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木兰诗篇》中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

2017-04-13封心怡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表演形式舞美设计演唱

封心怡

摘 要:《木兰诗篇》是我国一部优秀的原创歌剧,在人物刻画以及形象塑造方面做出了令人赞叹的探索和实践。因此,本文围绕歌剧中花木兰人物形象的塑造展开探究,从角色的音乐形象、角色演唱特征、舞台表演与舞美设计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花木兰;角色形象;演唱;表演形式;舞美设计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073-02

歌剧《木兰诗篇》是在原著基础上加以创新的情景交响歌剧,也是21世纪中国民族歌剧舞台最璀璨的新星之一。通过对歌剧角色“花木兰”形象塑造的具体分析,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们对这部歌剧的认识,体会歌剧中人物角色的内在魅力及思想内涵。

一、歌剧《木兰诗篇》的内容简介

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是由中国作曲家关峡作曲,剧作家刘麟编剧,以古典诗词《木兰辞》为主要框架創作的一部大型音乐作品。《木兰辞》又称为《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了一位叫花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屡建战功,最后拒收封赏,辞官还乡的故事。

歌剧《木兰诗篇》的故事情节在《木兰辞》的故事内容上进行了创新与改编,《木兰诗篇》以花木兰替父从军为主线,增加了原著中没有的人物刘爽。在数十年的征战中,木兰与刘爽生死相依,产生了深厚的情谊,战争结束后木兰恢复女儿身与刘爽喜结连理。故事真实地演绎了一位巾帼女英雄传奇的一生,剧中故事情节真实、扣人心弦还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二、花木兰音乐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花木兰音乐形象分析

在歌剧中,通过音乐赋予人物生命,从而使歌剧人物上升为生动鲜明、感人的歌剧形象,这是歌剧的魅力所在。在剧中花木兰的性格特征具有的多样性使得木兰的形象更为鲜活,更能产生与观众共鸣。为此,作曲家吸收各种音乐素材,对歌剧中人物形象进行全方位的塑造。

1.交响乐的融入

歌剧《木兰诗篇》是中西音乐结合的成功尝试,在剧中戏剧的情景与交响乐紧密地结合,表现出戏剧的矛盾冲突,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场面中。

第一乐章,在弦乐的衬托下,木管乐器吹奏着主旋律。当木兰出现时,音乐旋律下行,停止在低音区,表现出木兰焦虑忧愁,有苦难诉的复杂心情。

第二乐章表现的是四季的交替,小提琴和长笛的演奏表现着不同的季节,长号和铜管乐器奏出代表战争将要爆发的不详和的音乐,节奏也变得铿锵有力起来。在剧中除了交响乐来描述情景外,合唱也起到了烘托剧情、渲染氛围的作用,如在序曲中男声厚重低沉的合唱似乎预示着战争的到来,渲染了压抑的氛围。

2.豫剧的吸收与运用

在《木兰诗篇》中,作曲家运用了大量河南豫剧的音乐元素,使得作品的音乐表现更加丰富,民族特色更加突出。豫剧是我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地方剧种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老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方法,并融入了西方歌剧的元素,形成了“现代流派”,又称现代戏流派。

(二)花木兰角色演唱特征分析

在歌剧《木兰诗篇》中扮演花木兰这一角色的是我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她对音乐有着执着的精神,能不断地学习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积累了大量的舞台经验,尤其是对音乐和声音的处理上非常严谨。在《木兰诗篇》中,她以扎实的唱功为我们演绎了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

1.唱法的中西结合

彭丽媛在花木兰的唱段中以我国民族唱法为基础融入了美声的发声方法。深厚的民族声乐的功底和科学的美声发声方法的结合,使得彭丽媛的声音更加通透、圆润。

歌剧《木兰诗篇》虽与国际接轨,但它是我国的民族歌剧,民族音乐特色浓郁,因此不能一味地追求西方歌剧的唱腔,只能是借鉴西方歌剧演唱的方法,彭丽媛因此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结合,使花木兰的唱段更具有民族特色,能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在剧中有好几段难度较大的唱段,都是在高音区,咬字是非常困难的,彭丽媛在这些地方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融合了美声唱法的科学方法,使得声音听起来更加通透,明亮,咬字也很清晰。如在第三乐章中有一句“凯旋后我等着你”最高音到“b2”,这对于民歌手来说是很难的,但彭丽媛却不费力气,轻松应对。

2.润腔的使用

《木兰诗篇》由于运用了地方戏曲的音乐元素,使音乐旋律更有韵味,更具有传统音乐的民族特色。同样的,在演唱时为了突出戏曲的特点,在唱法上运用了中国声乐艺术中特有的手法“润腔”。“润腔”是指一些围绕在旋律基本音周围的、音高变化随意性较强的“小音符”。在《木兰诗篇》中润腔使用得非常频繁,在原有声音基础上加入润腔,使得声音更具有张力,更富深情,也更符合剧情的需要。润腔的种类很多,在《木兰诗篇》中主要运用了波音润腔、下滑音润腔、力度变化润腔等。

第二乐章,木兰在梦中表达对刘爽的爱的唱段:“你可知木兰心中的女儿情”中的“儿”字和“这苦涩的滋味啊”中的“味”字,都是采用了下滑音润腔,以表现出木兰对刘爽的深情。

第三乐章中木兰的唱段“人说酒后吐真情,今夜我无酒却也情浓,凯旋后我们将各奔东西,也许今生再不能相逢,假如我是个女人,……我愿与你共享天伦,……你的快乐就是我的欢乐。……我愿与你生死相依永不离分。”这段是典型的河南豫剧的唱腔。所以,润腔的使用是必要的,表现出木兰女儿般柔情的一面。同样在第三乐章中木兰唱到:“枝干如铁,傲然伫立青天下”中“如”就使用了波音润腔,塑造出巾帼英雄正气凛然的形象。

(三)舞台表演与舞美设计分析

1.秉承戏曲表演程式

“戏曲表演中的手势,有着不同的姿势和动向。舞台上的手势变化多端,但终究可以分为掌、拳、指,二种基本姿势。掌类分为:虎爪掌、兰花掌、荷花掌、撩掌、缓掌、摊掌、按掌、端掌、撒掌、立掌。拳分为:方拳、翘指拳、佛手拳、提拳、握拳、举拳、端拳、架拳。指分为:单指(男用)、迎风指、倒影指、朝天指、双指(女用)、抱月指、提拳双指、托月式、剪式指、提拳剪指、赞美指(女用)、提拳赞指、贬义指、贬义式。”在戏曲中,不同的身段也可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有正、曲、仰、俯、斜、直之分。正代表坚贞、正直;曲代表年迈凄凉的情状;仰表示傲慢,不屑的样子;俯表示掌控全局的状态;斜表示温婉,柔情;直代表着不畏艰险的英雄形象。

在《木兰诗篇》中,彭丽媛借鉴了戏曲的表演形式,并结合剧情完美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人物形象。

2.歌剧表演形式的融入

《木兰诗篇》不但在创作中借鉴了西方交响乐的音乐形式,在表演中也吸收了歌剧表演的有益成果。在歌剧表演中不同的步伐代表着不同的人物身份,主要有方步、丁字步、弓步、碎步等,这在表现人物形象变化及木兰心理变化上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舞美设计分析

《木兰诗篇》有着极富创新的舞台设计,大胆采用了现代高科技的可移动式舞台。由于舞台的可移动性,使舞台增加了多个表演区域。这样可以给演员的戏剧表演拓展出更多的空间,也为演员的舞台调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舞台上身穿古代铠甲的合唱演员与舞台下身穿燕尾服的交响乐队共存于这多空间的舞台上。舞台正因为它的多层次性,体现了其在视觉上层次感。也使得穿着不同的合唱演员和交响乐队,避免在同一层面的舞台上,使其在视觉上更加和谐。

三、结语

综上,歌剧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与观众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在歌剧《木兰诗篇》中,花木兰角色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扮演者扎实的演唱技术、完美结合角色特征的表演形式以及现代先进的舞美设计来完成。

参考文献:

[1]郜小末.民族歌剧《木兰诗篇》中木兰人物形象塑造和演唱艺术处理[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

[2]温忠正.浅析民族歌剧《木兰诗篇》中“花木兰”的角色塑造[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07).

猜你喜欢

表演形式舞美设计演唱
舞美设计的创造性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