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理论下高校“问题学生”的教育研究
2016-02-04冯娟
冯 娟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人本主义理论下高校“问题学生”的教育研究
冯娟*1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长期以来,大学生群体中的“问题学生”一直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时代发展、经济进步和网络科技逐步繁荣,问题学生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在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新时期的“问题学生”进行重新定义,并提出新时期“问题学生”的教育启示。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论;高校;问题学生
对“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备受高校重视,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经济进步、网络科技逐步繁荣,新时期的问题学生呈现出了新的问题。高校要想在新时期对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就必须先把握新时期问题学生的新变化,同时,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引导、转化问题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作为当代教育界影响最深的思潮之一,强调以人为本,对以人为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问题学生”的界定
(一)“问题学生”的定义
目前教育界对“问题学生”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和领域对“问题学生”进行定义。杨怀甫从心理学与行为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问题学生”是指在思维模式、心理状态和行为方面与众不同的学生[1]。冀学锋从教育学的观点出发,将“问题学生”定义为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教育结构和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的影响,可能表现出问题行为的大学生[2]。李莎等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问题学生”是指与高校思政工作致力于培养有目标、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特征不相符的学生[3]。
(二)人本主义理论下对新时期“问题学生”的理解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内驱力是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又可以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较低层次的需要在得到满足后就会向更高层次发展,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为了驱使行为的动力和激励力量[4]。不仅如此,马斯洛还认为个体的需要层次结构与个体所处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期,大多数人以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为主,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时期,大多数人则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迅猛发展,我国大部分群体已经进入小康生活水平,人民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除此以外,随着互联网对大众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深入影响,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如普遍表现出自尊心强,容易自卑,人际交往技巧缺失,缺少同伴关爱和支持,同时个性突出,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多样而复杂。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已经满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开始追求更高的心理需求。然而,在他们追求更高心理需求的同时,由于社会文化、网络发展和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容易出现满足需求的动机不足(如学习障碍、拖延症状、不积极),行为不当(如打架斗殴,沉迷网络),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如自卑、心理冲突)等问题。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本文将“问题学生”定义为在心理上需求层次较高且需求行为和心理异于他人,需要更多关注的“高需求学生”。高需求学生普遍表现为需求较多,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反应强烈,感情或强烈或敏感,满足需求的途径不当,以至于高需求学生在学业、行为、情绪、心理上存在一定偏差和不足。
二、人本主义理论对高校“问题学生”的教育启示
(一)“问题学生”定义的转化——“高需求学生”
在以往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常把教育的关注点放在了他们身上的问题和不足的地方,并不经意给他们贴上“有问题”的标签,而这样的标签在无形中给了学生和教师消极的暗示,这样的暗示不利于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转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在本文中,基于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将“问题学生”定义为“高需求学生”。“高需求学生”的定义既是对心理行为有差异学生的具有积极期待性的定义,也有助于教育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独特的特性上,帮助教育者辨认和强化孩子的积极个性,同时让学生明白他们只是需要的更多,他们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坏学生。
(二)高需求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以往对于特殊学生的管理,教育者常常通过一些规约和惩罚措施来达到教育目的,而这些措施常常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和抵触行为,让教育变得被动而效果不佳。在人本主义的引领下,倡导放下对问题学生的预设,去倾听他们的需求,合理分析他们所处的需求层次,尊重他们的感受和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求帮助他们提高满足需求的心理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等),指导他们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自主服务,提高行动力和执行力等),并教会他们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自我悦纳及应对挫折的能力,提升自信心等),让那些看起来“负面”的个性特征最终变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正能量”。
(三)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多渠道开展高需求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网络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接收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平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校在对高需求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要将网络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渠道,调查了解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和偏好,通过微信、QQ、微博等多渠道以学生易于接受和喜爱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和把握学生整体思想动向,及时发布具有正向教育导向的信息,引导好网络教育新风向,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
[参考文献]
[1]杨怀甫.当代问题学生个性缺漏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5).
[2]冀学锋.沉重的边缘“问题学生”的内涵和成因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8).
[3]李莎,李昆.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问题学生”的划分[J].科学中国人,2014.
[4]杨邵刚.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冯娟(1987-),女,重庆人,西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9-01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