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傅雷翻译观
2016-02-04钱越
钱 越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浅谈傅雷翻译观
钱越*1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傅雷是我国杰出的翻译家和文艺评论家。他的译作行文流畅、用字丰富,传神达意。他的翻译观,包括他对译者条件的要求、译本选择方面的建议及提出的著名的“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思想对后世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翻译观;神似;形似
傅雷是我国一位艺术造诣深湛、有着卓越成就的翻译家。他在翻译上发表的见解并不是很多,大多集中在1951年的《<高老头>重译本序》,1957年写的《翻译经验点滴》以及给宋奇、宋希、罗新璋等人写的翻译书札中。本文主要对傅雷的翻译观作以简单的概述和探讨。
一、译者的翻译素质与条件
傅雷对待翻译工作的态度是十分严谨和极度热诚的。傅雷指出,文学作品以整个社会整个人为对象,自然会牵扯到政治、经济、哲学、科学等很多方面。所以傅雷要求我们对各方面都要有所涉猎,要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傅雷还提到做翻译一行不能有功利之心而要有耐心。他在《翻译经验点滴》中提到他的译稿也被退回过很多次,但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而是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
二、翻译的语言艺术
傅雷在翻译用白话文,文言文或方言的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表达了语言翻译的困难。他指出,中西方思维差异很大,而我们的语言还在成长的阶段,太浓重的中国方言会影响原文的地方方言,普通话又淡而无味。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傅雷指出他不赞成瞿秋白“绝对的白话”,而赞成鲁迅的“四不像”翻译,即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和文言。他还建议译者多读旧小说,以充实词汇和熟悉我国句法习惯,这样在翻译上会更加得心应手。
三、选材的标准
傅雷在选材问题上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符合时代精神并且有益于读者身心健康的作品。其次,他认为要选择那些与译者的情趣、气质等吻合的作家来译。傅雷认为:“了解对方固然很难,了解自己也不容易。”一、从文学的类别来说,译书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不善于说理的人不必译理论书,不会作诗的人不要译诗。比如说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作品《白鲸》,一个没有海洋经历的人不应该着手;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搞不明白的人,也不可能译出诗意来。二、从文学的派别来说,要搞清自己适合的派别。判断“适应”与否的两个尺度一个是自己对原作的喜爱程度,如果对原作不感兴趣的话,不可能有好的翻译。第二个尺度是我们的艺术眼光,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的长处,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作品来译,那么结果只能是一厢情愿。而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眼光是需要长期的艺术熏陶。
四、理解与表达
关于理解与表达,傅雷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指出,译者如果不能深刻地理解、体会与感受原作,读者更不可能理解、体会与感受。第二,表达要传神且达意。译者在翻译时,应保证用纯粹的祖国语言。如果把译文一概欧化,读起来会很生硬,像是洋人讲中国话,听起来自然别扭。其次,译文要反复修改。他认为,翻译工作要想做的好,必须反复地修改;文学工作很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
五、美学观—“神似观”
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自身艺术修养很高,还把翻译上升到美学观来谈论。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指出:“翻译应该像临画一样,追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中西文化、语言习惯不同,若要让译文包含原文的所有特点,就必须要在总体精神保持一致,传达原文的精神。如果为了追求“形似”,采取僵直的译法,结果必会“貌合神离”,让人看了不舒服,能感觉到翻译的痕迹。理想的译文应当神形具备,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是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就要先顾及内容,其次再考虑形式,也就是傅雷说的“重神似不重形似”。
傅雷指出要达到“神”与“形”的统一,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就要进行艺术再创造。他提倡使用中国语言,句法多多变化,要让句法新奇又不失中文。要进行艺术再创造不能只想着从原文的形式上下手,而要抓住原文的内涵,深刻理解原文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打破原文语言形式上的束缚,才能实现“神”与“形”的和谐。
作为译者想要译作达到“形”“神”兼备,是需要很多条件和要求的。正如前文提到,译者必须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了解自己和原作,要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的译作才会达到“形神结合”,才能更好的展现给读者。
六、结语
傅雷一生译著极多,堪称中国翻译界屈指可数的大师级人物。他的翻译作品传神达意,深受读者喜爱。他的翻译观中提到的对译者专业素养的要求,选材的标准及他提出的著名的“神似观”对后世均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他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表现的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崇高的精神追求及进取精神也是让人敬佩和值得我们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徐莉娜.英汉翻译原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2]金圣华.江声浩荡话傅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5]傅雷.翻译经验点滴[A].傅敏.傅雷谈翻译[C].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6]傅雷.致宋奇[A].傅敏.傅雷谈翻译[C].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7]傅雷.致罗新璋[A].傅敏.傅雷谈翻译[C].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8]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A].傅敏.傅雷谈翻译[C].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9]罗新璋.读傅雷译品随感[A].傅敏.傅雷谈翻译[C].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10]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1]刘靖之.重神似不重形似[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2]肖红,许钧.试论傅雷的翻译观[J].四川外国语学报,2002,18(3A):92-97.
*作者简介:钱越,女,汉族,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2;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9-00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