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窑三题
2016-02-03赵凡奇
文/赵凡奇
交城窑三题
文/赵凡奇
本文以交城窑陶瓷艺术中心收藏的交城窑遗物为基础,揭示了交城窑的品种和造型;分析了交城窑的装烧方法:覆口叠烧法、对口套烧法、支钉覆烧法、涩圈叠烧法和垫砂叠烧法;探讨了交城窑的分期和年代,认为交城窑创烧于唐代,繁荣于宋金,衰落于元代。
交城窑;陶瓷;窑具;装烧方法
交城窑陶瓷艺术中心位于交城县磁窑村,收藏有数量可观的交城窑遗物。笔者以这批遗物为基础,对交城窑的品种和造型、窑具和装烧方法、分期和年代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交城窑的品种和造型
(一)品种
交城窑以烧造白釉、黑釉、黄釉瓷器为主,有以下品种:
白釉瓷器,有碗、碟、钵、罐、俑等器形,釉色有黄、灰、白、青等色调,釉面有的紧致,有的酥松。
白釉柿红彩瓷器,有碗、盆、罐等器形,彩色呈色丰富,纹饰为缠枝花草纹。
白釉褐彩瓷器,仅见罐,纹饰为花卉纹。
白釉刻划花瓷器,有钵、炉、罐等器形,纹饰有竖道纹、网纹、莲瓣纹、花卉纹。
白釉印花瓷器,仅见碗,碗内壁印花卉纹。
白釉珍珠地瓷器,有碗、枕、罐等器形,纹饰有几何纹、花卉纹。
黑釉瓷器,有碗、碟、罐、瓶、执壶等器形。
黑釉露胎瓷器,仅见碟,碟底无釉,呈六角形。
黑釉花瓷,有罐和腰鼓,纹饰为月白色条带纹。
黑釉兔毫瓷器,仅见碗,碗内壁密布赤红色细线条。
黑釉铁锈斑瓷器,仅见碟,碟内壁涂饰五个圆形红斑。
黄釉刻划花瓷器,仅见碗,碗外壁由口到底刻通贯的竖条纹。
黄釉印花瓷器,仅见碗,釉色有的发黄,有的发黑,碗内印花卉、童子戏莲等纹饰。
(二)造型
交城窑有碗、碟、盆、钵、罐、瓶、炉、杯、腰鼓、执壶、俑、枕等器类,有的器类仅存残片,无从观其全貌,有的器类可分若干不同的样式。
碗。代表性标本①有:标本1,白釉撇口卷沿碗。卷沿,弧腹,宽圈足。内外壁均满釉,釉色滋润,釉下覆白色化妆土。内底有三处圆形支烧痕迹。标本2,白釉撇口折沿碗。折沿,弧腹,宽圈足。内壁满釉,外壁半截釉,釉酥脆,釉下覆白色化妆土。内底有三处圆形支烧痕迹。标本3,白釉撇口圆唇碗。圆唇,弧腹,釉下覆白色化妆土。内底有四组长条形支烧痕迹。标本4,白釉敞口柿红彩腕。敞口,圆唇,口沿一周无釉,等距离分布五个弧形小凹。内壁满釉,内底有涩圈,外壁施半截釉。釉色白,光泽度好,釉下覆白色化妆土。腹部绘一周柿红色缠枝花草纹。标本5,白釉敞口印花碗。敞口,弧腹,圈足。内底有四处点状支烧痕迹,印荷花。内壁印六组花纹,各组间以短线区隔。标本6,白釉敞口印花碗。圆唇,弧腹。内施满釉,外施半截釉,内底有涩圈,釉色发亮。碗内壁印牡丹花。标本7,黄釉敞口刻花碗。敞口,斜腹,圈足。内底有涩圈,外壁刻竖条纹。
碟。代表性标本有:标本1,黑釉敞口露胎碟。敞口,浅腹,圈足。内底无釉,呈六角形。标本2,黑釉敛口碟。敛口,斜腹,圈足。内底有涩圈,内壁有五个圆形铁锈斑。
钵。代表性标本有:标本1,白釉敞口钵。敞口,直壁,口沿捏出一周皱褶。标本2,白釉敛口钵。口微敛,弧腹。标本3,白釉刻花钵残片。外壁刻竖条纹。
罐。代表性标本有:标本1,白釉直口瓜腹罐。直口,短颈,瓜棱腹,圈足。标本2,黑釉直口罐。直口,鼓腹,圈足。标本3,白釉敛口圆腹罐。敛口,圆腹,平底。腹部饰褐色花朵。标本4,黑釉敛口圆腹罐。敛口,圆腹。
瓶。代表性标本有:标本1,黑釉双系瓶。撇口,束颈,垂腹,肩与口之间装两个系,圈足。标本2,黑釉撇口小瓶。撇口,束颈,筒腹,腹部有多道弦纹。
俑,两件,白釉。标本1,白釉骑马俑。马竖耳扬尾,四脚站立,直视前方,马背上骑一驭手,头戴斗笠。标本2,白釉击鼓俑。俑着交领长袍,左手持鼓,右手拿槌。
炉,仅一件,白釉。直口,斜沿,筒腹,喇叭状高圈足。腹部刻划两层莲瓣纹,划线内填褐彩。
腰鼓残片。标本1,黑釉鼓腔残片。 喇叭形,表面布满针孔,釉上画白色带状纹饰。标本2 ,黑釉鼓腰残片。不规则形,表面饰凸弦纹。
执壶残片。标本1,黑釉颈部残片。敞口,粗长颈。标本2,黑釉腹部残片。椭圆腹,短流。标本3,黑釉手柄残片。柄由两个泥条合并而成,柄上有三道箍。
盆口沿残片。白釉。卷沿,斜壁。内壁绘柿黄色缠枝花。
枕面残片。白釉。枕面划花卉纹、几何纹,纹饰以外为管状工具戳印的小圆圈。
二、交城窑的窑具和装烧方法
(一)窑具
窑柱。柱状,实心,底部略大于顶部,质地粗糙。
三叉支架。三叉形,分叉扁平,分叉末端粘有支点,有数种规则。
匣钵。直口,弧腹,平底。
支圈。环状,在环上均匀分布五个三角形凸起。
支钉。圆锥状,白色。
泥垫。圈状,扁平,由一段泥条首尾相接而成。
测温环。形如戒指,戒面为方形。
测温棒。长条形,顶部涂釉。
(二)装烧方法
通过分析窑具的使用方法,结合瓷碗上留下的烧造痕迹,并参考水既生先生的研究成果[1],可以推断交城窑的装烧方法有覆口叠烧法、对口套烧法、支钉覆烧法、涩圈叠烧法和垫砂叠烧法。
1. 覆口叠烧法。烧制时窑柱和三叉支架配合使用,在窑柱顶部放置脚钵,脚钵上安放三叉支架,使光平的一面朝下,有支钉的一面向上,把碗覆扣到三叉支架上,腕足上再放三叉支架,支架上再放碗,依此类推。用此方法烧造的器物,内底有三个支烧痕。白釉撇口卷沿碗(标本1)、白釉撇口折沿碗(标本2),内底都有三个支烧痕,其大小与三叉支架相同,应该由覆口叠烧法烧成。
2. 对口套烧法。选用两件同样规格的产品,使其口沿相扣形成一组,一组内的空间放置规格更小的产品,组与组之间可以层层相摞。用此方法烧造的器物,口沿一周无釉,居于每组下方的器物内底有涩圈。白釉敞口柿红彩腕(标本4),口沿无釉,内底有涩圈,应该由对口套烧法烧成。
3. 支钉覆烧法。由支钉与匣钵配合使用,匣钵底着地,口向上,在匣钵底部用支顶钵支垫,其上放置若干枚圆锥形支钉,然后将碗覆扣在支钉上,匣钵上继续放置其它匣钵。用此方法烧造的器物,因为锥形支钉与器物接触的面积小,所以留在器物上的痕迹也小。白釉敞口印花碗(标本5),内底有四处点状支烧痕迹,应由支钉叠烧法烧成。
4. 涩圈叠烧法。将产品内底部的釉刮去一圈,将同种规格的产品依次迭摞。用此方法烧造的产品,胎体厚重,除最上一件外,内底部都有一个无釉涩圈。黄釉敞口刻花碗(标本7),内底有涩圈,应由涩圈叠烧法烧成。
5.垫砂叠烧法。将器物置于匣钵内,器物之间以几堆石英砂间隔。用此方法烧制的产品,器物底足和内底都会留下石英砂的痕迹。白釉撇口圆唇碗(标本3),内底有四组长条形支烧痕迹,应由垫砂叠烧法烧成。
三、交城窑的分期和年代
通过与其它窑址及考古资料的比较,可将交城窑陶瓷艺术中心收藏的交城窑瓷器标本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第一期。品种有黑釉、黑釉花瓷,器形有执壶、腰鼓,装饰工艺有花釉、捏塑。腰鼓是唐代常见的器形[2],黑釉执壶与浑源窑唐代执壶相似[3]。因此第一期的年代是唐代。
(二)第二期。品种有白釉、白釉柿红彩、白釉印花、白釉刻划花、白釉珍珠地、黑釉、黑釉兔毫、黑釉露胎、黄釉刻划花、黄釉印花,器形有碗、碟、钵、罐、炉、枕、俑等,装饰工艺有彩绘、刻划、模印、捏塑。黑釉敞口露胎碟(标本1)与观台磁州窑北宋早期黑釉星形露胎盘相似[4],白釉刻花炉与观台磁州窑北宋早期白釉珍珠地划花宽沿扁腹香炉相似[4],黄釉敞口刻花碗(标本7)与观台磁州窑北宋早期饴釉印花碗相似[4]。白釉敞口印花碗(标本6)与盂县金代磁窑坡窑Ⅰ型1式白釉印花碗相似[5],黑釉直口罐(标本2)与汾阳金墓M7:1黑瓷罐相似[6],柿红彩和珍珠地的装饰手法与金代介休窑相似[7](p397-414),因此第二期的年代是宋金。
(三)第三期。品种有白釉、白釉褐彩、黑釉、黑釉铁锈斑,器形有碗、碟、罐、瓶,装饰工艺有彩绘、捏塑。黑釉敛口碟(标本2)与东龙观M16元代褐釉碟相似[8],黑釉双系瓶(标本1)与新安元代沉船黑釉双耳罐相似[9],垫砂仰烧法出现在观台磁州窑第四期前段[10](p479),因此第三期的年代是元代。
综观交城窑陶瓷艺术中心的交城窑遗物,可以推测交城窑创烧于唐代,繁荣于宋金,衰落于元代。
(本文系山西博物院项目“山西交城窑的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14)
(责任编辑:公建平)
[1] 水既生.山西古代窑具及装烧方法[J].河北陶瓷,1984,(8).
[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黄堡窑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浑源县界庄唐代瓷窑[J].考古,2002,(4).
[4] 北京大学考古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磁县观台磁州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90,(5).
[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盂县古瓷窑(磁窑坡窑)遗址调查简报[J].文物季刊,1999,(6).
[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汾阳县博物馆.山西汾阳金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1,(12).
[7] 孟耀虎.宋金介休窑瓷器装饰——以画、剔、划、戳、刻、印为中心[A].中国古陶瓷学会.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六辑)[C].北京:紫金城出版社,2010.
[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汾阳市文物旅游局,汾阳市博物馆.汾阳东龙观宋金壁画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9] 李德金,蒋忠义,关甲堃.朝鲜新安海底沉船中的中国瓷器[J].考古学报,1979,(2).
[10]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观台磁州窑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Three Questions Concerning Jiaocheng Kiln
Zhao Fan-qi
K291
A
1005-9652(2016)02-0008-03
赵凡奇(1983—),男,山西静乐人,山西博物院馆员,硕士。
注释:① 本文所言“标本”指交城窑陶瓷艺术中心所展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