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音乐欣赏与音乐欣赏教学

2016-02-04

北方音乐 2016年19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文本音乐

吴 勇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500)

谈音乐欣赏与音乐欣赏教学

吴 勇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500)

本文梳理了音乐欣赏、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欣赏教学几个概念,针对音乐欣赏教学随意性、盲目性现象,着重分析了音乐欣赏能力的三个层次和音乐欣赏教学的三条路径,强调音乐欣赏是感性的体验,而音乐欣赏教学是理性的实践。

音乐欣赏;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欣赏教学

自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以来,音乐欣赏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中国知网上以关键词“音乐欣赏”搜索2001年到2016年相关文章,共计10845篇,每年700多篇,绝大多数以非专业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为讨论内容,可见音乐欣赏已经成为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关注重点。

本文将进一步厘清音乐欣赏的相关概念,强调理性的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防止音乐欣赏的盲目和随意。

一、关于音乐欣赏

所谓音乐欣赏,是以具体作品为对象,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一种审美活动。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对音乐课程提出了“以美育人”的课程性质,强调“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理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在课程内容中明确表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音乐学习的基础。

作为普通人的音乐生活中,相比较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音乐欣赏是最广泛的音乐实践活动。音乐表演的消费者的欣赏水平也影响着音乐的创作和表演,正如美国音乐家默塞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关于音乐欣赏的能力

我们常听人自谦“我没有音乐细胞”,我们也非常熟悉马克思所说的“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所谓“音乐细胞”和“音乐耳朵”应该是指一个人的音乐欣赏能力。

当我们在拟定教学目标时,我们会果断地写上要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可是对于音乐欣赏能力的所指,我们常常表述模糊,这也导致目前音乐欣赏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有失偏颇甚至极端的现象。

从前述的音乐欣赏的概念中看出,音乐欣赏的能力大概可以概括出三个层次:

其一,作为生物体的人通过听觉系统对声音物理属性的感知能力。要完成音乐欣赏,首先必须能感知欣赏对象的物理属性:音高、音程、旋律、音色、和声等等。当一个作品随着时间展开时,并不是所有的音乐元素都能让听者感受到,也就是说几个人同时聆听《命运交响曲》,并非每个人都听到了完整的乐曲,而是会形成自己的《命运交响曲》的“声音文本”这是音乐欣赏继续进行的依据。

这种能力有先天的成分,也与后天的生活实践和音乐的学习有关。

其次,作为文化的人对于他所感知的“声音文本”的音乐文化性的感知和综合能力。我们常说音乐是一种语言,虽然是模糊、不确定的语言,是语言就会有语义。音乐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自然带有文化属性。当人们获得“声音文本”后,自然会把其中的音响事件进行归类、分析、综合,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经验做出判断而产生情感反应。

在语言方面有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他乡遇知音。音乐则更复杂,在中国音乐中,一种音色、一段曲调、一种特殊的音程进行马上会产生一种音乐形象。而在西方音乐中,和声的进行或是音乐的某种体裁即能唤起人们的音乐想象等等。

这种能力的获得主要依赖与后天的生活经验和音乐欣赏的训练。

其三,理性的满足。音乐欣赏的这种能力指的是在听觉感受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认识和作品文化背景的认同。当我们站在历史的终端观照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作品,很容易得出结论:绝大多数的音乐作品不只是音符的流动,它总是带着某种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印记和写照。

这种能力的获得更依赖与后天的学习,与前两种能力比较,这种能力更多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常被认为是音乐欣赏的高级能力。

三、关于音乐欣赏的教学

音乐欣赏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被音乐包围着,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被动的在欣赏音乐,如仪式音乐、背景音乐、电影音乐、广告音乐以及随机听到的电台音乐和网络上相互推送的音乐等等;与之相对应的情况则是主动的音乐欣赏,如网络上点播某个作品、去音乐厅听音乐会等。

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音乐欣赏,无疑都与兴趣相关,兴趣决定欣赏的对象,因为不感兴趣的音乐要么是充耳不闻,要么会觉得不好听而产生不舒服的心理感受。

而音乐欣赏的教学应该是遵循某种逻辑的理性的过程。至于遵循的是怎样的逻辑,那要看教学的对象、目的和阶段等来设定。但无论如何有一个重要的或者说是中心的任务就是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

从前文对于音乐欣赏能力的分析来看,音乐欣赏的教学可以遵循以下路径:

(一)音响文本感知能力的培养

完成音乐欣赏的活动首先就是要听到音乐——流动的音构成的旋律、音程、和声以及节奏、音色和速度、力度变化等等,甚至句子、段落以及调性、织体等,把演奏家演奏的或音响播放的音乐转化成自己的“音乐文本”,这是音乐欣赏的必经之路。这个“音乐文本”肯定少于实际的音乐作品,部分内容被动地或合理地充耳不闻了。这就好比面对自然百态,马致远只看见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样,这种选择性听到和情感与兴趣有关,但关键是听觉感知能力。显然这条路径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二)以“我”为中心的音乐形式感知能力的培养

“我”作为一个个体,既有生物属性又有法律属性,同时还有文化属性。每个人对于自己文化的了解是理所当然,也是情不自禁的。我们受本土的、本民族的、本国的文化的浸润,天然地和自己的文化具有亲和力。随着生活环境、方式的改变,很多依附于传统生活、自然存在的音乐形式不在我们生活中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系统地学习、理解并传承,保持我们的文化属性。显然这条路径可以由近及远展开。

(三)对“他”的获得世界性认同的音乐形式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全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学习他人的音乐文化既丰富我们的音乐生活,同时也有交流、获得认同的必要。这条路径既可以按照地理平面展开也可以历史纵向展开。

通过对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欣赏路径的分析,可以知道音响感知能力是完成音乐欣赏的基础。兴趣决定音乐欣赏实践的方向和层次,兴趣受先天的影响,也受家庭生活背景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后天培养,否则音乐欣赏的教学就失去了依据。同时也说明虽然音乐欣赏是很感性的体验,但音乐欣赏的教学则是充满理性的实践,我们既不能不顾学生的音乐感知水平、跨越学生的“音响文本”来夸夸其谈,也不能随心所欲把教师的兴趣强加于学生。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德隆.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汤彪.音乐欣赏的结构能力分析[J].音乐创作,2013,(1):184-185.

[4]刘巨渭.默观无限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吴勇,1967年,讲师,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文本音乐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圣诞音乐路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音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