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阳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战略

2016-02-02

南都学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

岳 岭

(南阳师范学院 期刊部,河南 南阳 473061)



南阳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战略

岳岭

(南阳师范学院 期刊部,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协同创新是当前南阳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当前南阳文化资源条件及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来看,南阳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对区域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资源协同发展,形成文化特色,提高文化产业的文化含量,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增值;二是解放思想,树立开放意识和协同创新观念,凝聚文化、科技、信息、金融、人才等要素的力量,促进文化与产业各个要素之间的深度融合;三是破除行业之间的壁垒,促进文化与产业之间的行业组织协同发展,拓宽文化产业之间的渠道,促进文化产业做强做大。

关键词:南阳文化产业;协同创新;文化要素;行业壁垒

一、文化资源协同发展,形成文化特色,提高文化产业的文化含量,促进产品的审美功能和精神价值增值

“协同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彼得·葛洛提出,认为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人员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合作实现共同目标[1]。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的有效执行关键在于平台的搭建、主体的解放和资源的整合,而其中资源整合是基础。资源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是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选择、汲取、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之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对原有的资源体系进行重组,摒弃无价值的资源以形成新的核心资源体系的过程[2]。 南阳文化产业要实现协同创新,首先就要对其区域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

南阳文化资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遗存种类多,数量大,品位高。南阳境内既有被誉为“长城之父”的中国最早的楚长城,又有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恐龙化石群”;既有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县级官署——内乡县衙,又有汉代冶铁遗址、武侯祠、医圣祠、张衡墓、汉画馆等汉代历史文化遗存;既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缔造者的生存之地——南召杏花山猿人遗址,又有以夏王岗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远有楚墓楚鼎、编钟等精美文物遗存享誉海外,近有南水北调渠首工程闻名全国。

二是人杰地灵,名人效应突出。南阳境内既有五羊大夫百里奚,“四圣”范蠡、张衡、张仲景、诸葛亮等历史名人,又有冯友兰、张炳熹、丁声树、杨廷宝、杨士莪、董作宾等近代专家;南阳刘秀运筹帷幄,柔道治国,创造了历史上“光武之治”的兴盛局面;一代名将彭雪枫智勇双全,战功卓著,被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古有范晔、庾信等文化巨人,今有以姚雪垠、二月河为代表的南阳作家群。

三是文化资源分布广泛,规模大,关联性较强,但也存在区域雷同现象。由于历史相近、地形构造和气候相似,导致同质的文化资源分布零散,各县区都有雷同的文化资源。如南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楚文化、汉文化在南阳下辖的各个县区基本都有文化遗存。再如,南阳很多县区都在伏牛山山脉和白河流域范围内,有不少县市区内,其自然景观和城镇发展模式以及历史文化遗存都有相似之处。

四是学术研究价值高,但个别资源审美价值不高。南阳的石器时代文化、楚文化、汉文化、古代官署文化、商业文化、三国文化、曲艺文化、乐舞文化、山水文化等,学术研究价值都很高,深受学术界和文化界的推崇,但是个别资源的审美价值却并不高,市场开发上还有难度。

五是南阳文化特色鲜明,具有转化为文化资本的优势。南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汉文化的荟萃之地,“楚风汉韵”已成为南阳文化的特色符号。楚氏部落最早就活跃在南阳的丹淅流域,在楚国的扩张和兴盛的历史轨迹中,南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楚国的军事、文化、人才基地,当前的南阳境内还发现了大量的以楚长城、青铜器、乐器等为代表的楚文化遗存,成为楚文化发展的文物标本。汉代的南阳号称“南都”“帝乡”,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富冠天下,名人辈出。今天南阳境内有丰富的遗迹遗物,如在南阳的市区、桐柏、鲁山、南召等地发掘了大型汉代冶铁遗址,著名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和汉代陶狗,被称为“南阳汉文化三绝”,还被誉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南阳发掘的汉画像石、汉画像砖为全国之最。在史学界和文化界盛传一句话说:“观盛唐到西安,游北宋下开封,元明清看北京,寻汉风当属南阳。”南阳的伏牛山文化也是南阳独特的文化资源之一,绵延八百里的伏牛山自西向东贯穿南阳的西峡、内乡、镇平、南召、方城等县境内,区域内自然景观秀美,人文资源丰富,融合旅游、生态、地理、历史、生物、语言、风俗等诸多领域,是南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阳的白河文化源远流长,风韵独特,是孕育南阳文化的摇篮。白河贯穿南阳全境,两岸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历史传说、商业气息无不丰富了南阳文化的内涵;白河文化连接中原和荆楚大地,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互为碰撞交融的结果;白河文化多元、兼容和开放的特质,影响着南阳文化的发展,为南阳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上述特点,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再加上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上缺乏协作观念,各自为政,缺乏创新,导致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布局不合理,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根据现有的南阳文化优势资源分布的地域性特征和产业基础,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紧紧围绕南阳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开展协同创新,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整合文化要素,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文化资源的区域优势与整体优势的协同发展,形成特色。突出南阳汉文化、伏牛山文化、白河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特色构建,着力打造以汉文化带、中医药文化、工艺文化、山水文化、商业文化为支撑点的优势产业格局,在文化旅游、科技文化、文化艺术、文化产品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和品牌。

二是打造文化品牌,架起文化与产业之间的桥梁,增加产业的文化含量,促进产品的审美功能和精神价值。文化产业的灵魂是文化内涵,文化元素的加入,可以提高产业的文化品位,增强市场竞争力。如通过张仲景开创的中医药文化提升医药产品的内涵;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玉雕产业的品牌创建;将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有机融合打造品牌旅游业;将楚汉文化风韵引入文化创意产业。

二、文化与产业要素之间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与深度合作

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是一个开放、复杂、动态的系统,包括的诸要素较多,要求在文化与产业诸要素之间做好全体性、全局性规划,从而使诸要素之间实现阶跃式的整体放大效应[3]。文化产业诸要素包括文化、科技、信息、创意、资本、市场、人才等诸方面,还包括各个要素之间进行资源整合的能力。协同创新实际上就是多主体、多元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

一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融合文化、科技、金融、信息、教育等部门一并协同创新,要打破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之间的壁垒,破除自我封闭、分散重复的传统,科学地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二是要紧紧围绕目标,以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凝聚协同创新的各方力量,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

三是随着创意文化的蓬勃发展,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再是孤军奋战。文化产业既要和科技融合,又要与旅游嫁接,还与信息、创意、资本、人才等有所关联,从而实现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就当前南阳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来讲,南阳文化与产业要素之间还缺乏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土围子”思想已经成为南阳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障碍。如:各协同主体缺乏服务创新意识,文化产业系统创新发展的系列配套政策不完善;信息、资本、科技、人才等产业诸要素之间整合能力不够;各产业协同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同创新精神;文化产业机制不健全,竞争环境和市场秩序还有待改善;市场开发主体性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紧缺,创新能力不足。要改变上述状况,首先要解放思想,树立开放意识和协同创新的观念;其次要明确各方定位,创建合适的协同结构。各级政府是推动文化产业各要素协同创新发展的责任主体,在协同创新的模式下,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的创新,创造良好的协同创新政策、制度环境。既要改革传统的区域合作模式,又要深入开展文化科技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创意人才培养,强化产业发展的科技与人才支撑;既要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协同,突破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又要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政策的扶持力度,完善公共技术支撑、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形成集科技体系、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公共服务体系等多维度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4],有效推进协同主体各要素之间的深度融合。

三、促进文化与产业之间的行业组织协同发展,打破文化行业之间壁垒,拓宽文化产业之间的渠道,促进文化产业做强做大

文化具有强关联、强渗透的特点,在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的框架下,文化可以加上各种创新发展的元素。在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中,文化及相关产业被分为10个大类,涉及文化与制造业、文化与旅游业、文化与服务业、文化与信息传播业、文化与农业等多个领域。文化与门类较多的相关行业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文化与经济、科技、信息、教育不断走向深度融合,出现了强大的行业融合的关联趋势,“文化+”已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比如,文化+教育业。人才是文化产业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是支撑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以提升国民素质为己任的教育行业,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带动了文化产业对教育的投入,而反过来,教育业也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人才。再如,文化+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有文化的内涵支撑,无论是以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山水文化还是以休闲娱乐为主题的旅游项目的开发,都要加入文化的元素来提升内涵。文化+制造业,就是文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制造业的产品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价值可以加入文化创意的元素。同时,文化作品要转化为文化产品也离不开制造业的积极参与。

由此可见,行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既有利于产业发展各要素的深度融合,又利于打造优势文化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实际上就是一场“拆墙运动”,即打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互惠共享,提升产业竞争力。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南阳文化产业行业之间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这导致南阳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结构比重很大,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各行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不够,条块分割的文化管理体制制约了整个大文化产业市场的整体协调发展。要实现行业间的协同作业拓宽文化产业之间的渠道,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市场,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政府更新观念,发挥行政服务功能,统筹兼顾,为行业协作组织搭建统一平台,加强引导,协调构筑统一、开放、高效的文化产业发展信息和电子商务平台,降低行业之间流通及业务扩张的门槛,提高文化产业政策执行力。二是推进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努力形成协调推进、多元发展的南阳文化产业格局。鼓励兴办新兴文化产业,推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三是行业之间加强合作,互通有无,通过创办统一的技术平台的机会,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在文化资源上共享,在信息资源上互补、人力资源上合理流动,降低生产成本。尤其是对于一些传统行业,通过资源整合挖掘新的价值,避免了重复建设,实现了资源共享,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同时,行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得行业组织具备了更为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能迅速地组织生产和销售。四是加强市场导向的作用,优化服务平台,完善文化产品要素市场,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引导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实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市场利益共享的大好局面。五是促进业态融合,推动综合创新。通过文化产业行业组织协同研究找准传统文化与产业的契合点,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与生态业界的整合和开发,特色文化产品的协同打造,文化与科技和艺术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珩,朱英明.从协同创新理念到协同创新实践:国内基于高校的协同创新研究动态[J].华东经济管理,2014(7).

[2]饶扬德,宋红霞.基于资源整合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机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12).

[3]汪秀婷,程斌斌.资源整合、协同创新与企业动态能力的耦合机理[J].科研管理,2014(4).

[4]范周.重视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N].经济日报,2013-10-07.

[责任编辑:杨金玉]

收稿日期:2016-03-10

基金项目: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项目“南阳市各区县传统文化及文化产业振兴研究”,项目编号:nyzl201505。

作者简介:岳岭(1979—),女,河南省方城县人,硕士,副编审,主要从事地方文化史和编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16)03-0119-03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
基于区域创新环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专业建设新机制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