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民歌的发展困境及对策探究

2016-02-03刘国巧

北方音乐 2016年20期
关键词:陕北民歌语境

刘国巧

(宁夏银川市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陕北民歌的发展困境及对策探究

刘国巧

(宁夏银川市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陕北民歌扎根于黄土高原,在历史和文化发展、变迁的进程中,成为了一朵不可多得的艺术奇葩,陕北民歌包涵有诸多的艺术魅力,它集民俗、礼仪、语言、文化为一体,弘扬浩然长存的精神魅力,吟唱出情感丰富的永恒旋律,在时代的考验中得以经久的传扬。然而,陕北民歌一度也遭遇困境,走出了大众的视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陕北民歌借助于经济转型和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从而获得更大的传播与发展。

陕北民歌;困境;对策;精神

在中国陕北这个音乐的富饶之乡,陕北民歌真实地记录了陕北人民的生活、文化和民俗内容,它成为了地方音乐演绎的主要形式,并成为了我国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历史演变的进程中,发挥着相互交融、相互交织的作用和价值。然而,陕北民歌的发展和保护、传承令人担忧,在多元文化涌入的现代化语境之下,陕北民歌面临发展困境,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冲击之下,逐渐走向边缘化,为此,我们需要关注陕北民歌的发展与传承,要在现代语境下,利用新的媒介手段,让陕北民歌重新绽放出新的光彩。

一、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陕北民歌起于秦汉时期,兴盛于20世纪,在历经了历史的洗礼和积淀之后,成为我国优秀的、不可多得的传统音乐之一,它的种类丰富多样,展示出不同的风格和内容,诸如:劳动号子、酒歌、秧歌、榆林小曲、二人台等,它主要存在于中华民族的黄土高原区域,归属于黄河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相较于其他地域的民歌,它有其别具一格的风格,有屹立于黄土高坡之巅的呼喊;有羊肠小道上蜿蜒缠绵的小调;有嘹亮而悠扬的曲调,真实地反映出当地人民的喜怒哀乐特征。这些不同的陕北民歌类型有其不同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于:

(一)劳动号子

它是一种劳动呼声及感叹词的反复运用形式,可以协调劳动的动作,鼓舞士气,舒缓劳动的疲劳状态,它的内容质朴而健康,由领唱和群体应和而成。还有一种打夯歌,节奏鲜明、曲调洪亮而热烈。

(二)信天游

是陕北民歌中最具特色的民歌形式,它表达的感情丰富,托物言志,即兴而作,不受环境和题材的限制,故为信天游。它的曲调特点粗犷而奔放,旋律悠扬高亢,具有豪迈的风格特色,同时,还表达出缠绵委婉、淳厚的曲调形式,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

(三)小调

它流传于陕北地区的民间娱乐、集庆、休憩等场所,题材广泛,即有纯朴的歌唱,又有市民油滑、庸俗的曲调,主要是通过叙事的手法,表达胸臆。

二、陕北民歌的发展困境分析

(一)经济商业化发展的环境使陕北民歌传播的民间语境丧失

民歌的孕育、衍生和发展通常是处于较为封闭的环境之中,它在空间广阔、人烟稀少的黄土高坡上,可以运用“吼”的形式加以传播和交流,成为纯朴的陕北人民的情感抒发方式。而在现代经济不断发展的商业化环境里,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在西部在开发的经济战略指引下,陕北区域的地理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石油天然气的不断深入开发,陕北经济高速发展,人们之间的距离拉近,无须再运用放声歌唱的方式,进行交流,可见,传统陕北民歌传播的民间语境不复存在,也使陕北民歌逐渐淡化出人们的视野。

(二)大众流行文化形成了对陕北民歌的冲击

在现代化、大众化、时尚化的流行音乐层出不穷的态势下,陕北民歌受到了多元媒介的冲击,由于年轻一代没有历经陕北民歌的原生态和环境基础,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诠释也展示出不同的特点,他们对陕北民歌中的粗犷、豪爽、苍凉感觉陌生,相较而言,陕北民歌不如摇滚和重金属带来的刺激,也不如琅琅上口的直白表达容易接受,因而,大众流行音乐文化与陕北民歌之间形成了较大的落差,在年轻一代与陕北民歌逐渐脱离的现状下,陕北民歌面临边缘化状态。

(三)陕北民歌的功能逐渐弱化

随着现代化、农业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陕北民歌原有的劳动性、排忧性风格和情绪也逐渐不复存在,还有在革命时期所表达的宣传性、歌颂性功能也成为了特定的历史表达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陕北民歌的原有功能受到冲击,逐渐弱化,不再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音乐审美特征。

三、陕北民歌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发展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商业化、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人们的娱乐文化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对陕北民歌加以传承和发展,要在多元化的现代传播语境之下,使陕北民歌演变为多元化的表达形式,借助于现代艺术和媒介形式,使陕北民歌展示出别具一格的魅力和吸引力,从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听享受。

(一)创新陕北民歌的音乐体裁形式

陕北民歌的演唱内容要在继承中加以创新发展,要注重艺术主题和文学价值的创新,不仅要保持原有的陕北民歌风格与韵律,还要表现出一定的现代音乐特色,要注意保持中国元素和中国精神,使陕北民歌的演唱内容成为实质性的、富于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

(二)重视新文化语境下的陕北民歌的存在价值

陕北民歌具有极为深厚的语言文化价值,它内蕴原汁原味的陕北方言,在特定的陕北礼俗社会形态下,真切地反映出陕北地域的山川、风土人情,在现代传播语境之下,陕北民歌似乎不再传唱风靡,然而,陕北民歌却从未远离,由陕北民歌改编而成的《春节序曲》,展示出其在新文化语境中的存在价值,在每年的中国春节的盛大节日中,它成为了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节庆喜乐音乐经典,在洋溢着新年喜庆基调的音乐旋律之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它由陕北民间的秧歌音调及陕北民歌素材改编而成,以陕北民间唢呐曲为主体,中间穿插悠扬的陕北民歌,在这首乐曲之中,有双簧管、大提琴、小号独奏,欢愉而热烈,整首乐曲荡气回肠,放射出无穷的激情魅力。

(三)现代化的多媒介传播语境,为陕北民歌的传承提供了助力

广播曾经是陕北民歌传播的重要媒介,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九十年代的“西北风”现象,使著名的陕北民歌《东方红》成为了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的序曲,唱彻太空。电视媒介也在通过不同的影片传播陕北民歌的风情,借助于陕北民歌的反复出现,极大地增加了电影作品的情感张力,张显出浓郁的乡土民俗风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现代互联网媒介也为陕北民歌的传播提供了崭新的际遇,成为了陕北民歌传播的一大飞跃,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陕北民歌的网络传播:(1)陕北民歌专题资讯网站及频道传播。如:《赶牲灵》、《走西口》等制作成了音视频资料供网民在线或下载链接欣赏。(2)陕北民歌论坛和“贴吧”传播。在这些基于BBS技术下的网络社区,陕北民歌获得了广泛的传播。(3)陕北民歌的即时通讯传播、聊天室传播。(4)陕北民歌的搜索引擎传播。(5)陕北民歌的博客、播客、微博网络传播。(6)陕北民歌网络大赛传播。这些丰富多样的网络传播方式,使陕北民歌重新回归民众,并带来了传播内容的显著变化,使陕北民歌的网络传播出现了全方位的变化。

(四)政府对陕北民歌的保护与重视度不断加强

针对陕北民歌的传播出现断层的现象,政府要大力扶持和保护,要加强对陕北民歌的保护机制建设,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挖掘和保护民间曲调,并积极开展一些宣传活动,搭建陕北民歌传播的平台,推进民间文化的普及化发展。同时,社会媒体还应当加大对陕北民歌的宣传,为陕北民歌创设可以展示自我的舞台,如:陕北民歌专门栏目;民歌大赛;歌手包装等,并逐渐将陕北民歌普及到群众之中,推进陕北民歌的传承。

(五)注重陕北民歌教育的普及

由于陕北民歌专业音乐知识的匮乏,使陕北民歌陷入发展困境,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要从音乐专业知识普及的角度,对陕北民歌音乐专业知识加以整理和普及,培育音乐专业的民歌大学生,为陕北民歌的传承输送新鲜的血液。同时,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注重使用原生态演唱技法,用纯真的技法显示出强烈的地域风格特征和民族特点,并将民族音乐与现代艺术形式相融合,不断扩大陕北民歌的影响度和民众关注度。

(六)推行陕北民歌产业化模式

在新时期文化改造和建设不断增强的态势下,陕北民歌也在创新观念,以红色旅游为媒介,向民众广泛推广陕北民歌,展示出其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以及雅俗共赏的音乐艺术风格,相关部门可以借此发展契机,推进陕北民歌产业化模式,以革命旧址为依托,使人们感受到陕北民歌的原始淳朴风味,拓宽陕北民歌的发展渠道,引领陕北民歌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陕北地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表达了原始淳朴的民族风情,在时代的发展下,陕北民歌要走出发展困境,运用各种渠道拓展陕北民歌的影响力,在保护其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加以保护和传承。

[1]王雅静.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应用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6.

[2]田秀秀.陕北民歌网络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13.

[3]孙怀东.改革开放以来陕北民歌的创作与发展[D].延安大学,2013.

[4]常翠莲.文化变迁视野中的陕北民歌展望[D].陕西师范大学,2013.

[5]张兰芳.陕北民歌传承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6]程亮.陕北民歌合唱形态及其审美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0.

刘国巧(1994—),女,陕西省榆林市,大学在读(大四),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北方民族大学2015年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QJCX-2015-070),项目名称:陕北民歌的发展困境及对策探究;指导老师:张银霞。

猜你喜欢

陕北民歌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刘文西陕北过大年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党建地图·陕北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