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乡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与当代发展*

2016-07-01闫可欣

黄河之声 2016年7期
关键词:风格特征民间舞蹈

闫可欣

(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东乡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与当代发展*

闫可欣

(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东乡族是甘肃省三个特有少数民族之一,在长期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鲜明的文化特色。东乡族舞蹈受到了国家和本民族的高度重视,东乡族舞蹈特有的体态特征、动律特征、神韵特征是民族艺术宝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东乡族民间舞蹈的理论研究,是我国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东乡族;民间舞蹈;当代发展;风格特征

一、东乡族的概况

东乡族居住在河州的东乡地区,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回族、汉族、蒙古族等民族逐渐形成的,是居于中亚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各种人,主要有突厥人、波斯人,统称为色目人。

东乡族在新中国成立前被称为“东乡土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等,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东乡族目前总人口近60万,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青海省、和兰州、广河、和政、会宁、玉门等市县。东乡族位于甘肃的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境内山峦沟壑,星罗棋布。该县以县城锁南坝为中心四周环水,中间高凸,六条山梁,六条山。东北是黄土丘陵,自然条件较差,水土流失严重。东乡族有自己语言,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兼通汉语,东乡族的通用文字为汉字。

东乡族的民间歌舞独具民族特色,可以分为叙事歌、东乡号子、端道拉、宴席曲等。男子一般头戴白色或黑色无檐的小帽,称其“号帽”;妇女要盖头,盖头一般要长到腰际,头发全部被盖住。东乡族的多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东乡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二、东乡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及特征

独具特色的风格特征是民间歌舞的精髓所在,东乡族民间舞蹈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体现在体态韵律,动作特征和各种舞步的配合,又因其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等沉积了东乡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体态特征——左右摆动,轻盈柔婉

舞蹈体态是在一定的节奏中,身体和四肢所形成的特殊的舞蹈形态。舞蹈体态不仅体现民族特征而且表现人物的个性,体态的产生发展与其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东乡族多为重山峻岭、道路崎岖蜿蜒,妇女在狭窄的地埂上行走时,需要抬高两腿,落脚结实,往往上半身和头部会左右摆动,体态显得轻盈柔婉。东乡族的劳作方式形成了东乡族的独特的舞蹈动作。东乡族歌舞看上去大都十分轻盈,上身挺直柔婉,膝部屈伸,身体上下平稳摆动。

(二)动律特征——富有弹性和梗劲的腿部屈伸

舞蹈动律是人体舞动时遵循的基本规律,是区分不同种舞蹈具有的独特的运动方式。东乡族的民间舞蹈动作特征用“挺、含、摆、拧”概括。“挺”是男性舞蹈动作中常用的姿态,“挺”表现了东乡族男子潇洒自信的气概。“含”这种舞蹈动作来源于宗教,女性的盖头是显示内敛的标志性符号。女性的“含”表现在东乡族女性含蓄和内敛的神情。“摆“和“拧”的动作是东乡族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不断提炼出来的,左右摆动身体是“摆”的主要特征。双手背于腰部,作以脊柱为轴进行的扭动是“拧”的主导动作。

东乡族民间舞蹈头部动律特征可概括为“点、摇、摆”,“点”是上下点头,“摇”是左右摇头,“摆”是横行摆动。东乡族民间舞蹈的腿部动律为“大幅度的伸屈”以压腿跟或全腿踏步为主要动作特征,舞蹈动作不仅富有梗劲和弹性,而且移动轻快灵活。

(三)神韵特征——刚健、豪放、挺拔

东乡族男性舞蹈动作有力,具有蒙古男性的潇洒挺拔豪放和洒脱的个性,女性含蓄柔美,动作不仅轻巧而灵活,走起路来像行云如流水,使得整个民族都彰显出特有的豪气与神韵。神秘之感贯穿于舞蹈之中。舞蹈动作有较多的来自生活的模拟,由于多民族的融合,东乡族民间舞蹈体现着蒙古族舞蹈豪放的神韵特征。

三、东乡族民间舞蹈的当代发展

21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舞蹈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变和挑战,东乡族特有的民族舞蹈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东乡族的民间舞蹈有些已经失传了,有些只是在民俗的活动中还有遗存,有些有幸流传了下来,非常需要艺术人才的继续挖掘和整理,使其升华。

(一)东乡族民间舞蹈在民俗活动中的遗存形式

东乡族民间舞蹈的类型相对较少,舞蹈风格主要有生活舞蹈和表演舞蹈两种表演形式,宴席舞是传统习俗性舞蹈,主要在中国西北地区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流行。宴席舞是迎亲时在宴席其间演唱的歌舞形式。宴席舞曲调优美,节奏性强;歌词有叙述民间故事传说的内容也有幽默逗趣的内容。宴席舞的动作不配合歌词具体的内容,只是表达出舞者欢的情绪。宴席舞大多是2-8名男性的对舞,互相换位后,幕席舞有屈膝半蹲、双手伏膝行礼的姿态。幕席舞的基本步法大多是脚尖或脚掌先落地、做膝部屈伸动作,使身体如波浪一样起伏,和头部摆动、颤动互相协调。手势动作主要有单晃手、掏手、望月、双晃手等等,舞蹈姿态洒脱昂扬,表现出高原民族的豪放、开朗。东乡族地区的人们流行在婚礼上唱“哈利”的习俗,通过歌舞尽情的表达人们对新郎新娘的祝福。新娘被迎到新郎家以后,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们组织唱“哈利”,表演时,众人相和,并按着节奏击掌拍手臂、人们曲腿作骑马的姿势,左右转圈移动,随呼声中前进后退,欢快的嬉笑,构成了东乡族婚礼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祭祀性舞蹈是宗教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东乡族的“哲兹白”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祭祀性舞蹈,“哲兹白”均为男子表演,诵经的节奏作为舞蹈动作的标准。舞者双手前后甩动两下的同时脚下动两步,随后双手在胸前交替拍胸,此时一腿稍弯曲,而另一腿则向前伸出。舞蹈表演的诙谐、幽默、洒脱。

表演舞蹈是经过专业舞蹈人员努力和探索,根据东乡族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艺术家们编排成舞蹈进行舞台演出,让我们即看到了东乡族的民族歌舞魅力,又能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东乡族人们的生活情谊。

(二)东乡族民间舞蹈的当代发展与思考

舞蹈艺术家们经过半个世纪的共同努力,使东乡族舞蹈在挖掘中得到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通过对东乡族舞蹈的探索和梳理,提出当代东乡族舞蹈发展的几点浅见。

1.加强民间歌舞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

传统文化产生、发展与民俗节日、生活习俗等有着紧密联系,保护生态环境,才能有效的保护民间文化的“根”。今天我们所听到看到的东乡族“花儿”、“宴席舞”“哈利”以及“哲兹白”来说,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和创作之后的面貌。为使东乡族民间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保护歌舞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包括对哲兹白及宴席舞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让民间歌舞回归到原有的生态环境之中。要保护花儿会和宴席场,只有让歌舞扎根在赖以生存和生长的土壤之中,才能吸收到新鲜的养分,延续民间歌舞的生命力。罗雄岩老师指出文化的传承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只有在一定的环境和气氛中才能感受民族文化的本质,准确掌握民间歌舞的风格特点。而东乡族花儿与宴席舞作为歌舞相间的艺术形式,参与的观众呐喊助威,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而表演的民间艺人载歌载舞,两者构成了一部自然的歌舞剧。这些艺术形式只有在特定的场合之中,才能表现出它原有的艺术魅力。

2.加强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投入与保护

保护和传承东乡族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正确引导。首先应该从基层开始,来保护传统文化,让更多的群众融入到其氛围之中,成为真正的文化载体;保护东乡族民族歌舞团,让优秀的民间艺术走上舞台,创作出更多的艺术作品。这样政府可以借助东乡族“花儿”、“宴席舞”、“哈利”“哲兹白”等优秀的艺术形式打造文化品牌,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以及人力来做后盾,但我们相信保护好民族文化,才能更好的保护好一个民族的生存权和话语权。

3.加强民族艺术教育

更好的保护和发扬的东乡族文化,首先让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走进义务教育的课堂,让民族文化在内部之间得以更好地传承。选择一些健康积极向上的花儿歌曲和东乡族舞蹈进行教学;其次学校以举办校园文化节的形式,来开展文艺比赛,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更好的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民间歌舞教育既可以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促进生长发育,对学生的审美意识、文化修养乃至意志品格的培养都有着其它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代代相传,学生在接受歌舞文化的同时,也潜移默化成为了文化的载体,为传承和保护东乡族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4.用现代艺术手法整合、创新

创新与发展是现当代发展的永恒主题,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也是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中传承着。对于东乡族民间歌舞也是如此,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形式与内容的落后,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对于东乡族文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旧的文化不能满足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遭到社会的冷漠。所以我们要在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大胆的创新与发展,要从东乡族歌舞的语汇中挖掘歌舞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属性、民族价值观念、人们的审美特征、族群的道德规范等核心理念。通过田野调查寻找东乡族民间歌舞衰落的内在原因。推进东乡族民间歌舞的发展,首先要让更多的艺术家们参与到东乡族民间歌舞的创新与发展,编排新的歌舞作品,真实的反映现在东乡族人民的生活、审美、以及精神风貌,达到审美上的共鸣。所以从舞蹈的伴同物,包括音乐、服饰、舞蹈等综合方面进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想创作出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歌舞作品,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就要从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中共同推进东乡族民间歌舞的繁荣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东乡族优秀的民间歌舞艺术立足于民族文化之林。

四、结语

在生活实践中捕捉歌舞素材,在兼容并蓄中促进歌舞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民族的交融中要勇于接纳、善于鉴别、取舍适度、兼容得当,才能创造出更优秀的具有时代精神的东乡族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马志勇.甘肃东乡族史话[M].兰州:文化出版社,2009,11.

[2] 东乡族简史(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

[3] 李小敏.浅析东乡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及形成因素[J].黄河之声,2014,05:89.

[4] 郝苏民.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2.

[5] 梁好.试论舞蹈艺术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0,23:99.

*基金项目:2013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甘财政)2013116】

猜你喜欢

风格特征民间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傣族舞蹈中基本体态短句的风格特征及训练方法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浅析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绕肩”的审美规范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基于民族风格特征的云南原生态音乐分类研究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