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雷夜曲创作的特点分析

2016-02-04苏志灵郑州师范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北方音乐 2016年1期
关键词:音乐分析

苏志灵(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福雷夜曲创作的特点分析

苏志灵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福雷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曾先后创作出了十三首夜曲,成为了继续肖邦、菲尔德之后,又一位在夜曲创作上的集大成者。鉴于此,本文从简要介绍了福雷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并从曲式、调式、和声等方面,就十三首作品进行了整体性的音乐分析,并对其主要特点进行了总结,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福雷;夜曲创作;音乐分析;特点总结

一、福雷和他的十三首夜曲

加布里埃尔·福雷,19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1845年五月出生于法国巴黎。自由学习音乐,最先在巴黎教会音乐学校进行学习,因成绩优异,所以学校让其免费学习了十一年之久。期间,福雷接受了系统和正规的音乐教育,为今后的音乐创作之路打下了基础。从教会学校毕业之后,福雷来到了法国西北部的一个教堂担任管风琴师,在亲历了普法战争的失败后,福雷和恩师圣桑、弗兰克、丹迪等人组成了以促进法国音乐发展为宗旨的国民音乐协会。1896年,福雷受邀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并先后培养出了拉威尔、艾涅斯库等著名音乐家。1905年,福雷担任巴黎音乐学院院长,在任期间,其以极为宽容的态度推动各种音乐风格的发展,使巴黎一度成为了欧洲的音乐中心。1920年,因健康原因,福雷从音乐学院退休,并获得了法国公民的最高荣誉——大十字勋章,1924年病逝于巴黎。夜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最先出现于古典主义时期的管弦乐领域,海顿、莫扎特等人都进行过管弦乐夜曲的创作。18世纪初,克莱门特的高徒菲尔德创作出了多首钢琴夜曲,被视为钢琴夜曲体裁的确立。随后,钢琴诗人肖邦也先后创作出了多首作品,到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福雷则再一次将其发扬光大。其曾经先后创作出13首夜曲,按照时间和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首先是早期。该时期包含五首作品,受到肖邦的影响较为明显,作品华丽而精致,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点。其次是中期。该时期包含三首作品。伴随着福雷生活阅历的丰富和创作水平的提升,该时期的三首作品更加成熟,通过一些创新技法的运用,使乐曲具有了突出的音乐表现力。最后是晚期。该时期包含四首作品。晚期的福雷被耳疾所困扰,但是仍然坚持着夜曲创作。该时期的四首作品在技法上已经完全成熟,使夜曲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二、福雷夜曲创作的音乐分析

(一)调式分析

通过对福雷十三首夜曲的调式分析来看,其中有七首是小调式,六首是大调式,两者几乎是均衡的。但是仔细观察后可以发现,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中都是大调式,而到了晚年后则集中使用了小调式。而且与同时期作曲家对调式进行创新不同,福雷的调式运用是较为传统的,因为早期曾在教堂内担任管风琴师,使得福雷对教会音乐十分熟悉,所以经常使用一些教会调式。如降D大调的夜曲,这是福雷中期创作的一首作品。作品首先使用了三声部的写法,而中部下行音阶就使用了洛克里亚音阶,然后又回到了主调,这种调式的融入,使音乐呈现出了游离不定的色彩,更加符合夜曲本身的风格。而且有趣的是,虽然自己对教会音乐十分熟悉,但是福雷从未写过教会音乐,大量教会音乐调式的运用,也没有影响到乐曲原有的调式调性。由此可以看出,福雷的创作技法是十分高超的,能够将传统音乐素材和技法,与创作的实际需要有机融合在一起,获得了全新的音乐表现效果。

(二)和声分析

浪漫主义时期,和声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其价值和功能也得到了作曲家的普遍重视。在福雷的十三首夜曲中,和声运用也是十分丰富和灵活的。如变和弦。这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和弦形式,但是却被福雷予以了巧妙的运用。如第六首作品中一到三小节的和声进行,就运用了变化和声降Ⅶ级。整体的和声功能由主经过三级到下属,由下属解决到了七级,又将七级降低半音解决到了属,最后由属到了主。又比如九和弦与十三和弦,也是一般音乐作品中所较为少见的,但是福雷却予以了大胆的采用,通过对这些高置和弦的运用,使乐曲表现出了一种朦胧的色彩感,加之又采用了非常规的方式对这些和弦进行解决,更是给人以出乎意料的之感。但是需要充分指出的是,尽管福雷在和声运用是十分大胆和灵活的,但是始终没有超出古典主义大小调功能体系的范围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福雷对传统的重视和推崇。可以看出,福雷有着极为敏锐的音乐听觉,善于发现并表现出音乐在色彩上细微差异和变化,其夜曲之所以能够给人以细腻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对和声大胆、细致而独特的运用。

(三)旋律分析

在旋律方面,如果说肖邦夜曲的旋律是华丽、动感的,那么福雷夜曲的旋律则更加朴实、自然和凝练。具体来说,在早期的几首作品中,主要遵从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旋律的乐句普遍较长,意在突出一种歌唱性,十分流畅和自然。中期的几首作品中,主要表现出了对短小动机的关注,一些音乐动机看上去十分微小,但是却表新出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有着极为多样化的展开形式,给人以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到了晚期的作品中,则表现出返璞归真的特点,比如在最后一首作品中,福雷拒绝了任何多余的装饰,而是追求一种自然和朴实的风格。表现出了鲜明的法兰西音乐特色。可以看出,福雷对于旋律是极为重视的,从早期到晚期,旋律虽然经过了一个简化的过程,但是其音乐表现力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得到了提升。这既是福雷音乐创作观念的变化,也是其创作技巧提升的表现。

(四)节奏分析

节奏上的巧妙运用是福雷夜曲的一个鲜明特色,并主要表现为两个特点。首先是节奏变化频繁。为了获得更加丰富的音乐效果,福雷使用了频繁的节奏变化,虽然每一个主题相对应的节奏是比较统一的,但是每一次主题转换,都会先发生速度上变化,这种利用同一主题节奏的方式,获得了持续性和灵活性的完美融合。如第一首夜曲中,旋律主题主要采用了附点节奏,到了B段时,A段作为展开材料再次出现时,仍然采用了附点节奏,能够让欣赏者对作曲家的动机有明晰的认识。其次是偏爱不规则的结构形式。法兰西民族素来以即兴、创新而著称,在福雷的夜曲中,各种不规则的节奏形式也是频繁出现。比如三对二、四对三等不规则节奏,都在作品中屡见不鲜,其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让乐曲更加自然和灵活,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了不同声部的音乐张力。如第十二首夜曲中,本身就是三对二的不规则节奏,又加入了切分音符,打乱了自身的重拍,从而使旋律更加具有流动感。

通过对福雷夜曲在旋律、和声、调式等方面的分析后可以发现,福雷的夜曲创作是极为精湛的,并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其善于运用短小的音乐动机,并在对其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歌唱性的表现,从而使旋律简洁而优美。其次,其具有超乎常人的胆识,善于运用一些新的技法,但是又不超出古典主义曲式的范围,以一种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带给了听众以双重美感享受。再次,其作品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真挚的情感,而且不像肖邦夜曲那样炽热和激烈,而是给人以绵绵不绝之感。最后,其有着超出寻常的音乐敏感,在他的夜曲中,和声与织体非常精巧、细密、层次化、音色变化频繁、经常出乎人的意料 。 旋律和多变的音型化织体结合巧妙自然。

综上所述,夜曲是钢琴领域中一个较为小众的题材,最先出现于管弦乐领域。直到19世纪初才由菲尔德使之成为了一种独立的钢琴体裁,后来在肖邦的大力推动下,使福雷成为了夜曲创作的集大成者。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福雷夜曲创作的质量之高、风格之鲜明,都堪称是夜曲创作的典范,特别是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追求,对同时期和后世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且不论福雷在其它领域的创作成就,仅仅是这十三首夜曲,就使他无愧于近代法兰西音乐代表者的称号,为法国和世界音乐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力昕.福雷的人生与音乐[J].音乐爱好者,2011(05).

[2]李天一.法国的舒曼——加布里埃尔·福雷[J].乐器,2007(01).

[3]张洁琼.关于福雷钢琴作品分析与演奏[J].音乐时空,2014(14).

[4]邓昆.浪漫式的法国风味音乐精品——论福雷钢琴音乐的创作特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8).

猜你喜欢

音乐分析
歌剧《原野》中金子唱段<哦,天又黑了>的分析与演唱演绎
亨德尔《弥赛亚》中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研究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dumka》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