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孙子 超越孙子
2016-02-02刘春生
刘春生
还原孙子 超越孙子
刘春生
《孙子兵法》是一部全世界都在研究的中国兵法典籍。因此,我们的研究应在两个方面进行重点深入和突破:一方面是还原孙子,把《孙子》这部书的本来面貌搞清楚,把它的思想、流传和影响搞清楚;另一方面是超越孙子,要在精准掌握孙子思想的前提下,着眼于战争实践和社会实践加以应用,在借鉴中发扬光大。这两个方面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所区别,不可混同。
一、还原孙子:文本研究的成绩与问题
超越孙子的前提是还原孙子,还原孙子最重要的一环是做好文本的整理与研究。文本的整理与研究是思想研究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也是其他各方面研究的基础。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以来,孙子文本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银雀山汉墓竹简》壹贰两册的相继出版,俄藏、英藏西夏文本《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的相继出版,把当代出土的兵法文献基本上都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孙子集成》《中国兵书集成》的编纂出版,把历代珍贵的古籍文献也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在此基础上,大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持续的研究,完成了一大批整理研究成果,特别是《竹简孙子兵法校注》,大家手笔,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文献依据、全新的整理方法和全新的研究理念。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孙子兵法》研究的巨大贡献。但存在的问题也较突出。
第一个问题。目前孙子学界仍然对出土文献重视程度不够,研究深度不够。如宋本《作战篇》“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其先得者,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竹简“善”字作“共”。“共”与“杂”异文同义,这是古人常用的修辞方法,都是混合、共同、一起之义;“养”不是供养的意思,而是培养、训练、驱使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俘获敌人战车和士兵,不能单独编队,要混合编入我军阵营,与我军士卒一同训练使用,这样在战胜敌人的同时也使我军更加强大。宋本误作“善”字意义全变。试想给俘虏的给养、装备、待遇优于我军会出现什么情况?肯定不会“胜敌而益强”。这是一个出土文献明显优于宋本的地方,但是不少学者对此熟视无睹,好像没有出土文献存在。竹简与宋本的文字差异直接影响文义的地方很多,不少学者研究、阐述孙子思想无视竹简文献,实际上所阐述的思想已经是宋人对孙子的理解甚至是误解了。再如西夏文本《孙子兵法》出土一百多年了,它的底本是北宋甚至是北宋以前于今失传的珍贵古本,依据西夏文本可以校订宋本正文和曹操、李筌、杜牧三家注的讹误,也可以为三家注辑佚提供文献依据。上世纪六十年代欧洲学者开始对西夏文《孙子兵法》进行研究,九十年代我国西夏文语音学专家也开展了对西夏文《孙子兵法》的研究,但是成果不多。西夏文本《孙子兵法》不仅具有文献价值,同时对研究孙子的思想和传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我们孙子学界对此长期没有重视。
第二个问题。文本辨伪和文献断代研究中把没有定论的版本当作古本看待比较常见,这直接影响到文本、文献的价值判断和整理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冒出了一个“八十二篇本”,现在日本樱田迪刊本《古文孙子》、日本宫内厅藏平安时期写本《群书治要》和《平津馆丛书·魏武帝注孙子》还有必要对其文献价值进行探讨。樱田本是“古文孙子”不是“古本孙子”,有学者认为它是“魏武以前之书无疑”,也有学者从字体、避讳等方面断定为曹注到宋本之间的过渡本,是唐初抄本;日藏平安写本《群书治要》也被一些学者定为唐写本。这都不可能。樱田本采用了明代赵本学校订的内容,必是《赵注孙子》传入日本之后的刊本。樱田本如果是曹注至宋本之间的本子,它必定还有更多与宋本不同的内容。罗振玉见到的晋写本虽然只有两个半页的残页却与宋本有很大不同,体现出了孙子书在宋本定型前的文献特征。日藏平安写本也没有反映出较早的文献特征。日本平安时期历史较长,对应中国从唐代至南宋,不能一看是平安时期的写本就非得推到平安早期断为唐代写本;平安写本应该是宋本《群书治要》传入日本之后的抄本。日本永禄三年(1560年)刊印的《魏武帝注孙子》注明“以唐本书写之”,但底本肯定也不是唐写本。《平津馆丛书·魏武帝注孙子》我把它称作“平津馆本”,因为明清时期称作《魏武帝注孙子》的版本很多,简称“魏武帝注本”,不具备唯一性,这个版本的文献价值也需要重新判断:一、平津馆本的底本不是北宋官修《武经七书》的原本,北宋官修《武经七书》只有《孙子》存曹注,但《武经七书》收录的是《孙子》而非曹注,书名应该和其他六书一样称作《孙子》而不应称作《魏武帝注孙子》。这是史书明确记载的事情。《魏武帝注孙子》突出的是曹注,其版本源流当与北宋官修《武经七书》无关。二、平津馆本较十一家本、武经七书本没有更多更有价值的文献信息,其《孙子》原文与武经七书本原文没有多大差异,差异之处有些正好与十一家本相同,曹注比《十一家注》中的曹注简略,没有宋本定型前的文献内容。三、平津馆本没有底本原书存世,也没有从宋至清的流传线索,平津馆本刊印之后其底本即销声匿迹,值得深思。总之平津馆本不像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宋本《武经七书》是真实的文物存在,其文献价值不能和上述二本相提并论。平津馆本与明清时期国内及日本刊刻的《魏武帝注孙子》没有多少差异,把它们放在一起作为参校本看待是比较稳妥的。
第三个问题。在文本文献的整理研究中浮躁、低水平重复、成果注水、成果带有硬伤现象比较普遍。很多有学术意义的问题没人研究,一些意义不大的问题又有人不断地重复去做;有些成果一本书里面只有几千字是自己的东西,有些论文通篇没有新的见解,有些大作引用别人的成果不予注明;有些人为了名利没有把问题弄清就尽快成文成书发表出版,更有甚者是弄虚作假、公然侵权。这些情况长期泛滥,会影响我们对孙子文本文献的研究,会让文化界、学术界低估孙子学界的整体水准。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学者个人原因,更有体制和社会原因。还原孙子,就是要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把不清楚的事情搞明了,便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能制造疑雾,让人更糊涂。总之,我认为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把孙子的文本文献问题搞清楚,我相信我们这个时代也能够把孙子的文本文献问题搞清楚。
二、超越孙子:从实际出发,为现实服务
还原孙子是为了超越孙子,超越孙子是让孙子思想在当代高新技术条件下浴火重生,为国家发展和未来战争服务。在今天按照孙子思想指导战争是很难战胜敌人的,必须超越孙子;在其他社会领域,弘扬借鉴孙子思想也不能照着孙子的本本去做,也必须超越孙子。老子讲“以奇用兵”,今天我们要“以奇用法”,甚至是反孙子而用之。出于超越孙子,我提几点建议。
第一个建议。加强学科建设,顺应国家发展大势,与时俱进,构建一个比较大的学科格局。在中国兵法发展史上,战国、秦汉之际一直是“孙吴”并重,汉代兵书与经子诗赋并列立“略”,到了宋代是“七书”并重,这是中国兵法的传统。客观地讲,《孙子》对战争和军事问题的认识超过了其他兵书,但是《孙子》对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问题的认识又逊于《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等兵法典籍。构建大的学科格局,就是要还原“中国兵法”的思想境域。中国兵法不同于现代的军事学说,现代的军事学说受西学影响较大,偏重于对战争问题、国防问题和军队建设问题的研究,中国兵法则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内容,是一种研究国家兴亡治乱的学说;构建大的学科格局,就是要建立一个与“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历史”相般配的“中国兵法”学科,着眼中国兵法研究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纳入更多的内容,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服务。因此,我建议将“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改为“中国兵法研究会”,编纂《中国兵法百科全书》《中国兵法年鉴》《中国兵法研究丛书》等,促进中国兵法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既要能够完成鸿篇巨制流传于世,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为领导决策参考提供几百字的精品力作,为现实服务。
第二个建议。加强组织机构和专家队伍建设。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在军科院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在组织协调、推动发展中国兵法研究事业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如何更大地发挥研究会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新任务。建议研究会在适当时机建立兵法文献、兵学文化、毛泽东兵法、军事战略、情报理论等专业委员会,使中国兵法研究进一步有组织、有规划、有重点、有突破。通过专委会这个平台把军内外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组织起来,集成合力干大事。中国兵法研究需要独特的专业素养,没有二三十年的学术积累很难进行创新研究,最好的年龄是50岁到70岁,55岁到65岁是黄金十年。按照现行退休制度,不利于事业发展。因此我建议军科院、国防大学应将教授、研究员的退休年龄延迟至65岁,有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终身任职。养一批杰出的专家学者,人民群众是赞成的。深改就是要解决不利于国家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一时在制度上解决不了,就要通过专委会这个平台来解决。同时,也要加大对青年学者的培养、倾斜力度,给青年学者创造条件和机遇,让他们尽快承担重任。
第三个建议。进一步发挥地方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作用。在第二、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影响下,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为研究、普及孙子兵法做出了贡献。目前各地的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发展很不平衡,建议中国会加强对地方会的领导、指导和扶持,让地方会为繁荣中国兵法研究做出应有贡献。面对现在的研究形势,我们还缺少一个“中国孙子基金会”这样的组织,山东作为孙子的故乡是否可以考虑,是否可以在现有研究会的基础上升格转制,提议有关领导考虑。
(本文系作者于2015年11月12日在军事科学院召开的“孙子兵法研究现状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责任编辑:曹永孚)
Restoring to the Original State of Sun Zi and Exceeding Sun Zi
Liu Chunsheng
2015-12-10
刘春生,天津市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