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系九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6-02-03张岂之

华夏文化 2016年3期
关键词:历史系建系雷先生

□ 张岂之

·文化评论·

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系九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张岂之

感谢清华大学历史系邀我参加建系九十周年座谈会。

我于1950年夏从北大哲学系本科毕业后,考进清华哲学系读研究生,与历史系没有多少联系,当时有一个印象:哲学系名教授大都外出参加土改等活动,没有时间给大学生做学术讲座,但历史系教授还有这方面的活动。

1952年清华全部文科停办,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恢复重建,这时我有机会到清华人文学院,对重建中的历史系有所了解,一个突出的印象是:清华恢复重建历史系,在许多方面保留了历史系一贯的特色,并加以推进和发展。

对此,我想谈以下三点:

1. 90年来清华大学历史系一直践行“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的办系理念

20世纪初,中国大学的人文学术研究,提出了“中西融汇”的新理念。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对此有明确的表述,他说:“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与此相关,在史学研究上,王国维提出了“双重证据法”,即“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清华国学院于1925年成立,1929年撤销,但其影响并不限于五年。虽然我不同意有“清华学派”之称,因为王国维和梁启超的学术活动并不限于在清华国学院的几年,不好说他们就是清华学派。这个问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和当时人文学院负责人徐葆耕先生有过争论。争论归争论,我们还是好朋友。

王国维、梁启超对清华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们学术思想中的“中西融汇”和“古今贯通”的思想。

国学院停办后,陈寅恪(国学院导师之一,当时他还没有发表能代表他学术思想的著作)被聘为清华中文系和历史系的“双聘教授”,主讲佛经的翻译问题,并进行中外文化比较的论述,这对清华大学历史系和中文系的学术建设有很大影响。至于国学院的另一位导师赵元任,他是语言学家,对清华大学中文系、外语系有学术影响。

清华历史系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的学术风格,还得力于雷海宗教授(1902-1962年)。他曾在清华学堂读书,后来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历史博士学位。1932至1952年在清华历史系任教,曾担任历史系主任。1952年因清华文科停办,雷先生调任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1962年病逝于天津。雷先生对清华历史系影响至深。近年来,北京大学出版社根据雷先生讲义整理而成的《中国通史选读》一书,颇受学界关注。

雷海宗教授西学功底深厚,有学者评论说:在清华历史系能够同时开出“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只有雷海宗,不知确否。但有一事是不能否认的,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大,清华雷海宗与北大钱穆先生二人同时开出“中国通史”课,吸引不少学生听讲,传为美谈。

雷先生的史观受到施本格勒文化形态论的影响,这是学者都知道的事情。抗战期间,雷先生除在西南联大讲课外,还主编《战国策》杂志,其中对中国共产党有微词,在重庆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予以批评。周恩来同志指示:我们同雷先生之争是学术之争,不是主要矛盾,不要批《战国策》了。

2. 清华历史系的特色是:中国史与世界史并重

1929年,当时清华校长罗家伦聘请蒋廷黼担任历史系主任,并制订历史系的教学计划。蒋先生专攻中国近代外交史,他主张学生先读西洋史,即世界史,然后研究中国史,二者皆不可少。蒋廷黼请雷海宗到清华历史系教书,也是由于了解雷海宗具有会通中外历史的本领。由此开端,清华历史系90年来传承发展这个传统,没有中断。

恢复和重建清华历史系,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清华教授刘桂生力主世界史与中国史并重的建系方针,北师大刘家和教授也建议要维护好、发展好清华历史系这个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和重建清华历史系,在聘请教师中都注意中外历史会通的问题。比如聘请张国刚教授,他是中国隋唐史方面的专家,除此,他还有一个研究方向,就是中华文化传播与世界这个主题。我给胡显章院长写的推荐张国刚教授的信中就谈到这个特点。

中国史与世界史并重,其内在精神是: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背景中加以考察研究,才能看到中国史的特点,这就是中外历史比较的作用。不仅如此,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也只有放在世界历史中去审视,才能得出应有的结论。

中国史与世界史并重,在人才培养上,便表现为:既要有世界史的视野,又有中国史的素养,二者结合,这才是21世纪中国所需要的史学人才。

中国史与世界史并重还体现在:为开辟中国和世界交流对话的新境界而培养史学人才。不久前,在北京召开了以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为主题的首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论坛。此论坛提出:“要做到学贯中西、兼收并蓄,使中外话语体系更好地相融相通。我们要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观察中国、理解世界,既不固步自封,又不照搬所谓西方流行的概念、分析框架、理论体系,从而使中国话语体系走向世界。”可供我们参考。

今天的清华大学历史系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呢?我以为是可以的。何以见得?我想举2016年1月23日《光明日报·理论·世界史》版发表的清华历史系教授彭刚《当代欧美史学中的多元化、碎片化与历史综合》的文章,此文对欧美史学的某些倾向(即碎片化)提出了学术批评。我读后感到彭刚同志的这篇文章说服力很强。

当前,人们交流思想时,运用PPT(多媒体课件),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从多媒体课件演示中也看到这种情况,就是理论的碎片化,罗列的条目很多,但缺少内在联系,缺少论说的重心,使人眼花缭乱。学术思想上的碎片化与科学精神相违背,加以批评是必要的。

3. 提出几个问题供参考

关于中国史与世界史并重,我想提几个问题,供清华历史系参考:

(1)中国史与世界史并重,在清华历史系本科教学计划中如何体现?有哪些经验?还有哪些有争议的问题?天津师大历史系好像也是提的这个方针,他们的情况与清华历史系有何异同?

(2)这个方针在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中是否有效?如何体现?

(3)清华历史系恢复重建近三十年来有哪些经验和不足?

以上意见供参考,谢谢!

猜你喜欢

历史系建系雷先生
用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的建系策略
利用建系解决多边形与向量有关的平面问题
关于康再荣在吐蕃时期任职的若干问题
——敦煌文书《大蕃纥骨萨部落使康再荣建宅文》浅识
小屁孩日记
沉痛哀悼周雷先生
美国迪尤肯大学历史系课程设置特征初探
网购二手车被坑怎么办
受气包小分队·卡尔大王
一道质检题的多法求解
你会建系坐标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