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长城的军事防御特色与图像保护
2016-02-03周祥蕾
文/周祥蕾
偏关长城的军事防御特色与图像保护
文/周祥蕾
以偏关长城为例,在分析明长城军事防御特色的基础上,探讨摄影图片档案对于长城研究、保护、开发的作用,以及摄影图片档案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意义。
偏关长城;军事防御;摄影图像
一、偏关长城的军事防御特色
1. 偏关长城的历史发展
明代我国长城全线分为九镇,位于中间位置的是山西镇,也叫太原镇,这部分的长城,是内长城的外三关部分,即偏关、宁武关和雁门关。这外三关因在晋北鼎足并峙、互为犄角,成为北疆的门户,京城的屏障。在这外三关中,以偏关为三关之首,可谓重中之重。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内外三关的格局里,偏关在最西侧,是万里外长城和千里内长城的接头处,是最重要的关口。
偏关,古称偏头,东面接管涔山,西面临黄河,北面接通内蒙,南面连接雁宁,因此从古到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四海归一,国力强大,但元蒙边患长期不能根除,时常南下侵犯,偏关便成为关防前哨。从镇西卫指挥张贤因实战需求,改建古城于西原河坪,即现在偏关县城所在地。明王朝从洪武二十三年(1390)到弘治元年(1488),多次大规模拓展,形成规模完好的城池,其后又经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年间数次增建,关城逐渐增高加固,辅助设施营建完善,形成磅礴之势,成为“晋北锁钥”。
2. 偏关长城的军事防御特色
“晋之西北有三关,而偏头视宁雁鼎分而锁钥独最。”偏关是山西西北的门户,与内蒙以长城为界,由此明代非常重视偏关的边防建设,构筑了偏关长城宏伟的防御工程,城堡、边墙、烽墩、营垒,各种设施修葺完善。全偏关县内,建成了29个营堡,209个烽火台,4道边墙,以捍卫明代疆土。
墙体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同时营建各种城门、暗门、烽火台、女墙、瓮城、马面等防御设施,长城便成为实至名归的军事防御建筑群。偏关长城的墙体多为7米左右高度,其中最为陡峭无法修筑的地段采用了“劈山墙”与“山险墙”的巧妙方式建造。城墙上建有防止士兵跌落的宇墙,有分布观察敌情望口处、射洞和雷石孔的垛口墙,有人员和马匹来往、运送军粮和兵器的梯道和马道。还设置了用来联络军事、传递军情的烽火台,它们分为七路方位,各自向不同方向传递敌情。
二、偏关长城摄影长卷的客观性及其力量
《偏关长城摄影长卷》拍摄完成于2010年9月,是太原理工大学胡钢锋副教授及其团队接受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及偏关县委县政府委托制作的。笔者也有幸参与其中。摄影长卷以完整真实再现偏关长城全貌为目标,用光影营造出偏关长城的气势磅礴之态,无论在视觉艺术上或文献价值上,都颇有建树。这是目前已知长城最长的长卷,它用摄影真实记录的手段,再现了偏关长城的现状。
摄影长卷的性质和功能决定其长城的艺术形象要和客观原型达到高度统一。纪实摄影是现实的艺术,客观对象的图像形象记录是其主要目的,以此作为社会文献档案资料,向社会传播信息、传承历史。偏关长城的摄影便是为了还原明长城真实原貌,以长卷的形式记录历史文化展现于社会。因此客观性是其拍摄的必然要求,真实性是其必然原则。从本质上来说,偏关长城摄影长卷的这种历史记录和保存功能,使其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摄影长卷的客观性要求摄影师要注重现场感。偏关长城摄影长卷便塑造了这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历史感,营造出扣人心弦的现场气氛,烘托出长城的气势、历史感和沧桑感。
客观的摄影虽不主张太多的技巧和修饰,但其瞬间的抓取,时空的凝固,都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有着历史的厚重感。这就要求长卷摄影的客观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在视觉书写中,饱含热爱、激情与敬仰,留下思考和想象的内涵与空间。
《偏关长城摄影长卷》的客观性使其不同于一般重视审美与光影效果的长城摄影艺术品,要求在长城的规模、结构、位置、数量、细节等方面有明确的表达。这就要求摄影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相关的研究能力,以及坚忍不拔的品格。在一年多的拍摄中,我们曾九次奔赴偏关,分组考察与拍摄,细致的还原城堡及关隘的历史原貌,以长卷全景的方式展现出山西北部明长城的恢弘之势,提升其文献资料价值。摄影师的毅力、恒心,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对展现和探讨摄影长卷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至关重要。
三、图像档案的力量与长城保护策略
通过偏关长城摄影长卷的实践,可以看出摄影作品作为图像档案的价值、功能和力量。这是得到第一手资料,保护和研究长城,建立长城图像档案的很好方式。图像档案承载着政治与经济、军事与文化、民族与历史的多层次信息,是研究中国历史交通、建筑、军事、地理、工程等方面的重要的实物依据。图像档案的建立,可以更多地呼吁社会各界重视与保护长城的历史文化遗产,推进完善明长城的修复和维护。
作为图像档案,偏关长城摄影长卷以及此类的摄影作品可以为探索研究明长城建筑、历史、军事等内容的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给予强有力的图像辅证。摄影手段对明长城的记录,体现着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亦兼顾着风光摄影的现实感。成为图像档案的摄影作品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上都始终遵循客观真实再现明长城原貌的原则,是各界人士认识和探索明长城历史文化的有力的价值依据。
明长城之所以受到严重损坏,人为因素是很主要的,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人们对长城价值的忽视和轻视,因此关于长城保护的宣传显得尤为重要。摄影图像作为最直观的、最具吸引力的视觉方式,可以通过刊登、印刷、展览等方式宣传,唤起人们的认知,唤醒保护长城遗迹的全民意识。只有通过大力宣传,变长城保护为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才能真正实现“修我长城,爱我中华,扬我中华,振兴中华”。
图像档案为政府切实修复长城提供第一手资料。它通过实地考察,真实地记录了长城原貌,在长城的维修和保护中起到形象直观的作用。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偏关县的西城墙因自然侵蚀和人为损坏,使得墙体中心产生大窟窿,破坏了城墙的完整性和市容市貌的和谐,偏关县政府即时对其做了修复,修补了窟窿。关于长城的保护还包括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周边公路、建筑的合理规划,旅游产业的均衡开发等,需要不断地摸底调查,而摄影长卷这种形式,可以更好地从宏观上统筹规划,为合理决策提供便捷的整体性图像档案依据。
综上,偏关长城因战略地位的特殊性,在明代的军事防御系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偏关长城乃至明长城的图像档案资料却非常少。以摄影及摄影长卷的形式可以更加完整的再现长城全景,并随着宣传和研究工作的开展,使得人们清晰认识了明长城,更好地保护和开发,以达到保护明长城这一恢弘的历史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杨秋梅)
The Military Defense Feature and Image Protection of Pianguan Wall
Zhou Xiang-lei
K248
A
1005-9652(2016)02-0015-02
周祥蕾(1989—),男 ,河北石家庄人,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