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与重构——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教学研究*

2016-02-03薛业浩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合肥230001

黄河之声 2016年1期
关键词:团队协作复合型终身教育

薛业浩 周 静(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解析与重构——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教学研究*

薛业浩 周 静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摘 要:根据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1973年6月提出的“精英”、“大众”和“普及”高等教育本质三段论,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音乐专业也不例外。大众化教育给了人数众多的学生提供了进入大学学习音乐的机会,也促使更多的院校无休止地进行专业扩张,硬件设施和软件需求一起上。看似繁荣发展的表面并不能遮住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音乐人才培养的问题正日益凸显,通过解析与重构,从多个方面提出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复合型;音乐人才;团队协作;终身教育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音乐人才培养如火如荼,每年毕业出来的音乐专业大学生数量众多。以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为领头的“九大音乐学院”在音乐的“专才”培养上担负着主要任务,此外,各个艺术学院、师范类大学、综合性高校也都开设了音乐学、音乐表演以及音乐教育专业,甚至一些理工类高校、医学类高校也都如雨后春笋般地办起了音乐系或音乐学院。从宏观上来看,出现如此“音乐繁荣”的现象与我国新世纪伊始的高校“扩招”政策不无关系,一方面给广大学子进入高校深造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从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招生院校的整体办学实力。不过,从现实来看,出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由于从事音乐学习的学生数量过多,直接导致音乐人才的培养难以保证质量,从而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明显不足。其次,经过笔者长期深入就业单位调研,采访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看,多数音乐专业人才知识面过窄、协作能力差等问题较为突出。那么,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出在哪里?笔者以为,在专业划分上,团队协作上和终身教育三个方面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教育缺失。

一、专业划分过早,学科横向联系较少

据调查,目前我国的音乐考生进入大学后第一年即划分所学专业,一般分为器乐演奏、声乐演唱、音乐学和作曲技术理论等几大类别。其实,这种分法无可厚非,但是在随后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中过于强调“专修”,比如钢琴专业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到二年级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练习钢琴的演奏技术上,他们很少能有时间去深入涉猎像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作品分析、复调、配器、中西音乐史等课程,而这些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于他们的钢琴艺术修为常常起到关键作用。现实是,老师和学生都更注重技术的训练而忽视理论的研习,尽管这样再短时期内对学生的专业纵深发展帮助巨大,“短平快”的效果立竿见影,但是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正是这种“快速见效”的表象,遮蔽了更严重的深层次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我们的专业划分过早,学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一般在大学后两年开设的曲式作品分析和配器等重要理论课程,又因为和学生实习、找工作以及复习考研时间相冲突而无奈放弃,最终导致学生专业过细、知识面过窄的情况。有的学生毕业之后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在教学中要么只能弹琴,不会即兴伴奏,也不会给学生排合唱,这不仅仅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工作的挫败感。

其实,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同样要求“博采众长”,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这也是大学的“精义”所在。我们培养的人才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出复合型的音乐人才正是社会所需要的。现实中,演奏专业老师过于偏重学生的音乐技术练习,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因此,在大学生的学习中,一定要注重学科间横向联系的重要性,这样培养的学生在面对一首音乐作品时,就能从作品产生,作者及写作背景,和声构成、变化,曲式结构特点,多声部音乐的美学等等方面进行深入地剖析和诠释。

二、团队协作能力不足

众所周知,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信息供我们选择和参考。由于个人精力所限,一个人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不可能胜任所有领域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要能够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团队之中去,形成“合力”,共同向着一个目标努力前进。因此,我们培养的音乐专业学生,也应该是具有协作能力的人,培养具有团结协作能力的学生符合我们的培养目标。在实际中,很多同学认为只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顺利获取毕业证书就实现了成才目标,这种认识的偏颇在于不重视合作精神的养成。笔者以为,可以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重视合奏、合唱课程的参与形式

大学时代的专业主项学习的形式一般为“一对一”的形式,是一种“纵向”上的师徒传承关系,学生只要能够把老师布置的曲子练熟即可,这种形式很难体现出合作的意识。而合奏、合唱课的学习恰恰是最能体现学生加强合作意识的形式,这是一种充满“立体感”的学习形式。学生不仅仅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传承关系”,还要处理好与指挥的配合关系,更要在长时间的排练和演出中加强与乐队、合唱队成员间的人际合作关系,这些合作关系能更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合唱一开始便使人置于团队中,要求合唱队员轻声歌唱,与其他声部协调,不能冒出个人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边唱边听其他声部,处理好个人与群体、声部与声部的纵横关系,这样才能达到均衡协调统一。合唱能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认识到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的大团体,任何一个不和谐的音符都将影响美妙的合唱乐章。”[1]

(二)积极参与院系的社团活动

经调查,多数音乐专业学生参与院系社团活动的主动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顾虑参加社团活动会耽误学习,也有一部分学生对社团活动的了解较少,便片面地以为社团活动可有可无。从大学生的成才轨迹来看,大学阶段的社团活动对以后顺利进入社会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能从各个方面促进人的发展,特别对形成“团队意识”起着关键作用。再者,音乐专业学生因为本身就是从事艺术职业,在社团活动中更能发挥自己的专长,甚至可以主动申请去组织一些团队性质的活动。

(三)加强日常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培养途径建设

从重视合奏合唱课程的参与,到积极参与院系的社团活动,再到加强日常人际交往能力的自我培养,正是由“课堂”——“学校”——“社会”的人生“三步曲”。音乐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很多学生并不太乐意主动地接触别人,因为艺术本身就是需要有独立的思考方式而去存在的,所以经常会听到别人说音乐人比较“孤傲”、“清高”之类的评价,其实这是一种深深地误解。那么,音乐专业的学生要不要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自我培养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笔者以为,音乐的学生可以按照“课堂”——“学校”——“社会”这一轨迹来逐步地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首先与班级、年级同学做到和谐相处;其次与学校里的老师们、同学们能够顺利沟通;最后,利用到琴行、培训学校、实习单位以及各种兼职的机会实现人际交往能力的自我培养。

三、建立“终身教育观”,破除后大学时代发展存在困境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现代终身教育理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它国际机构积极提倡、大力推广和普及下,现已作为极其重要的教育理念而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2]大学所授诸多音乐课程在社会教育环境中是无法替代的,比如和声课程,曲式解读课程等等,还有大学环境对学生成才的影响。现代教育理论提倡“终身教育”的理念,很多学生毕业后,都会从事音乐表演或者相关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活到老,学到老”,他们的“终身教育观”培养须引起更多重视,这种学习是大学时代教育的延续,也是大学教育的升华。因此,在大学培养教育中,给音乐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尤为重要,包括专业知识相互渗透;相近学科融会贯通;交叉学科相互吸收,这样才能在“后大学时代”实现“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终身成才”的复合型音乐人才的终极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春晖.论合唱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音乐创作,2008, 05:139.

[2] 吴遵民.关于现代国际终身教育理论发展现状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3:38.

作者简介:薛业浩(1980-),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理论;周静(1984-),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音乐表演专业和声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研究成果(2015jyxm733);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凤阳花鼓传承发展研究——基于生态传承视角》研究成果(SK2016A0094);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研究成果(gxyqZD2016377)

猜你喜欢

团队协作复合型终身教育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计算机公共课复合型数字档案袋的研究与开发
《Oracle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
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如何做优秀的企业政工师
政工职能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职高职的有效衔接探析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