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的话语权要建立在“系统”之上,文艺的大繁荣、大发展需要艺术评论“系统”的支持

2016-02-03江东边巴达瓦

西藏艺术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舞蹈艺术

江东 边巴达瓦

艺术的话语权要建立在“系统”之上,文艺的大繁荣、大发展需要艺术评论“系统”的支持

江东 边巴达瓦

艺术评论和艺术系统是有机一体的,当以“系统”的或以“非系统”的文化立场评定艺术作品时,往往会出现南辕北辙、大相径庭的意见。本文认为,艺术评论必须建立在艺术系统之上;艺术评论需要专业“系统”角度的审视和把握。由于西藏文化艺术环境常常得不到“系统”的有力扶持和提拔,从而造成艺术作品的动力不足,艺术作品的指向不明确,其品味,规格只能成为区域性的小众、自娱自乐,毫无大的建树。因此,时代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健康、向上的艺术评论“系统”,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艺术评论“系统”的大力支持。

西藏艺术;评论;系统;舞蹈

前言

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可以看出,总书记的讲话具有宏观、前瞻、大局视野,具有专业、系统性的思考,深刻了解当今文艺动态,座谈会针砭时弊,提纲挈领地道出了文艺工作中的某些薄弱环节。结合总书记的讲话,也结合西藏文艺评论工作的实际现象,在这里笔者将运用“系统”观点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这些认识不具有什么创新立意,只不过是提醒我们常常忽略的一些常识。

这里指的艺术评论“系统”就是将世界的艺术或者说同门类的艺术作为一体化、整体化来对待,以专业化的视角进行作品的解剖、对比和分析,以期望在作品上形成品味、思想和内容的高端。艺术评论的薄弱和艺术评论的非系统化使西藏现当今艺术作品很难获得学术支持,科学的评价,这一问题,成为西藏文化生态中最缺失的一环。我们看到艺术评论的“非系统化”造成艺术评论“系统”不能很好地运行在既定的轨道上,使之在赏析、解读、评论作品过程中被跨界,被代替,被行政化。总是说不到点,切中不了要害。一部作品它好在什么地方,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对于站在“系统”和站在“非系统”立场往往会出现南辕北辙、大相径庭的意见。站在系统内,用系统衡量作品,用艺术的规律,用艺术的评判标准来圭臬,它的前提是在这方面要具有深厚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及开阔的视野,形成艺术综合修养的精湛。但由于西藏这方面薄弱,加之人才少,使艺术作品不能按常规出牌,不能获得正确的评价。因而,在评论各类艺术作品时时常被感观化、浅显化、功利化。这一切,使艺术作品在引导、标杆性的指向问题上发生模糊甚至错误,进而造成路径的堵塞和不畅。

一、什么是“系统”和什么是“艺术评论系统”

在网上查阅什么是系统?显示:“系统是指将零散的东西进行有序的整理、编排形成具有整体性的整体”。然后紧接下面出现一行字,“中国著名学者钱学森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可以看出所谓的系统,就是一种相互的关系,它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由几个或多个不同逐级序列的关系组成的,具有整体、连贯、功能等特性,是一种联合体。信息系统是指进行信息的收集、储存、传递、加工、维护和使用;消化系统指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等基本生理功能;教育系统是指不同教学内容、教学层次、教学方向的集合体和科学化。

当“系统”与“艺术”产生了勾连,艺术这个经过几千年人类的激情、欲望、情感和思想的释放,经过意识的塑造、审美的理想化以及抽象、表现和象征的传达,便已具备了“系统”性。“个”与“个”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都存有关联。艺术系统从单一到多向,从贫乏到丰富,是个不断扩展和成熟的过程,如果我们了解的更进一步,了解艺术的发展轨迹、功能、艺术活动、内存逻辑、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就构成了它的大系统,如果要与我们这里要谈的艺术作品的文本系统相联系,就要从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三要素的有机整体上找到系统的存在,“艺术创作”中涉及到“艺术家”的创作体验、他的构思、传达、心理、意识、风格、流派、思潮等;“艺术作品”中有作品层次、语言、形象、意蕴、典型、精神和材料等;“艺术鉴赏”中有鉴赏力、审美心理、审美过程和艺术批评等环节。只有通过这样“系统”的分析、鉴别,对艺术作品才能有精确的认识,才能在多向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知道在技术技能的训练体系上有其系统性,芭蕾舞蹈的开、绷、直美学延展下,形成了把上擦地、全蹲、单腿蹲、踢腿、小跳、大跳等系统的训练内容,它们之间是梯队层级的推动,“第一个”为“下一个”打基础,“前一个”为“后一个”做铺垫。并且它的形态、服饰,所表达的内容都有它的生态语境,具有一脉相承,具有文化的连贯性,这也是系统延伸环节。纵看西方美术发展历程,史前美术、古希腊、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巴罗克、浪漫主义、抽象主义等等,都有自己的历程轨迹,自己的发展系统,是逐步发展和成长起来的,并形成了自身的阐释能力和解读方法,每次在新作品和新思想突破下的“豁然开朗”和“柳暗花明”都是对艺术系统的一次巨大的推动,是其历史条件和理论规约下的暴发。我们看美国波洛克的油画《第8号》,对于没有这方面感观训练的人来说那简直就是一道“乱麻”,“经常有人问:这张画是什么意思。而他实际想问的是:这张画高明在什么地方?我们已经力图使读者明白:现代艺术是允许没有意思的……”[1]这幅画多亏有前面上千年图式制作者的铺垫和基础,不断拓展和丰富美术的表达才呈现了自己的价值,自己的特立独行,并赋予思想观念的制高点。这幅画具有文化上的历史延承关系,如果没有前期美术观念上的一次次的突破;没有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等的接力;没有梵高、马蒂斯和毕加索等大师们用作品来一次次巧妙、新颖的阐述引领。就不可能产生《第8号》,了解这幅画、认识这幅画就需要在这样一个系统背景下铺展,如果这幅画割断了它上下左右历史系统的语境,以独立的单画幅出现,就少有人欣赏,它就缺少了其价值判断的标准和文化的依据,每个人都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因为它莫明其妙,因为它格格不入。一幅画要有系统,包括竖向中上溯历史、发展、传承等、在横向中比较风格、技法、语言等关系,如果不以系统为衡量点就会出现有一篇文章写道的“看画,以画的像不像为判断标准,看不懂就狗屁不是,立即产生排斥,厌恶心理”是的,我们常常停留在一种原始本能的沟通里,那是一个毫无受到过训练、对比、磨砺过的感观,当直接面对潘德列茨基作品《广岛受难者的挽歌》我们是“不适”的,只能引起生理的反映,而无法唤起心理的共鸣;当约翰.凯奇《4分33秒》奏起之时(姑且这么说),有人听到了无声的音乐,敲击心灵的魔幻之音,而没有这方面系统思维的人来说,那是一片长久的死寂,让人茫然和坐卧难奈。

站在系统之内来说艺术,是用系统本来注定的脉络走向来对号入座,如果缺席“系统”,失去的是对美的丰富体验,既不储存前人建立的经验,又不留给后人一些思想和认识,它就不成为了文化,不成为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创造和一种精神财富。站在系统内说话,才能说的清、道的明,才能与世界接轨,铸造自己的品行、规格和修养。如果没有经过艺术的熏陶、浸润,而是纯粹以自己的感观去体验,那毕竟是个人体验,是直白地将“艺术作品”此刻对我的“感受’,变为我的艺术认识,它缺少了层层累积、点点滴滴叠加的高层次的艺术经验。缺少了系统的集结,也就是说缺少艺术修养的步步锻造和科学的分析。

艺术有其容易操控的特点,每个人都可以拿起笔画画,可以吹起口哨创作,跳起舞来编导,能够形成自己最初步的审美意愿,由于这一特性,艺术批评也就空前便捷,批评的标准和素养变的多元,“批评变得无处不在又无足轻重,因为矛盾的信息近似没有信息” [2]这也就造成了艺术评论的混乱,艺术评论的迷茫。

艺术修养是需要培育和打磨的,虽然每个人生下来都天生带有艺术的基因,但后期的灌溉和滋养才是最重要的。在灌溉和滋养下才能形成认识上的“系统”,有了“系统”才能有评判标准。而这个标准的内部运作体系是复杂、多元却深厚的,甚至有争论、有诘问,只有经过系统的梳理和解答,一切问题才能获得正确的对待并带动后续的发展。

斯特拉文斯基作品《春之祭》1913年在法国香榭丽舍大街巴黎剧院首演时,场下一片躁动,口哨、嘘声、议论声铺面而来。但《春之祭》开拓出了一种新的艺术观念,一种新的审美意境。

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杜尚的《泉》向人们提出了到底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艺术?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有多远?对艺术作品赋予了新的涵义,提出了新的观念。

皮娜·鲍什的“舞蹈剧场”跨越美学的界限与艺术的藩篱,建立了独树一帜的舞蹈新语言,影响了整个世界,舞者们吃东西、相爱、吸烟、受伤、玩耍。任何一种动作都可能成为舞蹈。观众对待皮娜·鲍什的作品也是从刚开始的反对变为后来的满欧洲的纷至沓来。使德国成为了这方面的文化强国,具有了文化输出的资本。

以上作品完全站在系统的立场,以反系统的方式来系统化,同时也丰富了系统,获得了系统的关照,正因为有了系统的思考,有系统的突破,他们才能牢牢地把握住机会,得到栽培和灌溉,得到照料和扶持。建立起文化上的独特表达甚至惊世骇俗。创造出伟岸、非凡的作品。艺术作品没有新颖、巧妙、深刻、独创、人性化和真、善、美的追求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艺术作品,而好的艺术一定需要艺术评论“系统”的支持,而评论是将艺术置与前、后、左、右相联系的关系中,也就是系统的循环中。

有了系统就可以以专业的眼光去审视作品,就可以用它的深刻引领作品,我们的当务之急或者说西藏文化艺术的当务之急就是需要用系统的方式来操作艺术作品,对艺术作品的评价要用系统化的专业性艺术评论,如果脱离或缺少这一路径,我们的艺术作品其文化视野、前进动力都将不足;其品味,规格只能成为区域性的小众、自娱自乐,毫无大的建树。

二、以藏族舞蹈“系统”为例

藏族传统舞蹈、音乐和美术等艺术天然注定了其藏文化属性,在形式、美学、技术技能上形成了特殊的审美系统。并且这些系统的每个部分又可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分类。因此,这些传统艺术必然不会游离于“系统”之外,它们还是属于人类学,传统文化等大的文化体系范畴之内,内部有大、小系统之分。在这一文化框架下,评论藏族传统文化艺术时,自然也养就了特定系统上的标准和要求。这些标准和要求建立在艺术理论根据之上;建立在传统艺术工作者丰富的经验之上;还建立在“人”与生俱来的“美”的意识感官上。通过综合推动下,艺术的评论才能准确,才能有的放矢和对症解读。

以藏族民族民间舞蹈的“系统”为例,认识藏族舞蹈这个“系统”,首先需要文化“生态”的概念,文化生态包括了地理、环境、宗教、民俗、审美、心理、语言、饮食、服饰等众多的文化因子,这些文化因子是系统的一部分也影响着舞蹈的风格、形态、动律、技术技能等内质,评述者对文化生态位了解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影响着对这一舞蹈把握的准确,如果文化生态位是准确的,那这一舞蹈作品的形象、内容、风格就容易评论,就能够驾轻就熟抓住其内部特性,找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文化意义。但是,同一文化生态位中“个”与“个”是有区别的,“这个”和“那个”会出现既有联系又相互排斥的现象,形成同一母体文化覆盖下的“不同”,这又是对评论者的一次文化检验,你要知晓果卓(锅庄)与果谐的差别,你要弄清牧区舞蹈与谐(弦子)舞蹈的不同,你要分辩拉孜堆谐与囊玛堆谐的关系,这些舞蹈品种的丰富与斑斓,考验你知识的储量,考验你评论过程中对每个舞种拿捏的到位和对舞蹈认识的准确。我们知道,这种“分寸”和“度”需要长久的修炼,需要长期对这些舞蹈生态文化的了解、浸入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评述过程中入木、恰当和合理,才能形成评论系统上的完整,文化表述上的准确。

对藏族舞蹈审美的认识也是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一部作品成功与否,是以“审美”为评判标准,而审美的动态性却常常是处于不定、游移、自我化的状态,评论者作为专门的审美者,需要建立强大的审美系统,要有视野上的广博和理论上的深厚,需要参阅、储存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作品,要建构审美上的自我知识结构,在“量”和“科学化”的基础之上形成审美的成熟,审美眼光的敏锐和高级。

哲学中有“螺旋式上升”原理,顾名思义,它也成为了美学定律,藏族原生态舞蹈从上个世纪60年代大规模的挖掘,后几十年的探觅、突破与发展,到近几年的返朴归真就是一次螺旋式上升,但它不是回到原点,而是回到被“拨高”了的原点,这些原生态舞蹈(其实多数都为衍生态舞蹈)在编创的手法、提炼、形象、队形、服装、舞美上受到经济、科技、语境的影响,从而找到了新的上升通道并获得了新的审美的注解。在这里,一定要知道,审美是多向和变化的,艺术也随着变化在发展并走向多向,各种艺术上的主义必然有存在的理由,但同时也有“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局限,对艺术的评价,不能以偏概全或者冥顽不化,不能以霸权思路去对待整体的艺术问题。艺术是微妙的,也是科学的,在同样一个问题上可以有两种方法或者多种思路,正如在对待藏族传统舞蹈时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过的“一味地继承、传统、保护带来艺术上的保守,欠缺了艺术上现代审美意识和当下的艺术服务;一味的发展、创新则带来“无根”的游离,缺少了传统文化的支撑。因此,笔者认为,要使藏族舞蹈有一个健全、完整的文化“存在体”,就应该从“保护”部分和“发展”部分双方面着手,摆正各自的位置。确定各自的发展方向。解决好了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到藏族舞蹈今后的发展道路,对今后藏族舞蹈文化的跃升起到巨大的推动”[3]。可以认识到,藏族舞蹈的审美与观念需要多向和发散,这种多向和发散需要系统的支撑,只有在系统中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磨砺,才能获得良好的质地。

舞蹈语言就是指舞蹈动作,舞蹈动作最难掌握的就是舞蹈的风格性,风格就是一种技术技能,它成为了系统中最重要、最难以掌握的部分。“风格语汇之风格,就是语汇的出身,其风格,就风格着所跳之人的生活:活于何时、何方,以及活为何样。一句话,风格语汇之风格,因为标识着生活,事实就是一种生活动作……”[4] 生活动作能够变为一种骨子里的东西,是深邃定格的。在传统舞蹈中,动作语汇之间的对比、动作语汇之间的呼应、动作语汇之间的协调和动作语汇之间的衔接都表现出传统舞蹈在自然沉淀下特殊的文化表达。有着根性的传统结构模式和强烈的身体记忆,考验着评论者的语汇鉴别能力。

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动作语汇既得到了相互的借鉴又形成了自身的壁垒,现代舞的地面技巧、蒙古族舞蹈的揉肩、揉臂,已成为了约定的类型符号,常常成为一个民族的标识,已经不是你想用就能用的,需要剧情、语汇的合理,需要作品的接收和融化,只有这样深度磨合,才能在作品中化之无痕,这些语汇已经形成了自我独特的表达能力,它有指向、语境、空间的标志性,我们评论系统在评价这类情况时,就要能够看的清,弄的懂、讲的明、查的清。

在作品上同样如此,同样的艺术作品要分别去对待,有时候“保守”就是一种发展,形成别人没有的艺术上的独一与人文精神上的坚守。但有时候“保守”就是你的“死穴”,会被时代的审美眼光所淘汰。到底是好是坏,正确与否,这就需要一个具有“艺术”的文化甄别“系统”来选择。建立一个良好的甄别系统,就可以在作品上敏感、灵性、前瞻地发现它的特殊性和系统的指向。如以固化为旨的非遗节目,我们需要它的传统和坚守,而以发展为己任的传统艺术舞蹈,则需要进一步的开拓与奋进。艺术“系统”划分的正确与否在这里成为了一个路标,它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当皮娜·鲍什的“我在乎的是人为何而动,而不是如何动” 这一理念已决定了身体的发展方向,她将自己的人身体验以一个女人的立场深层次地注入到了她的作品中;台湾林怀民大师的舞蹈作品又是另一番景象,这是一个“静”的艺术,与水、墨、竹等介质产生斯磨。用传统的中华文化作为动作的支撑与切合,但皮娜·鲍什和林怀民的艺术形态是“系统”的超前,皮娜·鲍什作品中不断重复,表现恐惧、突兀、直楞楞。林怀民的动作出奇的慢、静、巧,在《流浪之歌》中一个青衣和尚,在舞台中央不断受到舞台顶端飞洒的米粒对头部的敲击,这些舞蹈作品上的观念出奇的诡异,但又是那样的惊异、绝妙和合理。像是21世纪思想多元后的呓语,对我们来说应该也是一次极大的视觉、观念和思想的冲击。如果像这样的舞蹈作品按照我们对艺术的模式化、公式化、概念化要求,这些体裁与结构是不成立的,属于第一批“枪毙”的作品,过不了审查的第二关,什么是好艺术,怎样才能创作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想,我们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健康的艺术评论“系统”,用“系统”来检验艺术作品。

综上所述,藏族舞蹈的评论系统,需要建立在相互的多极关系之上,建立在彼此的协调之上。一个系统的健康,对检验其文化的合理,表述的真切,演绎的到位及作品的新颖独特创作上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只有经过系统这样严苛的审视,艺术评论才具有权威,另人信服。西藏的舞蹈艺术才具有耸立全国文化前沿的身份、高度、话语权和共同语。

结语

艺术评论和艺术系统是有机一体的,艺术评论必须建立在艺术系统之上,没有好的艺术评论就难以获得一个真实的信息反馈,如果信息有误,则可能会在一个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列宁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是的,艺术评论“系统”也是检阅艺术作品的一面镜子。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我们没有要求其“看不懂乐谱就不能听音乐”般的苛刻和不讲理。而对一个文化艺术的从业者和管理者来说,不讲“系统”则是一个大问题。

1. 邵大箴等.图式与精神 [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367。

2.彭德. 批评软了吗[J] 艺术评论,2016.4.7。

3.江东. 藏族原生态舞蹈文化辨析[J]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音乐。舞蹈),2013.4.75。

4.王玫. 舞蹈批评学研究上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138。

5.约享.施密特.皮娜鲍什:为对抗恐惧而舞蹈 [M]世纪出版集团,2007.前言。

【作者:江东(格桑江永)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副教授】

【边巴达瓦,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主任,助讲 】

(责编:敖超)

;J0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

;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

;ISSN1004-6860(2016)04-0085-07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舞蹈艺术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纸的艺术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