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态律动”对儿童音乐审美才能培养的意义
2016-02-04蒲奕菲
蒲奕菲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浅析“体态律动”对儿童音乐审美才能培养的意义
蒲奕菲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体态律动”是瑞士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于二十世纪初创建的一种新型音乐教学法。本文主要以童年中期(6岁~12岁)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为依据,从三个方面分析“体态律动”与音乐审美才能培养的相互关系。
体态律动;儿童音乐;审美才能
一、童年中期运动感知觉
音乐是以音响为材料的时间艺术,通过音响刺激儿童神经中枢,联结视觉、运动觉和感知觉,实现个体的肢体律动与音乐语言的结合。处于童年中期阶段(6~12岁)的儿童具备察觉事物简单联系的能力。6~9岁儿童的感觉和运动区开始迅速发展,感觉是认识活动的原初形式,是人体的感觉器官遇到外部信息或刺激,并由大脑相关神经中枢产生神经冲动引起的心理反映,这是早期儿童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10~12岁儿童运动技能和感知觉能力逐渐成熟。感知觉是人认知世界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和客观属性的反映,对童年中期儿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体态律动教学法的运用应注重儿童的感知觉、运动感的发展,将肢体的律动与音乐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借助学生自身运动能力,引导其感受音乐的律动。
二、体态律动对儿童音乐审美才能的培养作用
童年中期儿童对外界事物仍处于好奇涉猎的初级阶段,对事物是否具有美感以及审美价值仍不能独立做出判断分析。教师应通过“体态律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并最终实现独立创造美的目标。
(一)培养儿童感知音乐的能力
体态律动对儿童音乐审美才能的培养作用首先体现在培养儿童感知音乐的方面,培养方式为音乐游戏和节奏反应训练。如上所述,童年中期的儿童经历了大脑的第一次迅速成长,感觉能力迅速成熟,借助音响刺激,在大脑中枢形成条件反射,最终形成音乐的基本信息。在聆听音乐中根据自身对外界的认知产生联想,做出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反应。教师借助体态律动教学法对无意识行为进行训练,在音乐、身体、大脑之间建立有效反射,形成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
在体态律动教学法中,节奏训练是重要的组成要素。达尔克罗兹试图通过节奏、动作的练习,培养儿童的音乐节奏感,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激发潜在的音乐才能,在实际运动过程中接触到音乐的美感,做到近距离的认识美。针对节奏训练的音乐活动是在借助日常生活经验的记住上,通过对儿童运动能力与音乐表现中的节奏、速度等要素的联结,使其在娱乐中感受到音乐的律动,并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激发儿童音乐潜能。
(三)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
童年中期的儿童已具备运动觉能力,动作是他们认知外部事物的主要途径,体态律动教学法通过对原地和空间动作的运用,将身体律动与音乐节奏联结,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表现力。教学中,教师通过编排音乐游戏和节奏反应训练,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借助肢体律动音感受音乐的律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并提升学生音乐感。在发现美、认识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感悟,编排肢体动作,进行自我创造,完成创造美的目标。
三、体态律动在童年中期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学体系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幼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来。为实践以上理论,笔者为不同学龄阶段的儿童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力图在教学过程中让不同学龄的儿童感受到音乐节奏、力度、速度的变化。
(一)案例一:拔萝卜(小学一至三年级)
目的:通过编排表演音乐游戏,让学生感知符点音乐。
教具:手鼓、串铃。
教学过程: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手持串铃、一人手持手鼓;播放音乐第一遍,学生自己感受音乐节奏,认为节奏型平稳均匀,摇动串铃,认为旋律有节奏变化,敲动手鼓;教师总结,放映旋律线谱,简单介绍附点节奏。继续下一个环节;再次播放音乐,附点节奏型出现时,两人交换位置,并击动乐器。八分音型出现时,配合歌曲文字模拟拔萝卜动作。
(二)案例二:火车行驶(小学一至三年级)
目的:通过模拟火车行驶的速度,感受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时值。
教学过程:
学生搭肩站成一排,音乐旋律开始,学生开始行走;听到二分音符时,模拟火车缓慢行驶;听到四分音符时,模拟火车快速行驶;在慢速行驶时,男生发出呜呜声,模拟火车声音;快速行驶时,女生发出咔擦咔擦声,模拟火车声音;游戏结束,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谱例及图片向学生介绍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
在幼、小学龄的儿童对事物的判断、分析能力较弱,但模仿能力在这一时期却十分敏感。教师通过“示范——模仿”的方式来进行体态律动的教学,利用简单的肢体动作,引导学生感受自身的律动,以更为直观的形式感受音乐节奏、节拍、速度、结构等抽象的理论要素。
四、结语
儿童成长的早、中期是进行音乐教育收效显著的阶段,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立足于童年中期儿童活泼好动、肢体运动能力迅速发展的生理特点,深入研究儿童身体活动和周围自然节奏,以儿童的体验为主,唤醒儿童音乐本能。在充分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对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从儿童本能出发,挖掘潜在音乐能力、激发想象力、释放儿童更大的音乐才能。
[1]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赵岩.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概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3]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修订版)[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蒲奕菲(1992—),女,山东淄博,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学,儿童音乐教育心理等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