体国民享用,故提出“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设想:“此乃吾之意见,盖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而调和此两种人类进化之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以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也。”[4](P225)这段文字表明,孙中山已经有了探寻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其所探索的新路,就是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和集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也构成了列宁所谓的“纯粹资本主义的、十足的资本主义的纲领”,其本质上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带有明显的民粹主义倾向。孙中山说:“国民党对于民生主义定了两个办法:第一个是平均地权,第二个是节制资本。只要照这两个办法,便可以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4](P492)何谓“平均地权”?他主持制定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作了权威性表述:“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为少数人所操纵。故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此则平均地权之要旨也。”[4](P321)但平均地权虽旨在防止资本家专权,却是治标的消极办法。而积极的治本方法是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他说:“中国不能和外国比,单行节制资本是不足的。因为外国富,中国贫,外国生产过剩,中国生产不足。所以中国不单是节制私人资本,还是要发达国家资本。”[4](P503)节制资本的目的是防止资本家专权,而发达国家资本的目的在于迅速发展实业。《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节制资本”作了权威表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人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4](P321)节制资本一方面是节制私人资本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资本,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在孙中山看来,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实际上就是国家社会主义。他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微防渐,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1](P117)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将关乎国计民生的铁路、矿产、水力等收归国有,由国家加以经营,经营利益归所有国民。他强调:“余恒主张铁路、矿产、水力、均归国有(此等皆为国家实业之关键),因为此则劳动与资本之战争,将从此消灭也。”[3](P395)国家所有并加以经营,显然是对资本家私有独享的否定,带有明显的民粹主义倾向。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是孙中山探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这条新道路,将民生主义引向了社会主义前途。

三、多数人富裕:将社会主义视为民生主义的归宿

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其基本立场是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孙中山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自然与社会主义在立场上一致;其探寻走国家资本主义的新路,隐含着对欧美资本主义道路的怀疑和否定;其反对贫富悬殊、争取多数人富裕的思想,又与社会主义在理想目标上相似。民生主义在精神目标上与社会主义有着相当高的吻合度,自然会被视为社会主义的同路者。民生主义所具有的这种国家社会主义特性,决定了其归宿必然是社会主义,因而带有鲜明的民粹主义倾向。

孙中山主张用国家资本主义来节制私人资本,达到“国利民福”之目的。而国家资本主义,本质上就是国家社会主义:“故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此防弊之政策,无外社会主义。本会政纲中,所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亦即此事。”[1](P39-40)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自然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只不过是一种温和型的社会主义而已。他说:“至于民生主义,非以社会主义行之,不能完全。然此义人多未明,以致有从而反对者,谓社会主义系反对资本家,又谓社会主义系均贫富,中国万做不到。不知资本家应维持,如何反对,特资本家之流弊,则不能不防备。譬如美国大资本家如煤油大王、铁路大王,全国财政几操此数人之手,任其专利,以致其国虽强,其民仍复苦楚。中国有鉴于此,既求国利,更应求民福。至贫富相均之谓,乃谓富者不能以专制剥削民财,贫者乃能以竞争分沾利益。”[1](P62)这段文字表明,民生主义目标是“既求国利,更应求民福”。个人资本和国家资本都可以达到“国利”,但私人资本制度在达到“国利”之时必然出现垄断独占,并不能实现“民富”。唯有国家资本才能实现“国利”与“民富”的双重目标,故当实行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代表的温和型的集产社会主义。这样,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在目标上是一致的。

孙中山反复强调:民生主义追求的目标是多数人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如果民生问题不能同时解决,将来人民富足,纯是少数人的富,不是多数人的富。那种少数人的富,是假富,多数人的富,才算是真富。”[1](P394)民生主义可以避免少数人致富,可以让多数人分享发展国家资本带来的财富:“要革命成功以后,不受英国、美国现在的毛病,多数人都有钱,把全国的财富分得很均匀,便要实行民生主义,把全国大矿业、大工业、大商业、大交通都由国家经营。国家办理那些大实业,发了财之后,所得的利益让全国人民都可以均分。”[1](P601)因此,民生主义的目标是消除贫富悬殊,实现多数人“真富”,这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精神是相通的。他还说:“我们的民生主义,是做全国大生利的事,要中国像英国、美国一样的富足;所得富足的利益,不归少数人,有穷人、富人的大分别,要归多数人,大家都可以平均受益。”[1](P601)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多数人富裕”目标上是高度吻合的:“民生主义是什么用法呢?是用来对大富人打不平的。国家太平了,开辟财源,所得的利益不许少数人独享,要归多数人共享,国家的利益大家可以均沾。”[1](P607)这种“对大富人打不平的”思想,显然具有民粹主义倾向。

正因为民生主义追求的是多数人富裕而非少数人富裕,故它所实行的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带有均平主义的色彩:“一国之内,若是有了大富人,国家大事就被他们垄断。穷人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就不得不做富人的奴隶,这也是一种很不平等的事。要把全国的贫富都打倒平等,便要应用民生主义。”[1](P576)民生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财富的平均主义和经济平等主义。

民生主义所采取的平均地权、核定地价、土地公有等主张,是实现利国福民的政策,本质上是国家社会主义政策:“我国今日而言社会主义,主张土地公有,则规定地价及征收地价税之二法,实为社会主义之政策。”[1](P173)他反复申明,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利国福民”上是一致的,民生主义的归宿必定是社会主义:“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为利国福民之神圣,本社会之真理,集种种生产之物产,归为公有,而收其利。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各得其所。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矣。”[1](P173-174)因此,实行民生主义将会导致社会主义前途。

孙中山强调发达国家资本,赞同采用集产社会主义方法,其民生主义实际上是温和的集产社会主义,并称其为“实为今日惟一之要图”,但本质上仍是采取国家资本主义办法:“凡属于生利之土地、铁路收归国有,不为一、二资本家所垄断渔利,而失业小民,务使各得其所,自食其力,既可补救天演之缺憾,又深合于公理之平允。斯则社会主义之精神,而和平解决贫富之激战矣。”[1](P162)民生主义本质上是国家资本主义,而国家资本主义实际上是集产社会主义。这样就与共产主义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共产主义就是最高的理想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我们国民党所提倡的民生主义,不但是最高的理想,并且是社会的原动力,是一切历史活动的重心。民生主义能够实行,社会问题才可以解决;社会问题能够解决,人类才可以享很大的幸福。我今天来分别共产主义和民生主义,可以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4](P495)这个分别的方法,就是孙中山解决民生主义所用的方法,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正因如此,孙中山反复强调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好朋友:“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4](P501)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实施办法上各有不同,民生主义办法是“平均地权”,即“政府照地价收税和照地价收买。”故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和外国是有相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要不受这种痛苦的意思,就是要共产。所以我们不能说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不同。”[4](P506)两者从目标上说是相同的,但从达到目标的途径上是有根本差异的,故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仅仅是“朋友”关系而已。他表示:“予非赞成共产主义,予乃社会政策,正所以导引共产主义者入于正轨。”[3](P760)用民生主义“导引”共产主义,这或许才是孙中山的真实想法。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尽管主观上要避免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在客观上起着反对封建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与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革命任务,在性质上是有差异的,而孙中山在民主革命阶段添加了社会革命的内容,提出将两种不同性质和内涵的革命合并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实际上超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提出了社会革命的高远目标,将革命的前途引向了非资本主义前途——社会主义。从这个角度看,民生主义具有很大的超前性。正因为孙中山将社会主义作为民生主义的归宿,故列宁断定“他们在主观上是社会主义者,因为他们反对对群众的压迫和剥削”。[2](P293)但这种防止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观社会主义只是一种空想,“孙中山可以说是以其独特的少女般的天真粉碎了自己反动的民粹主义理论,承认了生活迫使他承认的东西。”[2](P294)民生主义的主观性、空想性和超前性,遂使其带有浓厚的民粹主义倾向。

孙中山赞同温和的集产社会主义并实行国家社会主义政策,但并不赞成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他对此作了明确说明:“所以我们讲到民生主义,虽然是很崇拜马克思的学问,但是不能用马克思的办法到中国来实行。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就是俄国实行马克思的办法,革命以后行到今日,对于经济问题还是要改用新经济政策。俄国之所以改用新经济政策,就是由于他们的社会经济程度还比不上英国、美国那样的发达,还是不够实行马克思的办法。俄国的社会经济程度尚且比不上英国、美国,我们中国的社会经济程度怎么能够比得上呢?又怎么能够行马克思的办法呢?”[4](P504)因此,民生主义可以采纳社会主义精神,但不能采用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及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孙中山坚信民生主义方法能够实现“多数人富裕”。但随后的实践证明,国家资本主义未必能够实现“国利民福”目标,更不必然导向社会主义,这是因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必须有起码的条件:国家是人民执政的国家,政府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打着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旗号,用国家力量垄断了金融、铁路等经济命脉,发展统制经济,遂形成所谓“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经济的局面。这样,孙中山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造福全体国民之初衷,反而导致了官僚资本主义垄断经济的严重后果。这种情况清晰地证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具有明显的空想性和主观性。

总之,中华民族复兴是孙中山一生奋斗的目标,三民主义是其奋斗的总纲领。如果说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是孙中山革命的现实目标的话,那么民生主义则是其革命成功后的建设蓝图,是实现国强民富的途径。民生主义不能完全等同于民粹主义,但从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政策、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企图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等关键问题上,它超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的任务,与社会主义在立场、目标和理想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倾向。孙中山希望在中国落后的社会环境里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主观上要避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但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上的矛盾和张力,表明民生主义确实具有明显的民粹主义倾向。

[1] 孙中山全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列宁选集[M].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孙中山全集[M].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 孙中山全集[M].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李文苓]

The Populist Tendency in the Democratic Thought of SunYat-sen

Zuo Yuhe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6)

populism; average land ownership; capital control; state capital

In order to avoid the drawbacks of capitalism in China, SunYat-sen put forwar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hoping that in the backward social environment of China, the ethnic revolution, political revolution and social revolution can be “completed at one battle”. Sun Yat-sen tried subjectively to avoi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apitalism and to take on a different way from the capitalist road in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He also tended on socialism. But his ideas on the average rights of land ownership, control of capital and production in favor of socialism has objectively stimulated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in China.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s not equal to the populist. On the key issue of leaping over the stage of capitalism to socialism, the idea of Sun Yat-sen’s people’s livelihood has in fact showed a strong populist tendency.

左玉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06)。

猜你喜欢

民粹主义孙中山资本主义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关于李大钊与民粹主义关系的辨析——重读《青年与农村》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