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

2016-02-04马向东

山西青年 2016年6期
关键词:表现

马向东

榆林学院文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探析“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

马向东

榆林学院文学院,陕西榆林719000

摘要:陕北说书是我国陕北地区,以榆林与延安地区为代表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创作群体,使它带有一种深厚而又不可磨灭的悲凉和沉痛的苦难意识。这种苦难意识与其他艺术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苦难意识有共通性又有所区别。陕北说书对研究陕北地区历史、民间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对陕北说书这一艺术形式苦难意识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陕北说书,同时也能提高人们对陕北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以便于它今后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陕北说书;苦难意识;表现

一、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中国民间戏曲中说唱艺术的一种,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性。它流传于我国陕西北部、山西西北部及宁夏、甘肃部分地区,尤以陕北榆林,延安两地为典型。它的内容主要反映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劳作以及对社会世事的态度,可由一人独唱或多人走场表演。《辞海》中对“陕北说书”的定义为“曲艺的一种,流行于陕西北部。一人坐着演唱,有说有唱。演唱者手执三弦或琵琶,左膝系檀板按节拍。曲调大都为当地民间小调”。①

(一)陕北说书苦难意识的形成原因

盲艺人是陕北说书的传承者、苦难的承受者,他们当时的生活境遇十分艰难、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是陕北说书苦难意识的发源。

这个经历过特殊苦难的承受者的创作群体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必然也带着一定的苦难意识。所谓苦难意识,就是指承受者在面对人生的各种痛苦时,保持清醒,敢于正视困难,用智慧和力量主动化解痛苦的思想意识。

(二)悲痛的历史积淀促成了苦难意识

在陕北,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有许多引人沉思的悲剧故事,有许多惨痛的地域灾难,而对于说唱故事、演绎历史的一门艺术,这些都成了陕北说书取材的丰富内容。这些悲痛的历史积淀便深深影响了陕北说书的“精神”和“骨气”,这便是苦难意识。

除了人为的历史悲痛事件的频发之外,还有自然的天灾也使陕北地区的人民饱尝苦难,促使劳动人民心中的苦难意识的逐渐形成。陕北地区易发洪涝、风灾、病虫害、地震滑坡等灾害。据史载,陕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危害极大,榆林地区素有“三年两头旱,一年不旱遭水患”之称,1950年至1990年,出现了史上记载的重大旱、洪、雹、霜冻、风沙、虫害的记录便有109次,大旱灾就占灾害频率的30.1%,重雹灾占灾害频率的26.6%。②在整个陕北地区的历史记忆中,这些历史上的重大悲剧事件的积淀,层层加深了陕北人民的苦难意识,生在这里的人民都对这些灾难有着清醒的认识和了解,因为,他们饱受苦难的摧残。

(三)落后的生产方式加深了苦难意识

陕北地区在历史上是贫瘠的、落后的。解放前,这里农业十分落后,生产条件也很差,整体是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是以自然肥料为主的粗放型小农经济,用“靠天吃饭”来形容陕北的生产方式一点也不为过。在陕北地区曲折的历史条件下,对农业的建设、畜牧业改造的能力十分弱小,根本无力再发展或创新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许多限制陕北地区的生产方式发展的因素都是客观因素。

首先,在土地所有制结构上,旧陕北的劳动人民无土地资源,仅靠粗放型的耕种方式、人力和畜力等落后的劳动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能力不能得到发展,使陕北地区的落后生产方式延续了很长时间。

其次,在自然环境方面,陕北地区曾是畜牧业的发达之地,《史记·货殖列传》载“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绕”③,畜牧业的发展依靠大自然的赋予维持,又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得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限制。

最后,落后的生产方式不仅使人们的生活依旧处在贫困边缘,而且严重浪费生产资源,影响生产效益。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劳动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经济效益极差,肉体上和物质上的窘境使其对苦难情节的体会更加深刻。

陕北地区这种生产状况严重制约着地区经济的繁荣以及文化的发展,劳动人民时刻生活在落后的经济圈中,生活得不到改善,文化得不到发展,思想觉悟便始终停留在落后的旧社会,盲艺人们多数体验到这种严峻的环境,他们对苦难意识的表达便只有寄托在自己的创作之中,记录那段苦不堪言的生活和历史以此劝诫后人。

(四)陕北人民深厚的封建内心定型了苦难意识

在陕北地区的历史上,遗留有不少陈规陋习,虽然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文化科学发展迅速,但是影响陕北地区的一些封建迷信的思想根深蒂固,至今仍然留有残余,劳动人民习惯把一些愿望和美好的期盼寄托于神灵,把一切苦难和灾病都转移到邪灵上,由此可见封建迷信的思想深深刻在陕北人民的心中,很多劳动人民为此生活在恐惧当中,进而民间就出现很多忌讳,为的是消除心中的恐惧感。

陕北人民内心深刻的苦难意识在被封建迷信的毒瘤深深戳中要害时,他们是对生活何等绝望,在这种强烈的悲观情绪影响下,陕北人民是尝到了生活的苦辣艰辛,他们内心真实的苦难意识,也成就了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陕北说书苦难意识的定型。

二、陕北说书中苦难意识的表现

(一)陕北说书从内容创作上表现出来的苦难意识

陕北说书之所以在民间劳动人民中深受欢迎,有两点原因:一是它所创造的说书故事具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在陕北劳动人民陷入深深地困境时,使他们心中有一种对解放自身的摆脱困厄的希望;二是它的创作内容取材性质上多数是悲剧的、苦难的,又正好符合陕北劳苦大众本身的特点,他们可以在说书故事中找到自我、感受自我,在心灵上引起共鸣。

陕北说书的理想化特点,其实恰恰说明了陕北人民对不可实现的愿望的寄托,甚至可以说是对残酷现实的无奈的暂时性脱离。陕北说书的理想主义具体地表现在陕北说书中故事内容的结局有些是喜剧性的。但是这一喜剧结局代表着陕北劳动人民的内心意识,它是对邪恶力量的厌恶,对苦难生活的厌恶。其中可找到陕北人民的内心困惑的生活境遇,陕北说书的内容有很多描述民间苦难境遇的,这种内容不是妄加编写的,而是依据创作者在陕北民间的体会和经历,以真实故事为依据,采取一定的手法创造出来的。

(二)陕北说书从人物塑造中表现出来的苦难意识

陕北说书中的人物塑造多以悲剧人物为原型,这使得完成创作后的陕北说书折射出一种对经历苦难人物的同情和怜悯。陕北说书对历史人物的创作一点也不吝惜,在对悲剧人物的塑造中,有意把主人公的苦难事实放大,突出人物的悲剧情节,甚至创作出规模宏大的长篇说书。当然,这样的创作有它的原因,俗话说“自古英雄遭困,从来才子争名”,在陕北人的记忆里,自古历经磨难、饱尝艰辛的的历史人物都名传千古,陕北人民的生活一向都比较艰辛,陕北说书中利用宣扬悲剧人物来实现自我心灵的寄托。

通过陕北说书,反映的问题在现实中也有广泛存在,陕北人民以血泪的控诉言辞,讲述自己的苦难内心,来发泄内心的怨痛,这种极具真实感染力的陕北说书值得让人们从中挖掘更深刻的内容。

(三)陕北说书在语言方面表现出来的苦难意识

陕北说书里语言应用的特点多为幽默、夸张的手法。陕北人民在田地劳作后需要放松一下,因此在陕北说书中应用幽默的语言,使得劳动者获得身心方面的愉悦。另外幽默也起到了一种反讽的作用,使讽刺更加强烈、鲜明。夸张手法的运用是由陕北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情决定的,他们在表达情感方面毫不掩饰,甚至夸大,把内心的看法和认识直接表现出来。夸张与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的结合使得陕北说书从本身就带有一种对悲剧苦难的讽刺意味。

在陕北说书《刮大风》中有这么一段:

风司婆娘放出一股风,

直刮得天昏地暗怕死人。

上天刮在凌霄殿,

入地刮在鬼门城。

直刮得大山抹了顶,

直刮得小山磨得又平平。

千年的大树连根拔,

万年的古石乱翻滚。

直刮得天女把金童寻,

直刮得拦羊娃娃钻串洞。

在这段说书中,明显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现陕北的“黄风天”,在陕北,刮风是常见的事,沙尘天气时常有。书文中说大风刮在了天上地下,把千年的大树、万年的石头都刮得乱动了,这在现实生活中显然不可能发生,但创作者利用夸张的手法,一是直接体现陕北的恶劣天气,人民的生活境遇,二是可以是使人想象到陕北人民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内心酸苦,体现出一种苦难意识。

在面对荒诞与丑陋,陕北说书利用夸张和幽默的手法,添油加醋,使其荒谬之处直观地暴露出来,有些悲观和苦难在不能用直接的语言表达时,以讽刺和夸张的语言则更能起到加强作用。陕北说书中的这一语言上的幽默,实际上是从骨子里透出的悲情苦难意识。

三、结语

陕北说书作为陕北民间独特的一项说唱曲艺文化,一方面被陕北劳动人民当做饭后茶余的娱乐活动,一方面又被当做记录发生在陕北民间的日常生活状态。它历史悠久,在传承陕北民俗、风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因此也被誉为“陕北的活化石”。陕北说书在研究陕北历史文化上成为重要线索,使得陕北说书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弘扬和继承这项艺术成为每个陕北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为陕北说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尽一份力。

[注释]

①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895.

②榆林市志编纂委员会.榆林市志[K].西安:三秦人民出版社,1996,12:111.

③史记[M].中华书局.史记第十册.卷一百二十九:3262.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6-0037-02

*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cxy-10-6),计划类别:产学研。

猜你喜欢

表现
“高级黑”在国内舆论场和对外传播中的表现、影响与对策
读《现代艺术哲学》
浅谈《红楼梦》的女性崇拜意识
素描艺术中的造型语言与表现
对动漫艺术“综合与表现”领域多元化应用形式的探索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美术审美特征论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