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2016-02-04金棣华

山西青年 2016年6期
关键词:资源优势

金棣华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金棣华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124

摘要:近年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其独特的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使本地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优势的背后还存在许多阻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诸如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本文通过讨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一步分析该地区经济发展中应该如何扬长避短。

关键词:西部开发;少数民族经济;资源优势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

(一)政策优势

1.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享受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自实施以来,在尊重和维护少数民族利益与价值方面,对于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使少数民族地区行使自治权,不但可以实现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自己管理本民族本自治地区的内部事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2.经济政策推动,优化产业结构。经济政策的持续有效推动,为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提供了重大机遇。十多年来,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实施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优异成绩。经济增长步伐明显加快且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薄弱局面也得到了不断完善。此外,这种跨越式发展还体现在少数民族地区优势产品的产业化、基地化方面。各地区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产业,有些省份甚至成为我国重要工业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可以说,基地化的生产模式促进了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

(二)资源优势

1.自然资源丰富。相比于人口密集的中东部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的显著特征。这是一片资源广博、物产丰饶的土地,其水能、矿产、森林、草原等资源十分丰富,许多地区更是被冠以美丽富饶的名称。因此,倘若能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优势来发展当地的工业和轻工业,必将有利地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旅游资源优势明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这两个方面:首先是民族特色鲜明。各民族在经历漫长的发展变化中早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都极富民族风格。而且少数民族地区的异域风情在其他地区也是不常见的,一些少数民族特色节日对于外地游客而言更是极富吸引性,比如凉山彝族火把节、云南大理白族的三月街、广西壮族的歌墟节等都具有极大的旅游价值。

其次是区域差异显著。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其自然风光均有所不同。如西北地区以浩瀚沙漠和粗犷的戈壁风光为主要特色;内蒙古地区以茫茫大草原和牧区风光著称等。除了自然风光,民族风俗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大特色之一。各种极具特色的人文建筑堪称当地旅游业的重要支柱,如傣族竹楼、苗族寨楼、蒙古族的蒙古包等,都是本民族建筑风格的独特象征。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理环境恶劣。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之所以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很大程度上和其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态环境的脆弱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可耕土地资源贫乏,自然灾害严重,不适宜开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则是地势较高和交通的相对闭塞,也给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实现城镇化。

2.地理位置偏僻。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处于西部边疆地带,远离国家政治核心区和经济繁荣区,在信息交流方面难免处于滞后状态,加上交通设施贫乏,很容易造成区域交往成本的大幅度增加,生产部门和市场之间难以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

(二)社会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信息交流方面相对匮乏,教育条件和质量普遍落后,导致该地区的观念依然处于陈旧、保守的状态。类似于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的思想依然束缚着广大农民,使他们长期维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忽视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次,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保持的大量陈规旧习,也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产业结构单一。不可否认,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升级,但依然过于单一。从当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农牧民在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偏大,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的人数往往多于第二、第三产业。从农业产业的品种结构来看,仍存在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普遍较低,优质产品量少,销售渠道不畅通等问题。

3.生态补偿机制缺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曾过度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还有人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不可兼得”的关系。显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初期,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境地。这是由于政府在制定生态补偿机制方面仍做得不够完善造成的。而一旦环境遭到破坏后没有得到及时修复,就会导致自然景观原生态的缺失,再也无法吸引游客,从而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应“扬长避短”

(一)转变消极悲观的思想,充分认识本民族地区的优势

由于地势偏远、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难免存在消极悲观的思想。一方面对本地区落后的经济指标十分敏感,另一方面对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抱有悲观埋怨的心态,这些思想意识都源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然而,有其弊亦有其利。虽然自然环境不利于本地传统农业发展,但其中潜藏的旅游资源却是该地区发展经济的巨大优势。

(二)整合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吸收技术、引进外资

针对生产结构单一和生态补偿机制缺乏的问题,政府在战略布局上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应该根据本地区的条件和优势优先发展“朝阳工业”,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此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信息交流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并利用好本地区的独特优势,在吸引东部地区先进技术、引进外来投资的基础上,避免将主要利益和发展机遇让位于他人。

[参考文献]

[1]葛忠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73).

[2]张骏逸.论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经济和脱贫致富政策[J].云南社会科学,1997(1).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6-0145-01

猜你喜欢

资源优势
关于利用挖掘陕西文化资源优势 创建影视强省的调研与思考
河北承德矿泉水(山泉水)资源优势分析
广西岑溪切实把石材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立足资源优势 创新发展模式——铜仁市加快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探究体育专业网站的成功之道
“瓷都”的资源优势
湖南花卉旅游的发展探讨
甘肃天祝县青稞产业发展浅析
“十三五”重点中心镇产业发展研究
新常态视域中的资源优势整合论及现实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