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孔子“学”的选择思想

2016-10-24李小鸥白立超

华夏文化 2016年3期
关键词:好学颜回弟子

□ 李小鸥 白立超

·读书·

浅析孔子“学”的选择思想

□李小鸥白立超

孔子以好学著名,他的“学”的思想对后世儒家的影响也非常大,《礼记·学记》《荀子·劝学》正是这一思想的延续。当然由于《论语》体例所限,我们有必要对孔子论“学”思想进行梳理。前人对孔子“学”的思想的重要性以及方法等都进行过相对详细的论述,我们仅对孔子“学”的选择思想进行论述。

一、“学”内容的选择:君子之学

在孔子“学”的思想中,对象选择非常重要。孔子认为“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就是说,如果不选择仁德,那怎能是聪明呢?虽然在大多情况下,孔子论“学”时,“学”基本是单独使用的,没有具体的内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孔子的“学”无所不包,其实孔子“学”有很强的优先选择性,就是要选择“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学”的内容至少可以区分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论语》中记载孔子对此辩论至少有三处,一是孔子对樊迟的批评: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可见孔子反对弟子以具体的技艺之事为志,直接斥之为“小人”。

一是孔子回答太宰对自己“多能”的解释: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

太宰仅仅问孔子“何其多能也”,而孔子回答却显现出对自己“多能”的一个价值倾向:“少也贱”“多能鄙事”。所以不赞成君子从事具体的技艺之事,他认为君子应该“不多”。

一是回答达巷党人“博学而无所成名”的质疑: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论语·子罕》)

在孔子眼中“稼”“圃”“御”“射”等鄙事都不在君子之学的范围之内,或者至少说不是优先性的考虑的。而在孔子“学”的体系中,君子是以“仁”为最高价值选择的,通过“学”达到“仁”的过程中,在“学”的具体内容上也有规定。

第一是好古。我们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话给他“学”的对象定一个基调,“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见孔子对“古”的一种推崇。从《论语》中孔子的言论反映出孔子的“好古”甚至表现在器物层面上,如: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但是孔子更是侧重于对古代文化传承和价值的肯定,从态度上来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

第二是“道”的绝对优先地位。即使在面对物质局限的情况下,也应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同时“道”在孔子学习中与一般的“事”居于优先的地位,而这里的“事”又与“鄙事”的“事”所指不同,主要指的是成“仁”所必备的一般德行和技艺。孔子对此的直接论述为“君子不器”。何谓“不器”?笔者认为“不器”就是对具体的某种德行或者成仁技艺的不拘泥,对“道”和“仁”的不断追求和体认。

第三,以五经为教。我们仔细考察《论语》,“学”的具体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诗》。《论语》中引《诗》、谈《诗》的地方比较多,尤其认为《诗》对于君子修身的重要意义:“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其次是礼。在《论语》中,孔子论礼涉及到各个方面,尤其孔子肯定了礼对修养品德的重要作用:“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再次是《书》。《论语》记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最后还有《易》。孔子晚年开始学《易》,并且对《易》对于人生修养的意义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孔子在论“学”的选择中以好古和道优于事的原则以及确立以《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为“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士人选择君子之学。选择君子之学,学成之后,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为政之学和为仁之学两个层面。

二、孔子学的境界选择:为政

孔子认为学习初级境界就是“仕”,也就是“为政”。孔子本人对政治也是非常热衷的,我们从子禽问于子贡的言论中就可以看出:“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

虽然他们讨论的是孔子闻政的方式,但是前提却是“夫子至于是邦,必闻其政”,孔子到了一个国家,最关心的就是这个国家的政治问题。并且孔子本人也是当时对政治颇有研究的人,齐景公、季康子、叶公等都向孔子请教政治问题。尤其以与齐景公的对话最为著名,表现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态度: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孔子不仅关注、研究,他对参与政治活动、实现自己政治理想也是很热衷的,甚至在“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孔子时,孔子竟然想去辅佐,受到子路的质疑。不仅孔子如此,他的弟子当中也有大批热衷于“仕”的。孔子对当时学和仕的关系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论语·泰伯》)。在孔子弟子中,《论语》中有确凿记载问政的就有子贡、子张、子路、仲弓、子夏,颜渊也曾问孔子“为邦”。在对弟子的评价中与“德行”“言语”“文学”并列的有“政事”,孔子评价较高的有冉有、季路,孔子与弟子谈“仕”与儒家的现实担当意识有着巨大的关系。

我们认为孔子虽然热衷于政治,自己为政,对弟子的为政,是经常处于矛盾状态的。有时候孔子允许学生参与政治,也对弟子实际参加政治活动提供具体的建议: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

但有时候孔子也反对学生参与政治,他对冉有和季路“无乃尔是过与”的批评,对季氏富于周公,而冉有依然为其搜刮聚敛更多的财富,孔子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这种表面的矛盾,其实又是不矛盾的,这与孔子的政治理念有相关,守道为儒家出仕的第一要务,并不是为了富贵或者其他,而冉有、季路的行为违背了这一原则。因为孔子对“学”与“仕”有一个基本判定:“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孔子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一些政治现象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处于天下无道的时期,孔子部分弟子出仕的目的和作为与孔子为政的初衷不符,甚至完全背离,所以遭到孔子的激烈批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所以说“仕”只是孔子“学”的初级境界。但是子夏将孔子“学”与“仕”的这种倾向进行了推演:“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论语·子张》),将学和仕看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了,这不符合孔子的意愿。

三、孔子学的境界选择:为仁

孔子的“学”并没有停留在为政的现实层面,因此这个境界并不能作为孔子“学”的最高境界,因为孔子已经看出为政是需要条件的,对具体的政治环境等偶然因素都有依赖,有着个人不可掌控的成分,将“仕”作为“学”的目的, “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持久动力,也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只有将“仁”这样的永恒价值作为“学”的根本目的,这样“学”就和“仁”同样具有了超越的意义,也就进入孔子“学”的最高境界,即为仁之学。

孔子认为学的最高境界就是“下学而上达”。在这里孔子并没有采取任何哲理式的论证,而是通过与“好学”结合而完成论证的。

首先,孔子最直接的论述就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这里孔子几乎把他认为比较重要的美德都与这个“好学”关联起来,进一步突出“好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在这里,孔子认为“好学”与“仕”没有直接关系,仅仅是一种人生修养的方式。

其次,我们看看孔子对“好学”的一般性描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这也与“仕”没有关系,仅仅是强调一种人生的修养。

最后,从孔子树立颜回为“好学”的唯一典范,来看孔子对弟子的学习进行引导。在孔子弟子中,对颜回的肯定最多,在回答哀公和季康子“弟子孰为好学”的问题中,都是颜回。那颜回这样一个好学的弟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在《论语》中根据孔子对颜回的三次典型的描述,我们可以基本勾勒出“好学”的基本形象: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雍也》)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通过对颜回“好学”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仁”其实就在“好学”之中,那就无怪乎孔子对“好学”的颜回如此之青睐和欣赏。

在孔子眼中,“学”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仁之学。通过对“仁”的喜好与认同,实现人生之乐,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正是通过为仁之学,达到君子、仁人以至圣人的理想境界,这和孔子思想体系是相通的,也是孔子“学”的思想的落脚点。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本科生,邮编710127;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邮编710069)

猜你喜欢

好学颜回弟子
颜回偷食
要想从头再来 就从现在开始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颜回之乐
担心等
弟子规
弟子规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