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19世纪民族乐派与20世纪新民族乐派之我见

2016-02-02李丽霞

北方音乐 2016年6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作曲家世纪

李丽霞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0100)



西方19世纪民族乐派与20世纪新民族乐派之我见

李丽霞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0100)

【摘要】西方音乐史中民族乐派与新民族乐派分属19世纪与20世纪的两个音乐流派,二者都重视对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强调音乐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因而可以说,新民族乐派是对民族乐派的继承与发展。二者既一脉相承又各有特点。笔者旨在通过二者音乐特征的对比分析,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民族乐派与新民族乐派。

【关键词】新民族乐派

一、19世纪民族乐派的音乐特征

19世纪民族乐派作曲家除了直接引用民歌或民间舞曲进行加工、创作外,更多的是提炼和吸收民间音乐的音调、节奏、调式、结构、演奏技法等,创造出作曲家自己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语言。其中民族特点最鲜明的因素是调式、旋律及和声。如: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无疑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无论是作曲技法、还是创作思路都反应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独特性。

音乐表现强调个人感情的表达,带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如:斯美塔纳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伏尔塔瓦河》,每个段落都标有说明提示,使听众更容易按照文字的描绘去理解、想象这首音乐作品。它的基本主题部分由双簧管和第一小提琴声部奏出,描绘出了伏尔塔瓦河连绵不断的流水,曲调酣畅、优美,具有捷克民歌的风格,它抒情而富有感染力,显示出伏尔塔瓦河作为捷克母亲河的波澜壮阔。

二、20世纪新民族乐派的音乐特征

在20世纪上半叶,印象派音乐、表现派音乐、新古典乐派与新民族乐派并存。作曲家普遍追求个性的音乐,对传统音乐有了质疑,反叛自文艺复兴起的审美,他们拒绝按部就班的音乐创作。此时的西方音乐探索试验新奇的手段,极端发展自律性质的音乐,放弃了传统的音乐审美模式。

20世纪新民族主义音乐时期,作曲家们不再被传统民族风格局限住,他们以民间音乐为基础思路,开创了风格各异的新的音乐。作曲家们不简单的依靠记谱方式从农村、城市音乐汲取养分,而是利用录音机等现代技术生动形象的记录下民间音乐的本来面貌。如:巴托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虽未完成,但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流畅的旋律线条,祥和优美的风格而闻名于世界。他们珍惜民间音乐中那些不规则的地方,认为这是民间音乐最独特的品质,力图保留民族音乐的原始灵性。采用现代音乐技法创作作品,如:旋律性较弱,缺少一定的规律性,不对称性分布,分句表述不明显。客观运用新技术探索分析研究民间音乐,以创造出风格新颖的音乐。如巴托克的《小宇宙》,他将五声音阶、古老的调式音阶同自己的音乐构思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展现出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的不同。

三、19世纪民族乐派与20世纪新民族乐派之异同

(一)19世纪民族乐派与20世纪新民族乐派相同之处

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与20世纪新民族主义音乐虽是两个时期的音乐风格,但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的最终目的都为了弘扬本国民族文化,其次他们的创作灵感皆是来自民间音乐,作品以民族文化为题材,因此新民族主义音乐其实是继承发扬了民族主义音乐,原则上是一样的。

(二)19世纪民族乐派与20世纪新民族乐派不同之处

社会形态的变异影响到了新民族主义音乐,较之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发展了一些不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9世纪民族乐派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作品中体现得比较强烈,内容丰富,民族乐派重视本民族文化资源,作品多运用赞扬的手法。如: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由6首交响诗组成,旋律节奏巧妙创新,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吸引20世纪新民族主义音乐作曲家的是音乐题材本来的特点,重点寻找民间音乐以前没有被发现的独特之处,颂扬民族文化的深度上没有19世纪民族乐派强烈。

2.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们常是按照传统而专业的处理方法来完整民间音乐,民间音乐的大部分独特性被传统处理方法掩盖了。新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们有着更为精确的记录手段,比如录音机,处理收集到的素材时,强调吸取民间音乐原有的形态,在此基础上或是运用民间音阶,或是运用民间节奏,或是采用民族调式来创作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如,西贝柳斯常用民歌曲调,将芬兰传说集《卡列瓦拉》改编成音乐作品《芬兰颂》,用音符讲述勇敢的英雄故事。总而言之:民族主义音乐展示民间音乐个性,按照传统的方式处理作品;而吸取民间音乐原有的形态才是新民族主义音乐所重视的。

3.由于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是从浪漫主义音乐边缘分支独立的,其创作一定程度上有浪漫主义音乐影子,格林卡就是这类风格的代表,他的作品或是运用全音阶,或是运用变化音体系,还有变奏,非常有特色,其中涵盖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新民族主义音乐产生在西方现代音乐时期,新创作手法各式各样,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们多多少少的受到了影响,也会吸取一些欧洲现代音乐其它流派的独特之处,但不同的作曲家在创新的程度上不同,一些大胆探索新的音乐语言,一些仍然是接近传统音乐的创作。例如巴托克,他努力寻找匈牙利民间音乐的不同之处作为素材,融合现代音乐创作的新技法,作品风格独特,主要体现在《神奇的满大人》、《管弦乐协奏曲》等作品中。

综上所述西方19世纪民族乐派与20世纪的新民族乐派充分发展了民间音乐,带动了民族音乐的繁荣,二者在本质上没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宣扬民族文化,研究如何保存发展民族音乐,本民族固有的音乐传统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前者继承发展后者。但是两者之间在音乐内容表达、音乐素材处理和对同时期其他音乐流派借鉴和吸收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我们对于这两个乐派不能以“民族”二字而一概而论。而是认真找出其相互的联系和音乐特征上的差异,这对我们客观地分析西方音乐历史演变进程,作曲家、作品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司徒子茜.19世纪民族乐派与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比较[J].大舞台,2010,(09).

[2]王丹琪.浅析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J].北方音乐.2014,(05).

[3]杨祝祥.简论西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民族乐派产生的基础[J].铜陵学院学报,2007,(02).

[4]金波.试论民族乐派与新民族乐派在音乐民族性方面的差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 .

作者简介:李丽霞(1982—),广东汕头人,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长笛演奏与教学、音乐教育、室内乐。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作曲家世纪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蒙古国作曲家联盟访问团在内蒙古交流访问
1999,世纪大阅兵
长大可当作曲家
My School Life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韩国历史编纂学中的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