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钢琴演奏在音乐治疗中的应用

2016-02-02刘玉茹

北方音乐 2016年6期
关键词:钢琴音乐音乐治疗心理治疗

刘玉茹

(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陕西 西安 710000)



浅析钢琴演奏在音乐治疗中的应用

刘玉茹

(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陕西 西安 710000)

成果来源:西安音乐学院青年基金项目“钢琴在音乐治疗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XYKY2015QN09。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心理压力,越来越多的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狂躁、失眠等心理疾病,而在这些心理疾病的临床治疗上,音乐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钢琴作为音乐表现形式中的重要的乐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大众所熟识,因此,它在治疗和缓解普遍心理疾病所能发挥的功效也是巨大的。

【关键词】音乐治疗;钢琴音乐;心理治疗

现代的音乐治疗起源于1950年的美国,再由美国发展至世界各国。在我国也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并将音乐治疗归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疾患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音乐治疗尤其是单一乐器的音乐治疗体系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

一、音乐治疗的概念

音乐治疗是运用一切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各种手段对人进行刺激与催眠,并用声音激发身体反应,使人达到健康目的。

音乐治疗是一个科学系统的治疗过程,包括了各种不同方法和流派理论的应用,而不是一种简单单一的疗法,更不是随机的、孤立的干预过程,而是有着包括评估,长、短期治疗的建立、治疗计划的建立与实施和疗效的评价在内的严密的、科学的系统干预过程。

二、钢琴音乐在音乐治疗中优势

大众对音乐和乐器的认识最多的就是钢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近3000万的琴童在学习钢琴,有将近6000万的琴童家长,还有无数的了解钢琴的音乐爱好者,甚至不了解钢琴但是认识钢琴的普通大众。因此,钢琴在我国是有绝对占有率的乐器。

另外钢琴素有乐器之王的称号,音乐表现力丰富、音色细腻多变,音域宽广,表现手段多样,不亚于一个管弦乐队。并且有固定音高、更便于入门学习和体验。因此也在音乐治疗方面有特殊的功效。

三、钢琴演奏在主动性音乐治疗的应用

主动性音乐治疗是建立在对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音乐能力的基础之上,通过即兴演奏,或者一定引导的学习,使这种自我实现的潜力被有效的唤醒,用自我的音乐创作能力来克服情绪、生理、以及认知上的障碍。

成人或青少年通过速成钢琴演奏的学习,以达到调整身体、情绪、大脑平衡性等的控制。通过演奏带动被治疗者进入新的情境中,以达到对心理的安抚。

钢琴乐器是乐器类最易入门的,因其具有固定音高所以就算没有任何基础的人,都可以简单的和谐演奏,其入门技巧也相对直观。当咨询者进入相对稳定的钢琴学习状态后,通过肢体对大脑的平衡刺激,情绪随着音乐的表达而进行情景调整,从而逐步达到心理抚慰和治疗的作用,并且最终在演奏时产生愉悦感。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而言,学习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1948年神经生理学家就发现音乐可以刺激人的大脑中枢神经:当孩子的左手在钢琴上弹奏时,其相对的右脑感觉皮质区有面积增加的现象,而右手演奏时则左脑感觉皮质区则有增加。通过长期的钢琴演奏学习,孩子大脑中连接左右两半球的胼胝体要比没有学习过音乐的人大15%。也就是说,通过左右手在钢琴演奏的学习中,孩子的大脑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使得孩子左右脑的平衡性、控制力、创造力,尤其是右脑的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通过对生理健康的不断促进和发展,孩子的注意力、创造力、不良情绪安抚等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治疗和控制作用。

主动性钢琴音乐治疗对于儿童和青年少的心理问题更有效果,比如患有自闭倾向、焦虑倾向、多动倾向等心理问题的儿童和青少年,可以通过学习钢琴演奏增强大脑的健康成长,刺激大脑的反射区已达到治疗的作用。同时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不同的音乐情景的感受,达到对自身情绪潜移默化的重塑和建立。

而对于成年人而言,演奏本身给予的生理和心理的刺激、和感知能力要比儿童更加敏感。尽管在演奏技能上也许不如儿童学习时技术灵活,但成年人的自我控制力和学习力更强,通过成人快速方法学习也是有非常好的效果。当然,相较于儿童与青少年的主动性钢琴学习的音乐治疗作用而言,成人更适合被动性钢琴音乐治疗。

四、被动型钢琴音乐治疗

被动型钢琴音乐治疗是钢琴演奏治疗师通过引导被治疗者有选择听相关的钢琴音乐,包含古典、轻音乐、流行等等各个有心理学治疗应用的乐曲。使病人自由联想,进行移情和反移情,在不知不觉中,以达到心理抚慰、宣泄等作用,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认识世界。

在聆听的过程中,咨询者可以进行旋律性协作:如哼唱、肢体动作等,也可以进行节奏性协奏:如打拍子、击掌、踱步等等。对于成年人而言,被动型钢琴音乐治疗更直接简单有效。

钢琴作品曲目众多,风格多样,我们可以将钢琴作品的音乐特点和风格做基本分类:安详、宁静、悠扬、热情、激昂等等与心理问题常见的:焦虑、不安、抑郁、狂躁、失眠等心理反应相结合。通过相关情绪的钢琴作品的聆听,和治疗师对作品演绎的引导,使得患者进入移情作用中,忘掉本我,进入音乐情景,通过宣泄、共情等方式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同一首曲子每一个人的个体感受是不同的,这和人的经历、文化修养、生活状态等等有紧密的关系,所以不同的个体差异需要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细心调整。

以治疗失眠的病症为例:德国作曲家巴赫的钢琴曲《哥德堡变奏曲》是一首著名的作品,当时俄国驻德大使因为公务繁重,经常失眠,就请巴赫的学生哥德堡为他演奏助眠,巴赫得知此事后,为了助他的学生一臂之力便谱写了这首《哥德堡变奏曲》,让他学生演奏,没想到疗效非常的好,传为一时佳话。这个案例本身就是一个音乐治疗方面比较典型的成功案列,说明音乐本身对人心理和生理的抚慰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有特定情绪的音乐对于特定的心理状态有着明显的疗效。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由于每一个人文化背景、经历的差异,并不是所有人对这首乐曲有所感悟,并达到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病人认知的不同,选择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来进行治疗,只要是平和、舒缓、恬静,使人能够沉静下来、保持与心跳速较为一致节奏的作品,都是可以选择的。比如:布拉姆斯《摇篮曲》、肖邦《摇篮曲》、《夜曲》、德彪西《月光》、以及一些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二乐章等等,和一些有韵味的中国作品,比如《平湖秋月》、《阳关三叠》等等。治疗的方式也可多样化,治疗师可以自己演奏,也可以聆听音频资料,当然治疗师自己的演奏会更对患者更有带动性,而聆听音频资料需要治疗师先做氛围的引导。

五、在心理治疗方面对钢琴作品的简单分类

(一)平静恬适的作品,对于焦虑、紧张等心理状态的调整治疗。

如:肖邦《玛祖卡》、舒伯特《即兴曲》、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等,一些节奏变化不是特别复杂、速度适中、曲调优美、曲式结构较为简单、篇幅短小的小型作品都可以进行选择性使用。

(二)活跃灵动的作品,对于抑郁、忧愁等心理状态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如:莫扎特《奏鸣曲》、肖邦《圆舞曲》、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门德尔松《协奏曲》、舒曼《童年情景》等,一些曲调明朗轻盈、充满阳光、速度较为欢快的作品都可以进行选择。

(三)振奋激昂的作品,对于增强斗志、消除消极颓废情绪有着很好的帮助。

如:肖邦《波兰舞曲》、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贝多芬《悲怆、黎明、热情奏鸣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协奏曲》等一些节奏感强、充满激情、速度较为快的乐曲都可以进行选择。

(四)平和默思的作品,对于失眠、缓解压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如以上曾提到过的作品: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勃拉姆斯《摇篮曲》、德彪西《月光》、《水中倒影》等等。

当然这是对几种比较典型的心理疾病的乐曲应用,钢琴作品浩瀚庞多,很多比较复杂的钢琴作品可以同时具备不同的情绪音乐变化,治疗师也可以根据乐曲的变化摘取合适的片段进行治疗。

比如:肖邦《第一谐谑曲》,乐曲第一部分节奏感强、曲调热情振奋,对于消极心理情绪的祛除有着明显的效果,而乐曲的中部则是平缓抒情的乐段,安静流动的音乐则对于消除压力、平复创伤有着很好的作用。因此在乐曲的选择上,治疗师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曲选材,做到有的放矢。

音乐治疗目前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而钢琴音乐在音乐治疗方面的专门运用,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使得钢琴作品演奏不仅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同时可以对人的精神心理产生更积极的治疗作用,让音乐成为我们健康生活的沃土。

猜你喜欢

钢琴音乐音乐治疗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现状及措施
浅谈音乐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困扰问题
梁雷钢琴组曲《我的窗》多元文化特性及演奏诠释
我国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自主创作浅析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琴键上绽放的法兰西玫瑰
节律变化与心理体验的相关研究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国内发展“婚外恋”心理治疗模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