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反思三大问

2016-02-03

黄河之声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中音乐艺术教学

蔡 颖

(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0)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反思三大问

蔡 颖

(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0)

摘 要:笔者是一名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常被一些教学过程出现的现象所困扰: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课堂气氛差、音乐基础知识不足等。最后,我不得不反思:作为教师,我们真的去了解了学生的需求了吗?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艺术

一、我们真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意愿吗?

当前普通高中的音乐课设置了六大模块,几乎涵盖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且各有侧重,既有利于音乐文化素养的学习(如“音乐鉴赏”),又有重视参与实践的锻炼(如“歌唱”和“演奏”),更有交叉其他学科,注重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增加想象力及创作力的培养(如“音乐与戏剧表演”)。对于课程开发者们来说,可谓用心良苦。然而纵观当下课程设计的实际情况,这六大模块,我们教师大都以其中的“音乐鉴赏”作为必修,而辅以其他五个模块中的任一模块来作为选修。我不禁反思:这样的设计安排,是否真的是我们教师聆听学生意愿之后的结果呢?

我们常说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那么首先由我们来指定学生应该学习哪个模块是不是不妥?六大模块涵盖面广,各有千秋,加之每届学生甚至每个班、每个学生的学习愿望都不甚相同,在还没有对学生们的学习意愿加以搜集、整理、分析的前提下,就武断下结论,会不会已然扼杀了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音乐教师应是音乐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策划者、参与者和协调者,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反馈,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这是改变高中音乐教育现状的重要保证。

为此,笔者针对音乐学习模块的选择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并对全校高三12个班共计480余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文科班的学生倾向于音乐鉴赏、创作这类“静”态的学习型课,而理科班则更倾向于歌唱和音乐与戏剧表演这种“动”态的活动型课。调查结果还显示,愿意学习模块中的“演奏”、“音乐与舞蹈”,乃至“创作”的学生也大有人在。有了这样一份实实在在的调查报告,我们教师再对其进行梳理,并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模块内容进行取舍、补充、重组、延伸,这才是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事实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就是需要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力。

二、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因此作为学生素质教育之一的高中音乐教育,开展起来确实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不得不承认,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两大因素,即兴趣和学习压力,眼下的实际情况是前者多数还得屈从于后者,很多家长口中的“务正业”,便源于此。在一些家长、学生、甚至教师的心目中,所谓的“正业”即语、数、英等与高考挂钩的科目,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的科目显然不在此列,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如果我们音乐教师仅仅仰赖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去学习,肯定是不够的。笔者不禁再次反思:高中音乐教师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真正不辜负素质教育对我们委以的重任呢?

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人类的自身塑造——这句话很正确,可它对备受升学压力煎熬的高中学生来说太过空洞。诚然,高中生每天所面对的无非就是两点:学习和生活。就学习来说,目前的形势下我们不得不作出让步,那么学生的生活呢?我们是否能把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进行进一步的联系和融合呢?学生也是社会人,他们也参与社会生活,这一点跟我们成人并无二致。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我们接触的任何事物,同时也有自己的品味和喜好。耶鲁大学的克雷格·奈特教授在他的系列讲座《聆听音乐》的开场对学生讲了一段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虽然我不是很了解你们的音乐,但我认为,我可以通过教你们古典乐来让你们通晓自己心中的音乐”。他没有否定大多数学生对非古典音乐的偏爱,只是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去认识并理解他们自己喜欢的音乐,从而摆脱盲目,向理性地主动分析、探究音乐作品过渡。

三、我们真的了解并理解我们的学生吗?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增强,情感则更加丰富多彩,自我意识逐渐成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音乐方面,高中学生的音乐认知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整体的感受把握能力进一步增强,对音乐的情感反应敏锐,已基本能综合地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高中音乐课上死气沉沉的氛围?

如果你提问过你的学生回答问题,便不难发现,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存在极大的压力,怕答题,更怕答错题,以至于不敢答题。细究下去我们会发现其实高中学生处于现实和幻想的交织期,虽然他们都已具备了从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想象的能力,可他们都更沉醉于个人、自我的音乐意识中,并且不太乐意把这种情感体验公之于众。究其根源,一方面是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树立,二是出于对音乐语言的把握不到位,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学习经验的短缺;当然,音乐作为一门情感艺术,学生们喜爱什么样的音乐、选择如何接受音乐的教育,都带有浓重的个人感情倾向。因此,自尊、能力和喜好,这三者便是传统高中音乐课堂无法活跃的“元凶”。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建议构建一个由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音乐学习群体,教师负责引导学生构建优化的学习方式组合,通过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乃至质疑、争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学生则负责自我管理,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和策划者抛出了一个课题,而具体的实施者、参与者都是学生自己。苏格拉底所说过:“教师的目的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我们教师的职责,“教是为了不教”,促使学生自己在探索中习得音乐知识,获得音乐技能,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这将是笔者不断努力和为之奋斗的方向!

猜你喜欢

高中音乐艺术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纸的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