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贝多芬《第十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2016-02-04

黄河之声 2016年2期
关键词:曲式分析贝多芬

戴 欣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浅析贝多芬《第十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戴 欣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摘 要:贝多芬第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大约于1799-1800年完成,献给卡尔.利赫诺夫斯基公爵。此奏鸣曲的最后阶段,也就是第四乐章仿佛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不知疲倦的生活喧嚣的画面,画面中不仅有欢快的歌曲片段、抖擞的进行曲加强重音,骑马的滑行,还有威风凛凛的不安步伐。直至作者在尾声中采用了他所喜爱的音乐手法表达渐渐远离,渐渐减弱。

关键词:贝多芬;《第十二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整首乐曲主要分三大段落,即1-80小节;81-100小节;101小节出现再现——乐曲结束。根据整首乐曲的篇幅来看,曲式结构有可能为复三部曲式或是奏鸣曲曲式。而判断二者区别主要看呈示部中的副部是否有往属方向的转调,以及再现部中的副部调性是否回归到主调。

开头调性通过分析为降A大调,只不过在前11小节一直是在降A大调的属方向上进行,知道12小节才出现主和弦。在第28小节处出现属到主的完全终止,接下来的几小节类似于连接的性质,虽然仍沿用开始的动机材料,但是调性已经转为f小调,这是符合奏鸣曲中连接部的划分条件的,材料虽老,但是转调后没有回到原调,只是篇幅略小。在第32小节第二拍开始,乐曲出现了主题感很强的新材料,并且最主要的是调性转向降E大调,恰巧为降A大调的属方向调,到此为止已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此乐曲为奏鸣曲。从101小节再现开始的地方往后找与刚刚32小节新主题类似的地方,即139小节处,通过分析调性,已回归至降A大调,因此可判断此乐曲为奏鸣曲式。

整首乐曲的主部的曲式结构为并列单二部曲式。

A段(1-12小节),6+6结构,此主体材料通篇运用,颇为重要。乐曲一开始是在降A大调的属主题上进行,没有功能连接,前五拍的主旋律实际上就是每个强拍处的342312……在每个去强拍处又补充进了三、六度关系的调外装饰音。它与第六小节后半部分的主要旋律是完全一样的,也包括后面的两次主题再现都有出现,所以前两小节应算作乐句中的一部分而不能作为前奏来解释,只不过第一句主旋律在强拍上,第二句在弱拍上,仅相当于变奏。而从第三小节开始,主要旋律由原来的一根线条变为两根。即左手为b217654321……的下行级进,右手则为5671b223……的上行级进,呈喇叭状进行,而右手还有一条旋律线条一直在做属持续。同样的在第9小节,主旋律并没有改变,只是运用了复对位的写法,左右手旋律调换,此处和声功能成分减少,在12小节处完全终止,A段结束。

B段以两小节为动机,仍沿用A段材料的写法。在调性上,首先转入其关系小调f小调,最上方的旋律声部一直在作属持续;中间声部与低音声部的旋律作反向进行,在14小节第一拍f小调完全终止,紧接着运用复调中自由倒影的的写法,经过左右手旋律交换,旋律转为上方声部,并且下行二度模进进入降E大调,且在中间旋律作降E大调的属持续,在16小节处开放终止于降A大调的属方向调上。第17小节开始了B段的第二个乐句,此时选律为前一乐句的上方三度模进,而调性回归至主调,并且在20小节处完全终止于降A大调。

21-28小节为B乐段的重复变奏,调性布局与B段完全一样,在材料上,上下声部进行了交换,结束时右手采用的是和弦式的变奏织体,左手八度颤音,并完全终止与降A大调。

进入副部,乐曲以分解属和弦的动机为基础,并以多次重复的方式扩展成乐段。整个属和弦一直持续到41小节,在第42小节不完全终止后又加入了降E大调下属方向的补充片段,并在第48小节处再一次完全终止,结束副部。从48-52小节,降E大调的主和弦作为降A大调的属方向的中介和弦,未引出主部再现做出了强烈的属准备。

展开部有第81小节开始,在关系小调c小调上进行,月据称上升趋势的构造发展,其材料运用的十六分音符仍采用的主部主题的材料节奏,左手用主属双持续因作为伴奏背景,在第88小节半终止开放结束,继续做引伸发展,在第88-100小节中,调性经历了g小调——f小调——降E大调,截取展开部开始的两小节材料作动机,并依据和声中调性的二度模进继续发展,最后落于副部调性降E大调上,紧接着进入4小节的连接,直至101小节再现开始。如果说这一阶段后再出现再现的话,可判为典型的再现单三曲式结构,但因为缺省了再现部分,所以只能判断此副部为自由插部。

再现部中的主部与呈示部中的主部完全一样,即从101-128小节。

在第128小节开的连接部中,调性频繁的发生转变,即降E大调——降B大调——f小调,直至138小节回至降E大调作属准备。并由139小节开始进入副部。

再现部中的副部回至降A大调,直到第128小节出现第一次终止,但不是完全终止。由于属七和弦在最后一拍的弱拍上,加之主和弦旋律声部不是主音而是三音,因此此处不能算作完全终止,而只能作补充。在第154小节处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终止,因此154小节到最后为尾声。

在省略了主部再现之后,Coda依然沿用主部A乐段的材料来代替主部再现,然而并没有忽略主部在结构模块上的功能。乐曲最后完全终止于降A大调,在其主和弦上收拢结束。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整首乐曲有四个较为集中的特点:一,每部分的材料都与开始的动机材料有关,并以不同的手法得以发展,形成乐段,甚至整曲。二,呈示部主要是主部——副部——主部的三部性特点,而没有按照正常的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来进行发展。三,作为奏鸣曲式来说,本曲的副部和展开部的篇幅都很小。四,虽然有大量的和弦外音,但整首乐曲几乎没有离调。

猜你喜欢

曲式分析贝多芬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大笨狗酷比多
——贝多芬和钢琴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阐释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拉赫玛尼诺夫两首前奏曲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之《四月——松雪草》曲式分析
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曲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诞节》曲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