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融合与发展
——纪念八旗制度创建40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02-02尚文举

东北史地(学问)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族融合八旗满洲

尚文举

民族融合与发展
——纪念八旗制度创建40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尚文举

2015年正逢八旗制度创建400周年,为推动清史研究的发展,深化对八旗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沈阳故宫博物院于2015年8月22日至23日举办了“民族融合与发展——纪念八旗制度创建400周年学术研讨会”。根据与会专家学者研讨的具体内容,归纳整理如下。

一、正确认识八旗是正确解读清的一把钥匙

八旗制度是清史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学术界对八旗制度的研究已开展多年,如以孟森先生的《八旗制度考实》为肇起,关于八旗制度的研究至今已有七十多年,学术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传记组组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首席顾问李治亭先生在开幕式主题发言中便对这一共识进行了阐述,他说:八旗制度是后金建国的基石,它的存在与清朝相始终,清朝因八旗创建而兴,因八旗没落而衰,有清一朝的统治者始终强调:八旗乃清之国家根本。因此,正确认识八旗是正确解读清的一把钥匙。

八旗制度是一项综合性的制度,涉及的问题较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明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沈阳故宫博物院首席顾问徐凯先生认为:八旗制度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人物、宗教、人口、社会生活等方面,这些方面都可以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民族学、社会学角度来解释。他通过研究发现,清代八旗满洲官员兼任佐领不分爵位高低、不论文武职位、品级大小,是一种颇为特殊的制度,折射出八旗满洲内权力分配、氏族地位及家族利益等重大问题,反映了八旗制度在清朝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八旗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制度。李治亭先生在认为:从制度史的角度看,八旗制在清代近300年的历史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八旗制的职能在入关前后大有不同,特别是在统一全国后,其职能发生明显转换,满洲八旗实行驻防制,即在关外的某些职能已让位给当地州县官衙门,遂形成八旗制与州县制并行的“一国两制”。

实际上,八旗制职能变化问题也反映出皇权集中问题。滕绍箴在开幕式主题讲座中谈道:努尔哈齐创建的八旗制度以“分隶”为主要特征。后金政权从王权向皇权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其中原传统国家观念增强,八旗分隶局面削弱,由分隶的八旗国体模式,向趋和的中原传统模式转变,为皇权稳固奠定根基,以满洲为主导的多元独特文化,全方位进至融入中原传统文化激流的时代。

二、八旗制度下的民族关系

八旗制度的创建,不仅造就了满洲八旗,而后又依此旗制形成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对于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对于北方多民族融合与发展、和谐与进步,都起到积极作用;清入关后,八旗制作为军政合一的独特体制,继续在清朝历史上发挥作用,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是大势所趋。民族融合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八旗制度在民族融合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得到了与会学者的普遍认可。民族融合开始于民族结合,纵观清朝历史,我们发现,清朝便是借由八旗制度一步步地实现了女真族(满洲)的统一,进而入主中原、统一天下。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穆鸿利先生认为:八旗制度是大金汗国时期诞生的军事行政组织制度,在实现女真各部统一的过程中以及对明作战的过程中曾发挥了强大的战斗力……为满蒙联姻、满汉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八旗制度的创建,不仅造就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而且对于大金汗国的建立、大清帝国的建立和发展、满族的新生以及北方多民族的融合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稳定,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建立后,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又呈现出一种族际一体化的特点,即:语言和文化上根本不同的各个基本族体(部落、部族、民族)之间的导致某些共同的特征出现的互相影响。①如上所言,八旗制度的出现以及这种制度的集权化发展使民族融合超越了语言和文化上沟壑,从而形成了以八旗为代表的利益共同体。正如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明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沈阳故宫博物院首席顾问徐凯先生所说:满洲“上三旗”“下五旗”的主体的旗文化到了这个时期,已经融入到中华主流文化之内。八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随着整个王朝的变化在不断地调整。所以,当该利益共同体内部融合完成后,在其他外部因素的引导下,民族融合便开始加速发展。

也有人认为,八旗制度在某一历史时期对民族融合发生过抑制作用。沈阳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馆员姜相顺先生指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满洲处于领导地位,是历史事实。北京社科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赵志强先生则更进一步认为:有清一代,以“首崇满洲”为基本国策,民族歧视虽不严重但始终存在,因而八旗制度非但没有促进民族融合,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融合。惟其如此,在两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旗人并没有发展成为所谓的“旗族”。

三、八旗制度见证清朝兴亡

清之所以能在与明及农民军决战的时刻取得胜利,绝非偶然,八旗便是其中关键一环。八旗是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而八旗制度就是这个军事集团的载体,是清朝的根本。关于八旗制度的起源,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穆鸿利先生指出:满洲兴起后,遵循女真先民的古老传统,在氏族和村寨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牛录固山制,后来正式称为满洲八旗制。它脱胎于原始氏族制下的集体狩猎组织。

清入关前,后金(清)的政治、军事、社会制度都集中体现在八旗制度上。随着牛录的不断扩大,出现了按旗编制,八旗制的职能由军事向民政庶务过渡。李治亭先生认为,进入辽东时期,是八旗进一步完善时期,其职能更加明确……而至清入关后,“始行八旗驻防制”……八旗的职能完成新的转换:八旗不再过问或掌管地方事务,用于纯军事目的……

其实,八旗制度这种自上而下、分期管理旗人的体制在清朝的宫廷禁卫制度中也有所体现。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李理先生指出:清入关后,随着“上三旗”“下五旗”体制的形成,宫廷禁卫制度有了更明确的规定,宫廷中的虎枪营、健锐营、神机营等其他禁卫军的创建,也均与八旗制有密切关系,所有成员的选拔也均是在八旗体制下进行。

清朝因八旗制度而崛起,因八旗制度而衰亡。李治亭先生谈道:通过总结八旗制度,我们应该得出一个认识,即一个制度执行久了,必然会产生弊端,所谓历久弊生。可以说八旗制度是清朝坚持到底的,始终不变的一个制度。而一个国家对自己的制度不改不变,就必然要导致亡国。所以一项制度,一定要随着执行时间的推移而适时改变,要因时而变,因地制宜,要坚持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的思想。这是八旗制度给予我们的现实启示。

四、八旗制度下的历史与文化

八旗制度促进了满族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清朝的基础,其背后发生了众多的历史事件,并产生了富有鲜明特色的八旗文化,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清代初期,皇太极提出“满汉一体”“满、蒙、汉一体”“参汉酌金”“熔铸满汉”等民族政策,很大程度上纠正了其父努尔哈齐对汉族政策上的失误。国家清史编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杨益茂先生指出:这一系列措施,使其迅速扩大了队伍,扩展了疆域,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巩固和壮大了清政权。

清初五藩是清入关前后所封的五位汉人藩王,即入关前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及入关后的吴三桂、孙可望,关于清初五藩兴灭也一直为后世争议。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玉兴认为:清初五藩虽各有不同,但却有惊人的相同点。五藩存续的44年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令人惊愕而苦涩的一笔,更是八旗制度下空前绝后的一笔。他还认为,五藩出现之警世意义甚重,社会、家国与个人之关系当如何摆正,令人不可不深长思之。

与会专家还对清代八旗中的相关重要历史人物进行了讨论。如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杰先生对新满洲将领塔尔岱进行了研究,认为塔尔岱在雍正朝征讨准噶尔战役中有重大贡献,并指出清代传记史料和近人撰写清朝通史对其研究不够并多有疏漏。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杜家骥先生则另辟蹊径,通过对诸多史料的分析、整理,结合八旗内部婚姻制度,对困扰学者多年乾隆生母问题进行了考证,提出乾隆生母钮祜禄氏,是额宜謄(额亦都堂兄弟)之孙凌住所娶宝坻县汉人生员彭武公之女彭氏所出,并认为乾隆无论其生母是汉人钱氏,还是满人钮祜禄氏,都有汉人血统。

除对相关历史事件及人物进行讨论,对八旗文化的研讨也成为本次研讨会讨论的重点。清朝是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政权,作为该政权统治者的满洲贵族,自感本民族的文化远远落后于汉民族,所以从后金开始,就注重学习汉文化,吸取其中的精华,为其服务。辽海出版社编审柳海松先生认为,八旗义学是清朝兴办的各类旗人教育机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清朝的基础教育机构之一。八旗义学建立于康熙年间,盛行于雍正年间和乾隆初年,乾隆二十三年后衰落下去,为清朝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八旗文学也是本次研讨会中与会学者讨论的热点之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赵志忠先生通过对《钦定熙朝雅颂集》中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的创作进行梳理,找出了三种文学之间的差异、特点和关系,进而总结了清代八旗文学的规律和特点,并认为《钦定熙朝雅颂集》是清初至嘉庆年间最为完备的八旗诗歌总集,是了解和研究清代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文学乃至整个清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徐凯教授在闭幕式总结发言中指出:七十年以来对八旗制度的研究,以乾隆朝为界,对乾隆朝以前的研究成果较多,对乾隆以后的研究成果较少。在这些成果里面,论文较多,学术著作较少。可以看出我们的研究是不平衡的。可以说,以往我们研究八旗还不够深入,对八旗的规律性认识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他认为,当前的历史学,包括清史的研究趋向于多元化,现代我们对政治史的研究,应当按照韦庆远先生说的,把制度与人和事结合起来,做活的制度史,促进八旗制度研究。

[注 释]

① [俄]Ю·В·勃罗姆列伊:《族体和族体过程》,转引自孙进己《论民族融合的不同类型及中华民族融合的不同状况》,《史学集刊》,2003年1月第1期。

责任编辑:祝立业

K249

A

1009-5241(2016)01-0094-04

尚文举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所主任 辽宁 沈阳 110011

猜你喜欢

民族融合八旗满洲
什么是八旗?八旗盔甲是作战时穿的盔甲吗?
近四十年来国内辽金民族融合问题研究综述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元代民族诗人题画诗刍议
《竹叶亭杂记》中的满洲萨满遗风
普通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产物
横田文子“在满”期间的创作
“满洲”文学与作家探究
清代八旗世家子弟的选官与家族任官问题初探
夜幕下的满洲
清初达斡尔族编入八旗起始时间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