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家歌舞“肉连响”现代表演形式的改革

2016-02-03刘雨欣刘青青刘云梦湖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445000

北方音乐 2016年7期
关键词:表演形式

向 桦 刘雨欣 刘青青 刘云梦 董 凯(湖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湖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445000)



土家歌舞“肉连响”现代表演形式的改革

向 桦 刘雨欣 刘青青 刘云梦 董 凯
(湖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湖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445000)

【摘要】鄂西土家族歌舞“肉连响”,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中优秀的民间艺术精品之一。在多元文化发展迅猛的今天,土家族歌舞“肉连响”作为诸多民间舞蹈艺术中的一支,能够经受住现代浪潮的考验,首先因其根植于人民群众朴素而厚重的文化土壤之中,深受土家民众喜爱,另外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内在的多源性与传承性,也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然而 ,不可否认,在“肉连响”歌舞艺术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存在一些阻碍,只有将这些存在的阻碍克服,才能使其顺利发展壮大。文章仅针对“肉连响”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以期“肉连响”歌舞艺术能够在发展中有所创新,推广土家族传统舞蹈艺术,丰富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内容,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土家歌舞;肉连响;表演形式

“肉连响”是属于鄂西土家族极具特色的一种民族舞蹈,该舞蹈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利川市,主要以掌部击打额、肩、脸、腿、腰等身体部位并发出带有节奏感的声响,因其是以肉体碰击而发出声响为主要特色,所以此舞蹈被民众称之为“肉连响”。歌舞“肉连响”在当地民众力量的推动下,不断的发展传承,这种极具独特艺术魅力的民族文化,丰富了大众文化的舞台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资源。在新的时期,对“肉连响”这一民族艺术,进行继承与创新,是推动其继续发展壮大的必要途径。

一、土家族歌舞“肉连响”的艺术特征

(一)关于土家族歌舞“肉连响”的形成发展

关于土家族歌舞“肉连响”的民间流传不是特别多,它的起源也没有史书可以考证,根据鄂西当地群众的回忆,最开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利川市人口密集的乡镇上经常有一些被称为“泥道神”的人,沿街行走,逢人就表演,仅作为一种乞讨手段,赢得观看者的同情以得到施舍,他们表演的这些动作,声响节奏感强,热烈、急促,拍击部位又类似民间舞蹈打连响,由此被称之为“肉连响”。“肉连响”在解放前流行于乞丐中,因为人们被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所吸引,经常也会不自觉的跟着学起来,使得“肉连响”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在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乞丐也渐渐消失,“肉连响”成为了少数人茶余饭后的消遣,后来经过民间艺术大师吴修富对“肉连响”进行整编,丰富了“肉连响”的内容,得到人们的喜爱,后对一些年轻人进行言传身教,得以传承发展,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演变成为土家族为庆祝丰收活跃市场氛围的一种民俗舞蹈。

(二)土家歌舞“肉连响”表演内容形式

首先,传统歌舞“肉连响”表演相对自由,对于道具、表演场地大小没有特别限制,只要会跳“肉连响”,随时随地都是表演的时间和舞台。其次,表演人员一般多是男子,因为舞蹈的动作与声响是舞蹈表现的主要特点,所以基本上舞蹈人员在表演过程中一般只穿着背心与短裤,甚至是赤膊上阵,不需要更多的服饰,也因此非常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另外,传统歌舞“肉连响”的动作样式多样,包括“秧歌步”“鸭子步”“穿花”“对打”“圆转”“顺拐”“穿掌吸腿跳”“三响”“四响”“七响”“十响”等多达十几种动作。

(三)土家族歌舞“肉连响”表演动作风格特点

“肉连响”的动作表演风格是热烈、明快的,经过艺术大师吴修富的整编,“肉连响”融合了一些当地民俗舞蹈的特点,腿上的动作更加丰富,腿部多颤动,胯部与肩部和谐扭动,舌尖有节奏的颤动与手掌快速击额、肩、臂、肘、脚等部位发出的响声相配合,给人以生动、活泼、自由、热烈、诙谐的感觉,在动作上讲究“圆转”,顺着相击部位不断改变身体倾斜角度,柔美协调。

(四)“肉连响”音乐特点

载歌载舞是传统“肉连响”的鲜明特征,在表演过程中没有唱腔与伴奏,但是会配以具有特色的口读简谱,表演者根据演唱的需要,配以舌头也弹动的声响作为伴奏,使得舞蹈营造出一种欢乐轻松的诙谐气氛。整编后,根据表演特点增加了锣鼓、木鱼等伴奏器材,更好的烘托了气氛,后来又进一步增加了手铃、足铃、环铃、头铃等,声音清脆,节奏明快,表演“肉连响”十响时,借用“莲花落”曲调,节奏也比较欢快,给人以活泼、诙谐、热烈的感受。

二、传统土家歌舞“肉连响”现代表演形式的革新

(一)结合其他舞种,丰富舞蹈“肉连响”的表现内容

“肉连响”舞蹈在其传承与发展的历程中,借鉴了不少其他民间民俗舞蹈的艺术表演形式,如秧歌舞、跳丧舞、竹莲湘等多种民俗舞蹈的动作,增强了“肉连响”舞蹈的韵味,在发展的过程中,增加了汉族说唱曲艺艺术“莲花落”的音乐曲调,唱词则是即兴而来,见什么唱什么,增强了“肉连响”舞蹈与观赏者直接的交流互动。在日后的革新实践中,可借鉴更多的曲艺或者舞蹈艺术,将“肉连响”进行创新,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肉连响”,并得以更加广泛的推广。“肉连响”的表演形式多为粗犷,可以增添些许细腻的东西,提升其观赏性;另外,因为“肉连响”本身没有专门的音乐,可在其配乐上进行创新改编,使其形成一个独特的音乐类别,如此,“肉连响”在推广传播过程中,能够更有目标性,更加具体化。

(二)融入到民族歌舞剧中,将“肉连响”引入更高端的舞台

歌舞剧是用歌舞的形式表演出来的戏剧,我国民族歌舞剧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将“肉连响”引入到歌舞剧表演中,能够在这一舞台得到更全面的展示,并增强其趣味性、艺术性与文化内涵。将“肉连响”纳入到民族歌舞剧表演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将“肉连响”呈现给世人,有机会走出鄂西,走向全国,甚至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够领略到土家族“肉连响”这一民族艺术。2006年大型原生态情景歌舞剧《夷水丽川》中,就有歌舞“肉连响”的精彩表现,2013年湖北省演艺集团排练编制大型歌舞剧《家住长江边》,以长江文化为背景,将“肉连响”舞蹈表现的极其生动,再现了土家民族的独特文化艺术魅力。

(三)将歌舞“肉连响”融入到现代广场舞的表演形式,贴近民众

现代广场舞是群众参与性非常强的一种舞蹈表演艺术形式,其是在群众中表演,将表演者、表演舞台与观看者轻易的融为一体,表演方式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因此,广场舞基本上表现的都是热情欢快的舞蹈氛围;广场舞的表演方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表演时间上没有特别限制,时间可长可短,完全是跟随着表演者的主观意念以及自身的需求来决定。广场舞自出现以来,一直是以群众的自我娱乐为主要目的,群众都是自发性的参与到舞蹈中来,通过舞蹈宣泄内心,抒发情感,愉悦身心,这同时也是现代广场舞经久不衰,并越来越壮大的根本原因。广场舞带有很强的自发性,很多群众都是自发自愿的为广场舞购买音响、服饰等设备,虽然没有正规场地,但是为舞蹈准备的器材却是一应俱全,参与到广场舞的群众越来越多。

将土家族歌舞“肉连响”,通过现代广场舞的表演形式来进行传播,是传承“肉连响”舞蹈艺术的一种非常好的传播方式。鄂西利川《肉连响》广场舞,是根据利川市传统土家舞蹈“肉连响”与现代广场舞元素想结合的新广场舞版本,是由利川市文化体育局策划,经利川市文化馆,利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管创编而成,并且进行了广泛的推广;该舞蹈将原来“肉连响”舞蹈中的较为简单的动作截取出来,配以欢乐的音乐,整个舞蹈轻松、欢快,让人眼前一亮,是非常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一项以健身为目标的舞蹈。

(四)与体育相结合成为体育舞蹈表现艺术

民间艺术大师吴修富在对“肉连响”舞蹈艺术进行改编时,就考虑到按摩穴位、推拿等健身手法,在表演时更多的考虑了如何起到健身的作用,其运动量大,活动起来全身的筋骨都处于运动状态,因此,“肉连响”完全可以作为体育舞蹈来强身健体。舞蹈“肉连响”又可以说是一种民间体育舞蹈,在2015年鄂尔多斯市举办的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利川代表队《肉连响》节目为湖北省代表团斩获表演项目二等奖。“肉连响”作为体育舞蹈项目,使得“肉连响”涉及到更多的展示领域中,展现了土家族独特的传统民俗舞蹈特色,锻炼和培养了土家族优秀的体育人才,同时,更弘扬了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传承“肉连响”舞蹈艺术,要从年轻一代抓起,要让“肉连响”走进校园,因其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可以作为学生课间操,将其进行适当改编,成为所有学生都能学习的健体操,既强健了学生的体魄,又使更多的年轻一代继承了“肉连响”,有利于“肉连响”的传承推广。

三、如何做好“肉连响”的继承与创新

(一)大胆汲取当代优秀的艺术表现手法

土家歌舞“肉连响”的发展,在其表现形式上稍显单一,需要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在日后的工作当中,要大胆的借鉴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开拓创新。“肉连响”舞蹈艺术通过一些文艺工作者的整编与大力推广,已经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足以证明,“肉连响”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民俗舞蹈艺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结合实际,从生活出发,选择性的吸收其他舞种的表现艺术手法

土家歌舞“肉连响”的继承发展,更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从现实生活出发,最大范围的汲取其他舞种的表现语言,表现技巧与手法,结合自身的风格特征,将有利元素融合在“肉连响”舞蹈中,使“肉连响”舞蹈艺术得到更好的创新。

(三)注重结构模式的调整

歌舞“肉连响”要得以推广发展,就要增强其舞台表现力,提升观赏性,使其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需要注重整体结构模式的调整,融合舞蹈的热烈,音乐的柔美,文学的意境,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走向更宽广的领域。

(四)有所创新的同时,保持自身在艺术上的独特性,避免走向低俗

在土家歌舞“肉连响”现代表演形式的改革过程中,可能由于每个人的不同见解会导致一些宝贵文化的遗失,还有一方面就是这种改革可能会导致这些文化的性质偏向低俗化。因此 ,我们在继承和创新中必须紧紧抓住它艺术风格上的民俗特征,在保持自身独特艺术魅力的同时,又要与当代的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模式,在内容、动作和音乐上深入挖掘,使“肉连响”本身的艺术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土家歌舞“肉连响”这一独特的民族表演艺术,在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种原生态民间舞蹈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肉连响”舞蹈艺术,对于弘扬土家民族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我们要不断提高继承发扬原生态民族艺术的意识,才能使“肉连响”舞蹈艺术乃至更多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永葆青春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松.浅谈土家族舞蹈“肉连响”的继承与创新[J].戏剧文学,2007,(8).

[2]陈晓蓉,吴洪英.关于鄂西土家族传统舞蹈“肉连响”传承的几点思考[J].体育时空,2015.

[3]彭曲.男人的绝唱:鄂西土家族“肉连响”寻踪[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3).

[4]曾鸣.民族竞技文化复兴叹息——以鄂西“肉连响”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作者简介:向桦(1993—),女,土家族, 共青团员,现为湖北民族学院2013级本科学生。

基金项目:本论文属于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课题——土家歌舞“肉连响”现代表演形式的改革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2015054。指导老师:张玲玲,负责人:向桦,项目成员:刘雨欣 董凯 刘青青 刘云梦,学院:湖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猜你喜欢

表演形式
浅谈二胡作品创作题材与表演形式拓展
歌剧《木兰诗篇》中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
广场舞的辅导和改进措施
取京昆之长,补越剧之短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组织小组讨论
论唱秧歌会的表演艺术风格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
基于审美角度分析藏族舞蹈的表演形式
陇南羊皮扇鼓舞的表演形式与祭祀思想探析
浅谈土家族茅古斯的艺术价值及传承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