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卷首语

2016-02-02安德明

民间文化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术史民俗学民间文学

卷首语

民俗学及民间文学研究,是具有强烈实证属性的学问。对每一项具体研究而言,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从材料出发进行探究,可以说早已成为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者公认的基本方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门学问与抽象理论探讨的绝缘,相反,这一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所有重要成果,几乎都是在不断创新的理论引导下产生的。这些理论,既包括大的社会思潮方面的内容,又包括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具有特定学科适应性的总结和归纳;尽管究其根源,它们都是在实践经验与实证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们一旦产生,就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民俗与民间文学研究的追求和取向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近年来,结合国内外学术发展的新趋势,国内学界围绕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的学科属性与学术取向问题,展开了较多讨论,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观点。这些新观点,对于突破固步自封的学科困境、拓宽学术视野、增强研究深度,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思考深度与广度有了较大提升的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就是过于关注理论和观点的创新性,而忽略了基础资料的重要性,在本学科、特别是在一些相对比较年轻的同行当中,甚至形成了“占有多少材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解读材料”一类的看法,进而导致出现了一些看似观点新颖却缺乏充分资料支持甚至材料使用错误的研究成果。这样的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加以反省。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没有理论的训练,没有合适的理论视角,当然很难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但是,且不说理论往往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成果,在一个具体学科内部,当我们按照某个特定的理论框架进行具体研究之时,总是需要丰富翔实的材料加以支持,唯此,方能做出有价值的探讨。否则,无论我们有多么精彩的观点,所有的讨论都只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本期前沿话题,是围绕刘锡诚先生《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这部已经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的再版著作进行的讨论。经过主持人吕微研究员的精心设计,话题的主题,集中在了学术史写作的“细节”与“理念”这两个关键词上,这就使得这些讨论,既是针对刘先生著作的思考,又超越该著作本身,成了对本学科近年来出现的上述新问题的一种回应:在学术史的写作中,乃至在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中,学者的“理念”往往会直接影响其对材料“细节”的选取和处理;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术史(或其他研究成果)。但同时,研究者所持的任何一种理念,都深受其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而当以某一确定的理念为指导思想展开研究之际,无论怎样,穷尽材料的做法始终至关重要。

在近些年诸多新观点层出不穷地被介绍或创造出来的形势下,由一批中青年学者围绕老一代学者著作所展开的讨论,既积极肯定了书中所体现的作者穷究材料的实证精神,又就材料细节与理念引导之间的关系对研究方法,以及当下学界面临的新挑战进行反思,可以说,这尤其具有突出的现实适用性和引导意义。

本刊主编 安德明

猜你喜欢

学术史民俗学民间文学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民间文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神话与民间文学
——李福清汉学论集》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总括*
《超越“20世纪民俗学”: 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序 言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