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锁记》艺术特色浅析

2016-02-04瑞昌市第五中学江西瑞昌332200

山西青年 2016年6期
关键词:金锁记艺术特色张爱玲

瑞昌市第五中学,江西 瑞昌 332200



《金锁记》艺术特色浅析

瑞昌市第五中学,江西瑞昌332200

摘要: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在艺术上具有比喻新奇有趣、描写灵动、色彩斑斓的特点,其关于月景的描写往往都蕴含着对人物命运的预示。

关键词:《金锁记》;张爱玲;语言;艺术特色

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写成于1943年,曾经在中国文坛产生过重要影响,甚至被誉为她最完美的作品。小说写的是一个苍凉的故事,一个被人异化了的悲剧。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理变迁可以表达小说的主旨。前半部分写一个出身于底层社会的女子曹七巧,嫁入豪门士族姜氏家的身患残疾的二少爷。七巧长期遭受到世人的冷眼和自身情欲的畸形压抑,十余年后,终于等到丈夫、婆婆的死去,成为一个拥有不菲财产的寡妇。但曾经向往的季泽却想骗她的钱,这使她内心残存的美好情感一扫而空。这一部分重点描绘了七巧的苦难,是其艰辛苦熬岁月的心灵创伤史。小说后半部分重点书写了七巧在畸形世界面前的畸形发展,她由极度压抑转而发展为极度地疯狂,具体表现在对人世的无情报复,对子女们本应收获的幸福生活和人生希望予以残酷地扼杀,该部分堪称七巧由人转变为“魔”的发展史。小说试图从景物、语言与结构特征这几方面分析《金锁记》的艺术特色,从而使读者对张爱玲的这部作品能有一个了解。

一、比喻新奇有趣

很多人喜欢张爱玲的小说不仅是被她构造的故事情节吸引,同时也是被她独特的语言特色所吸引。《金锁记》就是这样一部具有独特语言特色的小说,其中新奇翻空的比喻手法加上文中丰富波澜的句式,使我们深深地感觉到这书中的犹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悠长韵味。其艺术特色体现在:一是以物喻物,令人耳目一新。在《金锁记》中,作者往往将司空见惯之物赋予新奇的喻体。一句“她那扁平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刀片”[1]充分地展现了七巧尖酸势利的刻薄心态。而“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纺绸裤褂里,哪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则形象的把七巧看着季泽离去时所带的凡情俗欲刻画地淋漓尽致。二是以物喻人,令人感同身受。文中把人“物化”的例子很多,例如:把芝寿搁在肋骨里的俩只手形象地比喻成死去的脚爪,把长安巧妙地比喻成一棵娇嫩的雪里红、不过是腌过的。这种巧妙有趣的比喻在文章中大量出现,让读者在玩笑之余,更为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悲惨凄凉,我们可以从中也更能体会到此时的七巧已经失去了人性,感受不到儿女的痛苦。善于寓辛酸于玩笑,堪称是其比喻手法的高妙之处。

二、描写灵动,色彩斑斓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对于人物、事件的描写,大量借用了电影的艺术手法。其中不少场景,宛如一幅幅影视画面,无论背景色调还是人物神态,都能给人以清晰的艺术画面,在读者脑海中成功构建出极具色彩的动态图像。例如:“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纹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翠竹帘子和一副金山绿水凭条在风中荡漾着,望久了,再定睛看时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山绿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这样的描写手法,正是电影中常用的蒙太奇手法,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七巧这十年郁闷而压抑的生活。随着镜头的切换七巧的丈夫和婆婆都已离世,这俩个折磨大她半辈子的人已经不在了,这让七巧欢喜,然而镜中的她也衰老了,虽然得到解脱,但一股悲凉的感觉涌上心头。

张爱玲对画面色彩感的描写也十分娴熟。七巧第一次出现时,写了七巧的一条雪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的银红衫子是葱白线香滚,和雪青闪蓝色小脚裤。雪青、银红、闪蓝形成了一幅艳丽的画面,读者便能从这搭配上看出七巧并不是一个娴静的女子。服装色彩与她泼辣的性格是相得益彰的。再如小说写七巧请童世舫来自己家吃便饭时的情形:“长安悄悄地走下楼来,玄色绣花鞋与白袜丝停留在日色昏黄的楼梯上。停了一会,又上去了。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白色、黑色与昏黄形成了冷色调的画面,象征着长安对母亲的无奈。而没有光的所在又象征着长安以后黑暗的命运。文中用了八十几个字的长句,来表现长安三十几岁去相亲的场景。作者用大篇幅的语言详细地描绘当时长安紧张不自然的神情和做作的行为;并用叠词“兴兴头头”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长安激动的心情与对婚姻的向往。同时这一欢快的描写与后文长安被逼放弃这段姻缘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悲剧色彩。

三、月景的描绘

小说中最重要的、出现次数最多的景物就是月亮,月亮在《金锁记》中被赋予多重韵味,与故事发展、人物命运有紧密联系。小说开头便由月亮开头,从孩时、年轻人与老年人的角度来写月亮,情感变化也不一样,也由此暗示故事主人公命运的命运变化。接下来由月光引出来的故事发生的地点与丫鬟对七巧的描述,使月亮与故事联系更紧密。月亮最终沉沦,七巧最终的结局也是悲惨的。十年之后的月亮便是长安的写照,这里的月亮是缺月,而缺月与长安是一体的。缺月是天上最常见的,长安本就姿色平平,加上母亲的摧残,所以人生注定不完满。月亮的变化也与芝寿的命运紧密相连,七巧把折磨儿媳妇作为乐事,而芝寿也在孤独地忍受折磨。七巧嫉妒儿子和儿媳妇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就一手毁了他们的幸福,还把儿媳妇折磨死了。在小说结尾,“月亮”再次出现:“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人间悲剧的故事,犹如这圆缺轮回的月亮,何时才能停止?月亮是贯穿全篇的主要景物,月亮意向的首尾呼应强调了月亮的深刻性、悲剧性、连贯性。作者借月亮将人性变化与各种微妙心理勾画的入木三分,构筑了一篇永恒的悲剧故事,这是人生的悲剧、女性的悲剧。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文丛·中短篇小说卷[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6-0189-01

作者简介:黄金女*黄金女(1970-),女,江西瑞昌人,江西省瑞昌市第五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金锁记艺术特色张爱玲
九月雨
“香港舞台剧女王”焦媛和她的《金锁记》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