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学术交流会述评
2016-10-24李桂民
□ 李桂民
·研究动态·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学术交流会述评
□李桂民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春节前夕在陕西视察时“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的讲话精神,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承办的“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学术交流会,于2016年4月1日到5日在西安市止园饭店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澳门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日本国立岛根大学、台湾慈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汇聚一堂,就黄帝文化与中华文明展开了热烈讨论,现从四个方面对黄帝文化的研讨情况略作评述。
一、黄帝与中华文明、黄帝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教授作了《陕西省黄帝陵与中华文明》的报告,认为传说不都是虚构,只要有佐证,其中有可信的部分,黄帝时期揭开了中国文明的序幕,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黄帝陵是这个源头的象征。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李禹阶在《黄帝与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的发言中,认为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理想型人物,黄帝及其部族所开创的政治文明及世俗化礼仪制度被作为华夏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认同的标志。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王钧林教授作了《黄帝与华夏民族的抟铸与形成》的发言,认为黄帝开启了中华民族抟铸与形成的时代,到汉代,华夏族群的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血缘共同体先后打造完成,华夏族群成功地转型为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上述学者强调黄帝在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形成中的作用,肯定了黄帝在中华民族及其文明形成中的源头地位,较为深刻地阐释了黄帝作为精神标识的深刻内涵,其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共鸣。
二、黄帝居邑。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沈长云作了《石峁是华夏祖先黄帝的居邑》的发言,重申了他近年的基本观点,从黄帝后裔白狄活动地域、黄帝后裔周族的起源地、石峁古城的年代与黄帝部族的关系,论证石峁是黄帝城。这次会议上,他又补充了两点证据,一是《越绝书》和《山海经》中黄帝与玉的关联,另一是黄帝直系后裔周人对玉的崇拜。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胡义成研究员在《杨官寨遗址是应确定黄陵祭祀为“国家公祭”的考古学主证——论黄帝陵墓主即西安“黄帝都邑”杨官寨》的发言中,则认为杨官寨遗址是黄帝居邑。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晖教授作了《考古学视域下黄帝部落研究》的发言,又提出黄帝出生地在陕西泾河、渭河以及陕西的洛河流域,也就是关中盆地到延安之间的地区,与庙底沟文化关系密切。这些观点虽然富有启迪,推动了黄帝文化研究走向深入,但囿于资料和考古发现的局限,其观点仍然属于探讨范围而无法真正坐实。
三、历史上的黄帝形象。黄帝形象的变迁是参会学者关注的问题之一,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李凭作了《从华夏始祖到民族共祖——司马迁与魏收对黄帝形象的弘扬》的发言,认为黄帝崇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黄帝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旗帜是汉朝以后的事,司马迁将原为部落领袖的黄帝树立成为汉族始祖的形象,魏收则将黄帝拓展为北方各族共祖的形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曹峰教授在《黄帝与刑德——兼论黄帝形象的多样性》的发言中,从刑德角度简述了作为实用知识和技术之代表的黄帝、既掌握运用实用知识和技术同时将天道转变为人事准则的黄帝、完全抛开术数只重视人事的黄帝的三种形象。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张泽洪则从道教神仙传记中的黄帝、道教斋醮法术中的黄帝、道教五方五帝观念中的黄帝、道教丹道医学中的黄帝四个方面,认为道教确乎是尊崇黄帝的宗教。
四、黄帝祭祀问题。黄帝祭祀问题是会议关注的焦点,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方光华在《黄帝陵祭典千年回顾》的发言中,认为黄帝陵祭奠绵延数千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祭祀遗产,已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筑梦、铸魂的民族圣地。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李桂民副教授作了《黄帝认同与陕西公祭黄帝的再思考》的发言,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个规范”,即黄帝文化研究需要规范、黄帝祭祀活动需要规范、黄帝祭祀礼仪需要规范,指出了陕西黄帝祭祀活动存在的优势和努力方向,并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黄帝史实与崇拜研究》一书的情况。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张茂泽在《黄帝陵祭祀的沿革和现实意义》的发言中,则着重强调祭祀黄帝的现实意义,认为黄帝祭祀具有感恩先贤的意义、建设文化家园的意义和加强炎黄子孙情谊、表达炎黄子孙爱国热情的积极意义。
总之,“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学术交流会参与面广,大会讨论热烈,观点碰撞激烈,深化了对于黄帝相关问题的认识,对于黄帝文化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山东省聊城市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邮编25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