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讲解艺术研究
-----以西藏博物馆为例

2016-02-03程忠红

西藏艺术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历史文物讲解员西藏

程忠红

博物馆讲解艺术研究
-----以西藏博物馆为例

程忠红

讲解,是博物馆宣教事业的起始;提供讲解服务,是博物馆宣教事业的重心;把握讲解艺术,是物馆博宣教事业成败的关键。本文主要从语言艺术的表达、讲解词艺术的撰写、讲解中艺术的把握三个方面简议西藏博物馆讲解艺术。

讲解艺术;西藏博物馆;历史;宗教;民俗

前言

西藏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展出内容丰富,因涉及璀璨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艺术、深渊奥妙的宗教、特色浓郁的民俗等多个方面的文化而独具特色。这就决定了西藏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多学科交叉的工作,如何让我们的讲解人员在无限的知识领域内、在有限的参观时间和空间内给游客留下最深的记忆,如何做到讲解游刃有余且让游客参观后对西藏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有所收获、有所感知、有所认知,这需要深入研究其讲解的艺术性,讲解的原则性和讲解的技巧性。

一、语言表达艺术

讲解工作是实现博物馆宣传教育职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联系博物馆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讲解员讲解水平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形象展示和对社会宣传效果,进而也要影响到博物馆的公共窗口作用发挥。因此,不断提升讲解员语言表达艺方面的术业务水平就成为博物馆搞好宣教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语音语调

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语速和独特的呼吸时间,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说话节奏。讲解工作不同于诗歌朗诵更不同于小品相声,讲解时若要有条不紊的表达出来并做到悦耳亲切,就要对所发出的语音语调进行艺术处理。

讲解语调是通过有声语言表达的实践,不同于基调。主要有:平直调,即用于叙述性的讲解,包括博物馆的外部建筑、建筑风格等的讲解;高升调,即前低后高,用于惊叹、命令、疑问、感动、号召、反问、设问;降抑调,即前高后低,讲解重音是讲解时需点明的词。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一是增强音量,二是加强声音力度,三是要夸大字音的调值,四是重音落在不同的词上,语意也随之改变。讲解节奏主要由讲解内容来决定,要有意识的处理,要看观众对象、年龄、兴趣、逗留时间、对内容的要求,可伸可缩,可繁可减。吐字归音就是要求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做到出字讲型,归韵讲位,收音讲势。

讲解语调是指讲解过程中声音技巧的各种变化:高低、轻重、缓急、阴阳、顿挫,既要松弛有度又要清新悦耳,给人一种有生气、有生机的旋律和节奏。

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方法因人而宜,科学、踏实、坚持、不懈地锻炼总能克服和改变个人语言、声音方面一些不足,从而使自己的吐词、发声、用气、语言表现力得到提高。基本功掌握得越好、越扎实,在今后的讲解实践中就越运用自如。语音语调的练习可通过绕口令、录音等方法进行,提高美化音色、字正腔圆的语言能力,从而避免发音不准、咬字不清、语言短路等尴尬场景,做到发音准确、快速、流畅、自然、语气连贯。

(二)语言组织

语言组织能力是语言艺术表达的一项基本功,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可以使你的讲解变得更富有磁性更富有吸引力。妙语连珠、滔滔不绝虽好,但也要看所面对的讲解群体。少年儿童就是一个特殊的参观群体,这样的参观群体使我们的语言组织面临很多困难。比如为小学生团队讲解时,他们人多嘴杂,表现欲又都很强,这时如果以讲解员为“中心”,简单地照本宣讲,要不了几分钟他们的注意力就不能集中。所以我们要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层、参观者的兴趣、目的等制定专门的讲解方式并在讲解词上做内容的调整和编排。这就是讲解词的重组,更是语言组织提升的一个档口。另外,针对少年儿童如何调整讲解词。首先,要简化繁杂的语言,语气上具备亲和力,要加强语言训练,有效使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结合。其次,形体方面要注意静态和动态的形体使用;最后,要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拓展思维能力、相关知识的灵活应用等。注意把握故事化的内容,讲解中要互动起来。

总之,讲解工作是一项需要专业技术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工程。讲解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充分熟悉理解讲解词的基础上,有效运用讲解语言艺术,使讲解工作真正做到驾轻就熟、厚积薄发,逐步形成自己的讲解风格。

二、讲解词撰写艺术

讲解词的优劣可以直接影响博物馆宣教功能的发挥,可以直接影响博物馆公众服务的能力,因此,一篇高质量的讲解词是集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针对性于一体的讲解词,它能给观众带来知识的启迪与美的享受。下面以西藏博物馆历史文物、宗教文物、民俗文物为例谈讲解词撰写艺术。

(一)历史文物讲解词的撰写

西藏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公文、档案、印信等。对于历史文物的讲解词撰写要善于抓住文物历史的背景表述、文物所蕴含的鲜活历史人物及故事内容。历史文物诞生的根本原因都是通过一定的历史事件表现出来,而诱发事件都是从其特定的方面反映出历史本身的根本原因。因此,讲述历史文物的背景,要说明两者互为表里的关系。历史文物的解说要克服所涉及较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所带给观众的困难,克服这一困难就要把历史事件叙述得条理清楚,简明扼要,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文物选择不同的叙述方法。从而突出重要文物在重要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针对青少年观众的历史文物讲解还应充分运用各种历史背景及当时的历史形势进行分析与综合,以加强青少年对整个历史文物产生的历史背景的理解和记忆。

我们在分析时既要尊重历史,不能是非不分,曲直不辨,又要坚持吸收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但不能牵强附会,机械地硬套。在撰写和讲解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史时还应注意:一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平等、团结、互动的新型民族关系。 二要准确表达概念,不能用“外疆”、“异族”来称某些少数民族。 三要适当补充西藏地方史料。部分历史的文物讲解由于体例和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把西藏境内各民族的历史都提到,更不可能对各民族的历史都作介绍,因此西藏博物馆的讲解人员,应根据观众群体的特点,适当地补充西藏地方史料,进行西藏藏族及其他民族历史的内容补充,使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对于西藏的历史有基本的了解,培养青少年热爱自己民族,热爱乡土的深厚感情。历史文物讲解词的撰写工作要熟于心烂于口,更要融会贯通,通读西藏通史内容,无论观众提及到什么样的历史以及有关史学的任何问题,都能做到有根有据的相关回答。譬如:如果不能说清楚达赖喇嘛封号的由来,你将不能解释历辈达赖喇嘛的金印金册、玉印玉册的印纹为什么是由藏汉满三种文字镌刻;如果不知晓明朝中央政府管理西藏的措施,你就不能解释清楚“大宝法王”“大慈法王”“大乘法王”“阐教王”“阐化王”等多种封号来源于明朝;如果你不清楚元朝时期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史,你将解释不通为何元朝时期前后所封授的十四位帝师都源于萨迦派或与萨迦派有重大关系的人;如果你不清楚唐朝时期唐蕃关系史,你就无法理解并解释清楚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两位公主的入嫁为何被定位是汉文化对西藏是一个大输入时期;如果你不清楚昌都卡若遗址考古发觉的文物类别及文化类型你就不能正确解释早在4500年前西藏与中原文化的渊源。

由此可见,撰写好西藏博物馆历史展厅文物的讲解词,首要之任务是西藏历史知识厚、专、博的积淀。一是厚,即知识的厚重。熟悉西藏历史,掌握一定史学知识,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背景知识以及相关内容的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耐人寻味。总之,所掌握的西藏历史文化知识愈厚,专业知识就越丰富,讲解撰写就越敏锐深刻。二是专,是指专业知识。也就是讲解所需的核心知识,对它不只是一般的了解,应当深入系统地研究,并应重点地精通与本馆文物陈列直接有关的学科,同时也应涉猎考古学、社会学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学科知识,要做到重点学习,兼修并筑,全面了解,厚积薄发。三是博,是多方面的意思。博也不是无边无际,人的精力有限,应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工作需要,博览群书,博采多知,广纳知识,也应培养多种爱好,如典籍文献、碑文石刻、诏书印章等等,这些看似杂章旁门,其实这些知识或精髓深入到讲解员的心灵之后,会对其整体的讲解工作将产生微妙的影响。

(二)宗教文物讲解词的撰写

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均为中国佛教文化中两大重要派系,虽同为佛教,但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西藏博物馆收藏和展示有关藏传佛教的宗教文物数量大、种类多。如大量的佛教造像、唐卡以及法器。如果我们不能融汇贯通相关的宗教、艺术知识,我们无法向公众解释西藏佛教造像艺术中为什么呈现出多元风格的造像,既有中原风格造像,又有南亚风格造像;如果我们不了解不同时期的造像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我们更不清楚西藏本土造像中为什么早期造像更拟人化;如果我们不了解藏传佛教最基本的常识,我们就不能向公众解释藏传佛教中常见的“双体造像”是怎么回事。归根一点:宗教文物讲解词的撰写要讲艺术性,首先要储备知识并将其进行提炼、总结、完善方能迸发出艺术性的讲解。

(三)民俗文物讲解词的撰写

体现高原民族衣食住行的民俗文物更是包罗万象。我们如何撰写这部分的讲解词,更是一个至高的难点。民俗文物讲解词的撰写,既要重抓五要素即时间——准确;地点——变化;人物事件——特点;原因——因果;结果——影响。又要做到三个清楚(先后呼应的问题要解说清楚、因果关系的问题要解说清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勾连要解说清楚)。总之,讲解词能否有收动关键于撰写艺术水平的高低。

譬如:进藏的游客很好奇,西藏的农区、牧区的院墙、门垛为什么要贴上、摞上很多牛粪饼呢?你不能仅用燃料一词来解说这种现象。用牛粪做燃料的习俗与西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气候和风俗习惯相关。一方面,牛粪无污染、无气味。牛粪的燃点很低,即便是用一张报纸也能点燃;牛粪可以烧火做饭取暖。另一方面,乔迁之时还会堆放在新居房内举行一个祈祷祝福仪式,因为牛粪与我们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同胞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讲解技巧艺术

(一)因人施讲

所谓的因人施讲艺术,就是要求我们的讲解人员要以观众群为目标,要根据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面对领导、专家型群体可以全面的介绍展览情况,以交流的形式进行讲解,讲解员的文化知识储备一定要深厚;面对青少年群体更多应考虑联想式、启发式、讨论式的讲解方式进行。以参观者的时间、所要了解的展厅文物内容为基础,在实施讲解工作前做好充分准备,根据实际及时调整讲解内容。博物馆讲解所要达到的四个作用:获取信息,让观众睹物识人、睹物识事、睹物识意;交流心得,与历史交流与古人交流;与物分享,陶冶观众情操;推动古今文化的思想交流,从而实现启迪。达到以上四个作用也就实现了文物的价值。

总之,讲解员应根据参观者的时间、参观目的、文化水平和参观者的接受能力调整你的讲解词、讲解时间、讲解的侧重点,遵循并把握因人施讲艺术才能做好讲解工作。

(二)注重互动

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与观众之间互动心理的把握艺术。首先,要认真分析观众的心理,分析其听讲解的意识倾向、动机、兴趣、目的、愿望等;其次,注重讲解过程中的心理把握,根据听众的反应,注意调整讲解内容、迁移重点和做出理解的表示;再次,要对所服务的观众类型有个初步的划分,根据不同的观众类型,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

【作者:程忠红,西藏博物馆文博馆员,民俗学硕士。】

(责编:褚丽)

;H08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

;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

;ISSN1004-6860(2016)04-0070-4

猜你喜欢

历史文物讲解员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博物馆当讲解员
怎样当好讲解员
内蒙古历史文物艺术精粹
我当小小讲解员
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的技巧
内蒙古历史文物艺术精粹
神奇瑰丽的西藏
高考历史文物试题的突破策略
一个人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