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略述

2016-02-04周奕涵

北方音乐 2016年19期
关键词:乐歌音乐史学堂

周奕涵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 100000)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略述

周奕涵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 100000)

中国是具有灿烂历史的悠悠大国,在朝代更迭不断发展前进。“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打开了国门也拉开了近代史的帷幕。而音乐的历史,亦在这个时代的冲击下,开始慢慢的改变。

近现代音乐;传统音乐;西方音乐

我国具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历史,而音乐的历史,因为贾湖骨笛的发掘,则可以追溯至九千年前。在如此长的发展历程中,使得我国的音乐异彩纷呈,其中一些优秀的音乐文化因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种种方式得以保存,并积淀在当下。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因满清帝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让我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中。这次战争不仅仅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近代史也在这次战争中,缓缓的拉开了的它的帷幕。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此起彼伏,不断冲击着腐朽的满清帝国。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他们的军事、政治、文化、宗教等,都不断输入到闭塞已久的中国,改革的呼声不断的壮大,当时的维新派和洋务派积极推动着新型学校的建设。“这时期西方的音乐文化的传入,主要是通过基督教会的宗教咏歌、新式军乐队的建立、新制学堂唱歌课的开设这几各途径,不断深入到中国各阶层人民的音乐生活中,不断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2]乐与政通的的观念一直影响着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在如此危机、动乱的时刻,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学校,从当时的教育部门来说相对还是比较的重视。“学堂乐歌的内容首先就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其次,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3]学堂乐歌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真正开端。

学堂乐歌中的歌曲不再是工尺谱等我国传统的记谱方式,而是基本上改用了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和五线谱。

1903年,曾志忞出版了《教育唱歌集》,但影响力远不如沈心工等人。1904年他所编译的《乐典教科书》可以说是我国最早出版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书。其致力于音乐活动和宣传,在1907年,与冯亚雄等在上海创办了“夏季音乐讲习会”,并在次年在“上海贫儿院”设立了一个由四十人组成的管弦乐队。

1936年,沈心工出版了《心工唱歌集》,是将自己毕生所作的学堂乐歌的歌曲整合的书籍,共计一百八十多首,“该歌集是对以学堂乐歌为主的中国早期新歌曲创作的历史性辑集”[4]。

李叔同一生编写约其实多首歌曲,1905年出版的《国学唱歌集》,是其早年创作的歌曲,大都是根据传统曲调进行填词,歌词与曲风陈旧缺乏创新。后来在任教师范学院期间所作的歌曲,多写实当下的青年学生的生活,因为他的艺术修养高,所作的曲调旋律优美,填词唯美与其他偏教育类型的歌曲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很受年轻人的追捧,他强调校园歌曲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其中《送别》至今依旧是年轻人们都会唱的歌曲。他还创办了第一本音乐期刊杂志--《音乐小杂志》是他独自编印出版的。

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出现了许多较有影响力的音乐社团:其中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由北大校长蔡元培担任会长一职,并聘请了萧友梅、王露、陈仲子等知名音乐家对会员进行专业的指导;上海中华美育会是由吴梦非、丰子恺创办。由刘天华、柯政和等人发起的北京国乐改进社于1927年成立。刘天华、柯政和(主要负责人)设立北京爱美乐社,“爱美乐社之名,有梁启超“人人不必个个都成为供给美术的美术者,但人人都须养成领略美术的美术人”之意”,即提倡美并使广大庶众领略美,是该社唯一的宗旨。”[5]

而我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在萧友梅的积极筹建中,在1927年的秋天在上海正式成立,后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他的主要精力都投身于音乐教育,并编写了大量关于音乐教育的教材书目,如《今乐初集》、《新歌初集》、《唱歌教科书》就是其创作的具有教材性质的曲集。他还设立了民族乐器的演奏学习,是古代音乐纳入教学的最早的尝试。

现代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他所创作的《毛毛雨》这首歌曲红极一时,但在当时的社会这首歌曲遭到了批斗,因为歌词庸俗趣味。但是他在儿童歌舞表演即儿童歌舞剧创作方面,有着极大的贡献。例如《麻雀与小孩》是他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可怜的秋香》、《三个小宝宝》、《老虎叫门》、《寒衣曲》等都在20年代有较大的影响。并且在1922年创办了在我国极具影响力的儿童文化周刊——《小朋友》。

“国乐改进”是刘天华一生的艺术理想。他自己本人注重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借鉴外来音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将传统民族音乐进行“中西合璧”,让他们得到了改良和发展。例如对二胡、琵琶的制作提出了改良的建议,并效仿西方音乐的乐器练习曲,编写了一套《二胡练习曲》和一套《琵琶练习曲》,并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三首琵琶独奏曲、一首丝竹合奏曲。最后因去北京天桥收录锣鼓经,而染上了猩红热症而与世长辞。

纵观我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发展,西洋音乐的传入,与我国传统音乐的相融合,在很多乐器的技术、乐曲的记谱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欧洲音乐中心论”对我们自身的音乐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继承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近代西洋文化的经验而产生、发展的、新的音乐文化。冯文慈认为20世纪中国新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固有传统在近代获得重要的发展。所吸收的西方音乐文化,经过融会贯通,有的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新成分。并且提出引进学堂乐歌是中国人民的主动选择。 冯文慈是肯定了欧洲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积极作用。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4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6):33.

[2]杨天宇.礼记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乐记第十九:478.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4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6):46.

[4]张静蔚.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11):25.

[5]李岩.朔风起时弄乐潮.上海音乐学出版社:247-269.

周奕涵(1988—),女,浙江省缙云县人,工作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职务:学生,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乐歌音乐史学堂
寄秋声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
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对跨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高校民乐专业西方音乐史教学研究
论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