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整体思想认识中国文化

2016-02-02汪德迈onVandermeersch

民间文化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历法关联性文化

[法]汪德迈(L é on Vandermeersch)

用整体思想认识中国文化

[法]汪德迈(L é on Vandermeersch)

主持人语

我们拟通过这个专栏向学界同仁介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跨文化方法论研究”的首批成果。

开展跨文化研究的目标,是落实习近平主席近期强调的建设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和自然与人类共同体这一严肃的党和国家任务,根据中国经济崛起后必然跟上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大需求,为我国政府开展世界文明高端对话提供咨询服务,促进政治协商、思想沟通、文化对话和教育浸润,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优秀文化跻身世界人文社科话语权系统,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学术支撑。在此推出的七篇文章有两个共同特点:

一是使多元文化发展与跨文化研究整体关联的理论得到提升并付诸实践。我国的跨文化学在北京大学发端,由汪德迈教授和金丝燕教授在法国领衔并双向发展。中法双方的高校,如南京大学、阿尔多瓦大学和里昂大学等,二十余年来,在比较文学等多学科推动这项研究,精进不懈,成绩显著。这批在北京师范大学完成的成果,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向中国传统国学和民众文化研究领域拓展,让这门吸收世界前沿学问并提倡平等对话的学科在中国本土扎根更牢,同时也让中国历史文明和现代文化研究成果通过跨文化的桥梁公之于世和交流于世。

二是中国与海外汉学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面对面,在双方都不缺位的情况下,以各自所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学术积累为基础,选择适合跨文化研究的课题,贯彻对话方法,开展整体研究。

这批成果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共15册,其他长期合作的出版单位还有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三联书店和商务印书馆。

跨文化研究是任何单独国家、单独领域、单独学科和单项分散研究都无法开展的大型系统研究,它的过程肯定是艰苦的,但它的过程和成果必将延伸到人类文化和知识系统的全面领域,产生超文化、超社会制度和超意识形态差别的普遍性问题,产生新知识、新智慧和新启示,让我们携手迎接这个充满期待的未来。

——主持人 乐黛云

我的研究工作是做中西文化比较,同时研究中国文化的特征。西方文化的基础是神学,西方最重要的书是《圣经》。中国的文化基础是不一样的,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占卜学。占卜学的道理在于演示了相似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由占卜学发展而来的中国思维是关联性思维,而非因果性思维。在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方法上,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怎样用整体思想认识中国文化?在此我以中国历法、中国医学、中国史学和中国文学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中国历法

中国最早有的历法是干支历,这是很特别的一种历法。在中国之外,只有南美古代社会有这种历法。在我看来,南美古代的玛雅文化大概就是从中国来的,这个以后再说。干支历是中国发明的一种特殊的历法,它用60个词标记,循环往复。从我所读过的材料看,中国人对这种历法的使用,从古到今没有断层。董作宾对它做过专门的研究。这个历法的发端,最晚应是殷商时期,大概在殷商以前就已有端倪。现在我们看到的材料只有甲骨文,在甲骨文之前,看不到材料。

为什么关注历法?历法是人类用来安排活动的法则,所有文化都有历法。历法是依据自然现象编制的文化文本,尤其是天文现象。天文方面可以依靠的自然现象,对人类活动来说,最可用的,是白天与黑夜的交替运行,这就是一天,是“天”的一个单位。此外,是“月”,“月”是需要计量的另一个单位。人类无论聚居何处,拥有何种文化,都要使用“月”的单位编制历法。在“日”与“月”之间,存在第三个计量单位,西方人叫“星期”,中国人叫“旬”。“旬”的计算方法比较简便,可以用两只手来计算。“旬”是一个“月”的三分之一时间。“星期”是一个“月”的四分之一时间,四分之一与三分之一差不多。但为什么中西方的古代文化这样不同?应该找到一种解释。在西方,一“星期”为七天,这是按照天神的意志安排的人类的时间,星期一、星期二等都被认为是神管的。在中国,怎么解释“旬”?“旬”有十天?对此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神话,另一种是我刚才讲的关联性思维。中国历法中的这个现象与中国最早萌芽的关联性思想有关。

大家都知道,旬有十日,这个十和十二个干支要合起来计算。神话讲,羲和结婚后,生了十个太阳。常羲结婚后,生了十二个月亮。在每旬的每一天里,都有一个太阳值班,值班的太阳都是羲和的儿子。白天过后是黑夜,一个太阳应该分配一个月亮互相运行。为什么会有十二个月亮呢,十二这个数是代表月亮的。有一次,发生了一场灾难,十个太阳同时跑出来了,人类世界不堪其苦。有一位大神后羿,他开始射太阳,射下来九个,留下一个,世界恢复平静。这完全是神话,但在这个神话的背后,也有理性的思想。有一个材料是《左传》写的,讲到伯瑕,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卜人。他遇到了一件奇事,别人就问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奇事?伯瑕就做了一个关于历法配置的回答。伯瑕说,岁、时、日、月、辰都改了,“故以配日十又二月”。他的意思是说,为什么会有天干配地支?这是因为有“日月之会是谓辰”“子丑配甲乙”,这就是伯瑕讲的天干配地支的道理。

我想尝试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我认为,这是由日、月两种天体的运行机械地外推十干和十二支的思维方式。这里有两个系统,十干是第一个系统,十二支是第二个系统,第一个系统与第二个系统结构相同,这里就有关联性思维。怎么分析这个道理呢?第一个系统代表十个太阳跟一年的关系,第二个系统代表十二个月跟一年的关系。第一个系统讲太阳的运动,认为太阳比月亮力量大,太阳可以牵引月亮运转,由此推理,十支就可以带动十二支的运转。这种解释当然是假定,因为古人并不知道,其实不是太阳围绕地球在运转,而是地球围绕太阳在运转,不过古人的关联性思想更有意思。

中国历法属于中国文化传统,它的解释是神话性的。最早流传的是黄帝的臣子制造历法的神话。有趣的是,在后羿的故事中,后羿射杀了九个太阳,恢复了世界的秩序。后羿是天帝尧的臣子,帝尧在黄帝之后,这里的意思似乎是说,黄帝的神话被后世的历法取代了。尧的历史,后羿的神话,都反映了比较有理性的说法。

二、中国医学

中国医学即中医的学问。中医学的基础学说是关联性推理,故成为中国科学之王。中医的基本原理是讲身体内部器官与外界现象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关联性的关系,因此比较喜欢关联性推理的中国思想家都很重视中医学。中医学可能是中国学问中发展最好的一门科学。中国也有其他科学,如力学、物理学等,但中国似乎特别喜欢中医学,不少有学问的中国人都懂得中医。西方重视物理学,物理学的基础是数学。数学是一种工具,可以辅助别的科学的研究。中国也有数学,但数学在中国文化中只是一个特殊门类,而不是用来辅助其他科学发展的工具。中国的《易经》是辅助其他科学发展的工具,中医学的基础是占卜学。中医学的关联性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中医学不大研究身体本身、器官本身,而关注身体器官的变化和功能。占卜学就是研究变化的,考虑现在的事情怎么变成将来的事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中医学探究的不仅是身体内部器官之间的关系,或者身体与思想的关系,而且是身体跟所有宇宙万物的关系。中医对于身体器官本身的关注,反而不如对身体器官与外界事物的关联的功能更为关注。在《黄帝内经》的很多章节中,都讲身体器官与四时、五行、情绪、情感等的关系等,这些关系都是关联性的关系。

第二,在中医学里,有些功能似乎找不到对应的身体器官,比如所谓的“三焦”,“三焦”有很重要的功能,被广泛地用于针灸理论,这个理论是建立在经络学说之上的,但经络系统至今也没有从人体内找到,但这个学说的确是行之有效的。我这里有一个图,是医学书里的插图。它不讲器官,而是讲功能,完全是概念性的图,这个图代表了中医学的学说特征。我特别佩服李约瑟,他在这方面很有学问。他说,中医与西医至今未能融合,但中医很好地保存了自己的思想体系。现在西方人也没有找到如何用西方科学解释中医的途径。

三、中国史学

我不是从事史学专业研究的,我不过注意几个可以证明的观念,主要是理性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主要从人文科学谈起。

在中国人文科学中,最重要的是史学,但中国史学跟西方史学的差别很大。中国史学家揭示历史性的现象,跟中医一样,挖掘人的历史、社会变迁与宇宙运行的关系,这与西方的人神合一主义的史学是完全相反的思路,但这也是中国人文科学的一个特点。董仲舒有一段比较有名的话说:“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这种历史观就是从占卜之说来的,中国史学就是由占卜学转化而来的学问,是占卜学为历史学。在这方面,我找来我自己对中国文字的研究作证明。

你们看,这是中国文字中的“史”字,这是书写的“书”字。我们再来看两个字的历史。“史”字,最古老的意思是一个官员,这个官员是占卜学的专家。你们看这里,这里是一只“手”,“手”里握一只毛笔。为什么有毛笔?因为史官不仅要写字,还要占卜,毛笔也是占卜学的工具。最早有的占卜方法是用甲骨烧制的裂缝显现征兆,这个裂缝很细,不容易看到,就要用颜色涂抹裂缝,这样卜人就能比较容易看到。我记得,我看过一个民俗学家在中国云南的研究,讲一个民族,用羊骨做占卜,民俗学家说,在羊骨出现裂缝之后,应该用颜色涂抹骨头,用黑灰的颜色,用红色的颜色,都是一样的,不然这个裂缝就看不见。在文字发明之前,也已经有一种毛笔,毛笔的用途是将颜色涂在占卜的骨缝上。

下面来看“书”字,这个字也是一只手持一支笔。这支笔是向下的,上面所说的“史”字,“笔”是向上的。“史”和“书”的关系,我看很像“考”和“老”的关系。“考”和“老”是《说文解字》中最有代表的篆字。不过《说文解字》并没有解释,因为在《说文解字》的时代,甲骨文的传统几乎看不到了。这是我个人的看法。现代考古学不断有新的发现,我是很注意“书”跟“史”的关系的。

四、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也有关联性思维,其中的对仗修辞法最为突出,因而对仗也成为中国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西方文学没有对仗,只有对称。西方的对称完全是句子的形式对称,没有音的对称。中国文学的对仗不同,不但有句子形式的对称,还有句子意义的对称,因此对仗很有力量。中国诗词经常使用对仗的修辞方法,中国散文也如此。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是苏东坡题武昌黄鹤楼的四句联语: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这是一组对仗工整的对联,不但句型是完全一样的,连“爽气”对“大江”,“西来”对“东去”,“云雾”对“波涛”,“扫开”对“洗尽”,“天地撼”对“古今愁”也都字字讲究,语意对称,这是中国典型的对仗。西方诗人要表达大自然引起的个人感应心情,使用的手法是描写法,而且这种方法只用来传达个人的情感。中国的对仗不同。中国对仗是在大自然中寻找各种关联的关系,包括天跟地、水跟火、“扫开”跟“洗尽”的关系等,都是大自然的各种关系。

再谈谈《文心雕龙》。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中说: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他的意思是说,诗人要攀登山峰,他的情感就要弥漫山野;诗人要观望大海,他的意念就要随天风海涛一样波澜翻滚;诗人要取得个人创作的成功,就要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之中。中国的诗人是使自己感应自然,而不是让自然感应自己。这是中国思维的重要特点。总之,我们看中国诗歌与看西方诗歌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中国文学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我只是从我认为最能代表中国关联性思维特点的地方谈谈看法。我的研究对象不是医学、史学和文学本身,而是指出它们之间所共同存在的关联性思想。

结语

最后讲结论。我不敢说我研究所有的中国文化,我只讨论了最能代表中国思想的部分。我从开始有资料的殷商甲骨文时代,一直谈到现代中国文化,都在谈它的文化思想特点。我不是说 《易经》的占卜学可以直接用来代替现代的新科学,实际上,现代科学已远远超过占卜学的原理和技艺。但也有一些古代思想财富是可以保护的,古代的好的思想方法也是重要的保护对象。比方说,现在西方数学与中国数学都统一化了,但是,法国数学家、美国数学家和俄罗斯数学家还是有自己的特点,本国本民族利用自己的特点也能发展。现在中国已了解了西方的科学,但中国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医学家也可以有自己的别的见解,这样也能对人类科学的进步做出自己的特殊贡献。在历史学方面,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的概念很不一样。我刚才讲到中国文字对于历史的“史”和“书”的解释,西方的history则是另一个意思。History原指“故事”。西方历史学可能源自希腊的希罗多德,他做历史研究的方法就是在古希腊各处搜集故事,尤其关于希腊和波斯的战争的故事,他利用所搜集的故事撰写的著作就是history。中国的“史”学完全不同。中国对历史现象的解释是依靠关联性思想的,中国古代用阴阳五行的办法解释人事国运就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马列主义史学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发展,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很快地得到中国学者的认同?其中的原因之一,大概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物质的、辩证的、社会进化论的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的讲法比较接近。中国有这样的社会思想基础,中国的历史学者本身也很习惯于这种思维方式。我承认马克思主义有重大贡献,但我认为,唯物主义的生产方式很重要,但所有的生产活动都要通过思想进行,所以我在中国文化研究中特别注意思想。

[责任编辑:冯 莉]

G122

A

1008-7214(2016)05-0005-05

汪德迈,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

猜你喜欢

历法关联性文化
遨游天地话历法 穿越时空访古台
从走马楼西汉简歧异干支谈汉初历法混用问题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历法术语“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词义及相关考索
关于矩阵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