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员干部党校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研究*1
2016-02-04王晓茜董润芸1
王晓茜 董润芸1
沈阳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
学生党员干部党校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研究*1
王晓茜**董润芸**1
沈阳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870
摘要:高校党校是学生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的重要阵地,在新时期,要不断创新党校教育培训模式,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提升党员教育的先进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党员。
关键词:高校党校;学生党员干部;长效机制
高校学生党校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阵地,是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活动的重要渠道。其中学生党员干部培训模式推陈出新是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党校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以提高学生党员教育的先进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一、高校党校培训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时间较集中,缺乏长期性
目前高校党校培训多是以大学生党校和入党前集中培训为主,在入学时进行大面积的党校培训以及对拟发展对象的集中培训,周期较短且多以在礼堂集中授课,缺乏长期性、持续性的教育。
(二)重视入党前培训,忽视党员再教育
高校党校培训课程多是在发展党员过程中进行集中授课,对积极分子和拟发展对象的教育和考核比较严格,而对于入党后党员的管理和再教育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存在“重发展、轻培养”的现象,忽视党员的再教育。
(三)基层党组织缺乏完善的教育机制
高校党校的教育培训多为上级党委统一组织安排,各分党校的作用不突出甚至不作为,很少自主积极的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对于上级党委安排的教育活动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接到任务临时举办活动,缺乏教育的延续性和系统性。
(四)学生党员干部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
高校党校的教育培训模式多局限于讲堂式教育,授课内容多为党的方针政策和理论知识,学生属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创新学生党员干部党校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高校党校是党员干部增强党性修养的熔炉,其中学生党员干部培训模式推陈出新是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应该是经常性的、长期的,从选拔机制、考察机制、激励机制及积极搭建自我教育平台等方面创新教育模式,从而保证学生党员干部一直能接受不间断的教育培训。
(一)加强学生基层党支部干部选拔
习总书记曾指出,各级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学生基层党支部干部是贯彻上级党委要求的直接执行者,是党员教育培养的直接组织者,因此,选拔一批素质过硬的学生基层党支部干部是高校党建的基础。
1.观察培育阶段
在预备党员与优秀积极分子中,选拔一批思想素质过硬、政治素养较强、业务能力突出、具备优秀品质,综合素质较高,群众基础好且踏实肯干,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的优秀同志,进行观察和培养,给予机会充分进行实践锻炼,熟悉基本的党务知识[1]。
2.考察实践阶段
在对优秀同志一定时期的观察培育后,锁定目标重点培养并委任其担任支部委员、协助支部书记参与各项基层党组织工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鼓励其积极组织和参与分党校的各项学习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群众基础。
3.持续培养阶段
对于表现十分突出,具有全局观念和服务精神的同志,鼓励其通过公开选举参选党支部书记,学校党校要对支部书记进行集中培训,同时各分党校需对他们进行更为精细的业务指导,树立其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的观念。要定期召开支部书记会议,以会代训,集中学习文件精神,交流工作,不断积累业务经验。
(二)构建学生党员干部考核机制
高校学生党员干部是大学生中的骨干,是高校向社会输出的优秀人才。在基层党组织管理中,往往存在“重发展,轻培养”现象,对于学生党员干部的培养和再教育工作较为忽视。因此,构建学生党员干部考核机制对加强学生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提高学生党员队伍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考核指标和权重的确定
考核指标的设计是保证考核体系有效的前提,从党员的标准出发,结合高校党校教育的实际,拟将党员模范性、纪律性、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四方面作为考核指标,各占1/4的权重。
2.考核主客体和考核时间
考核的主客体即是谁考核谁的问题,显然,学生党员干部是属于被考核对象。一般来说,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应是关系亲密的人,他们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对被考核者进行观察、判断和客观评价,可以是学生党员干部的党支部书记、辅导员、支部的其他党员、班级同学、寝室同学等。被考核对象也应进行自评。考核周期定为每学期考核一次,分别定于上半年的6月和下半年的12月,考核结果可作为评优的参考依据。
(三)建立学生党员干部激励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党员干部的素质,激发党员活力,应建立高校学生党员激励机制,使党员类有所获、荣有所奖,激励和督促党员的思想和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
1.建立以政治激励为主的党员培训学习制度
对于政治理论知识较高、思想素质过硬的党员,推荐其进入党校接受培训学习,帮助其提高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选拔优秀党员担任学院干部,参与学院各项事务管理,提升其组织协调能力;推荐学生党员参加企事业单位的假期挂职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2]。
2.建立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党员表彰制度
根据学生党员干部测评考核结果,结合其综合表现,对于优秀分子给予党内表彰,授予荣誉称号。对学生党员实行亮身份挂牌制度,张榜明示党员身份,提升其光荣感的同时也提醒学生党员要事事为人先,起好榜样带头作用。
3.建立以物质激励为主的党员帮扶制度
对于家庭困难的优秀学生党员,可设立困难家庭党员帮扶奖学金,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对于在各项党组织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党员干部,给予精神激励的同时,可以适当给予物质奖励,发放学习书籍和资料等,对其给予鼓励和肯定。
(四)党员自我教育——搭建志愿服务党性锻炼平台
传统的党校教育方式是以讲授法为主,对于学生党员干部,除了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之外,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实现自我教育和提高也是至关重要。搭建志愿服务党性锻炼平台,让学生党员干部在志愿服务中发扬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弘扬党员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是高校党校教育的有效途径。
1.广泛动员宣传,思想教育先行
为提升学生党员干部的积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应在前期广泛动员宣传,思想教育先入人心。可通过高校党校官网、微信平台等进行宣传教育,组织朋辈宣讲团讲述志愿服务的经历和收获等,让学生党员干部了解志愿服务精神和意义,主动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2.积极搭建平台,创新教育载体
学生党员干部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支部为单位进行,在活动初期,要帮助学生搭建平台,确立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并对活动的前期准备、活动内容、应急预案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党员干部进行更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特色性的专业培训指导,努力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3.完善考核指标,建立长效机制
要将学生党员干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情况纳入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党支部负责对党员志愿服务过程进行统一记录评价、监督考察,对志愿者每次志愿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进行定量考核,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党员干部,给予相应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在全体学生中宣传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
学生党员干部是高校中的优秀分子,高校党校要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建立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提升学生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合格党员。
[参考文献]
[1]郑永松,林莉,左燚杰.完善高等学校学生党支部书记选拔与培养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27(9):111-113.
[2]蒋龙琴.高校学生党员考核体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3:050.
[3]赵凤,刘运春,姜万兵.高校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38-39.
**作者简介:王晓茜(1989-),女,河北玉田人,硕士,沈阳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董润芸(1972-),女,山东青岛人,博士,沈阳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9-0022-01
*2015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一般课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学生党员干部党校教育培训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XDJ2015-D001);2016年度辽宁省沈阳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DSZ-2016-074);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学生工作绩效测评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33410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