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演唱中“画面感”的重要
2016-02-03赵雨
赵 雨
(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浅谈演唱中“画面感”的重要
赵 雨
(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摘 要:音乐演唱是一种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舞台艺术,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直接作用于观众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在演唱者理解作品的过程中,演唱者脑海中产生的“画面感”对于之后如何完美表达音乐作品至关重要。本文力求通过探究产生“画面感”的方式方法,从而实现“画面感”带给演唱者与听众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画面感;联觉;演唱
音乐是一种有综合魅力的音响艺术,无论是绝妙的演唱,还是细腻的演奏,都可以给人们以美的体验。也正是这种音响效果,让听众的脑海中产生与此声音相关联的画面,这种画面就是“联觉”。《社会科学大词典》中这样说道:“一种感觉引起了另一种感觉,联合成较为完整的知觉,这就是联觉。在各种联觉中,视知觉往往是主要成分,视——听知觉,视——嗅、味觉,视——触摸知觉,视——运动知觉等等,都是较常见的联觉。”
一、演唱者演唱中必须要有“画面感”吗?
笔者认为,演唱者演唱中必须要有“画面感”。在演唱前,演唱者已经多次聆听了演唱的曲目,在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会有情感的共鸣与对主旨大意的认知,而在练习唱的过程中又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基础画面继续建构,达到二次创作。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演唱也必须富含画面感,因为这是与观众情感的沟通交流,演唱者要表达出对作品的理解,有意地引导观众感受到浓烈的感情与强烈深刻的画面。如果演唱者在演唱中连自己都没有画面感,相信观众对作品的直接感观就如同“雾里看花”,朦朦胧胧。
二、如何能够产生“画面感”?
(一)投身生活,直接感受。
在音乐欣赏中,视听联觉是最为直接和最为基本的联觉反应,通过音乐感知和感受,立即就会由此能够想象一副生动美丽的画面,与人们所曾经接触过的货看见过的图像或美景想靠拢或再现乃至在素材基础之上创新。
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在演唱中才会有深刻的切身体会。演唱者在练习歌曲时动情演唱,心中会因歌词的暗示浮想联翩,脑海中的画面一幅接着一幅。例如唱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有人想到了随风而舞,鲜艳如血的红旗升在了旗杆顶端;有人想到了英姿飒爽、昂首挺胸的军人在骄傲的歌唱;有人想到了受尽苦难苦尽甘来的人民大众望着红旗喜极而泣。但无论是怎样的画面,都会让演唱者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带着这样的情怀,再加上这样的“画面感”的影响,正式演唱中定会使听众也迸发出浓浓的爱国热情。
(二)追本溯源,查阅资料。
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内心感受会直接体现在作品上。经过查阅资料可以占有大量真实资料,在这之后再去理解和表达作品就不是难事了,并且,在此基础上联想出的画面会更加充分可靠。例如经典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查阅资料便可发现这首歌曲的歌词取自宋朝诗人李之仪的词《卜算子》,词作者李之仪于公元1103年,由于宦途不顺被贬到了太平州。与此同时,他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去世,后来,他的妻子也离开了人世。李之仪走到了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刻。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位沉鱼落雁的美丽姑娘,杨姝,她虽为歌妓,但十分有正义感和人情味。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成自己的知己。后来的一个秋日,杨姝和李之仪来到了长江边上,看着贴心的爱人,看着眼前奔流的江水江水,李之仪心中激动不已,一气呵成作下了流传万世的诗词:“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样真挚的感情流露,另杨姝十分感动,她放下一切,投入李之仪的怀抱。而后,他们相知相爱地过着幸福的生活。当演唱者掌握了这些资料,会不由自主将故事的画面融入到歌唱中,演唱时似乎也看到了坚定不移的男女主人公。
三、为什么要有“画面感”?
如果把音乐作品比作一个人,那音乐的画面感就是人的灵魂,音乐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就是因为它蕴含着深意,想要表达一些特定的东西。当演唱者演唱时自己毫无画面感,那么就像一个出了车祸坐在轮椅上变成植物人的人,灵魂被击碎,“名存而实亡”。建立画面感是为了正确理解和感悟作品,有了画面感才能起到与观众沟通交流的作用,听众在歌声的引导下必然有所理解,接受正确的信号,在脑海中也闪现出一幅幅贴切的画面。
四、结语
美妙的音乐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正确处理与表达音乐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演唱者在演唱前一定要多思考作品的内在深意,多搜集资料以形成更多的理性认识,巧妙的运用“画面感”来促进演唱者与听众的情感交流。
[参考文献]
[1] 曹静.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画面感的应用.小学教学参考,2010,07.
[2] 马灵敏.浅析音乐中的联觉对应.黄河之声,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