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文化基因
——略谈《孙子兵法》的全胜观
2016-02-02吴如嵩
吴如嵩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文化基因
——略谈《孙子兵法》的全胜观
吴如嵩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从古到今,崇尚和平、合作、和谐。这一理念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牢牢镌刻在中国历史的典册之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说得好:“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
探讨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基因测序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分析,诸如农耕文化、地理环境、地缘政治、民族心理等诸多因素。这里,我仅仅从《孙子兵法》中就可以寻绎到中华民族对和平追求的文化基因。
《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号称兵学鼻祖,它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上承三代下启百世,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孙子兵法》中有一个单音词“全”,如“必以全争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谋攻》)它有完全、安全、保全、完备、完整等多层含义。今天的学者多释为“全胜”,意为取得完全的胜利,无疑是正确的。
许慎《说文解字》指出“纯玉曰全”,“全”本义是完整无瑕的美玉。孙子用它来定义自己的战略追求就更值得深究了。“玉”坚刚润泽的品德表现为仁、义、智、勇、絜。由此可见,孙子以玉喻兵,以全喻其战略追求,其文化意蕴是何等的深邃!“全”是孙子兵法的求胜之核,是孙子兵法的“天眼”所在!孙子兵法是美玉兵法,因而也是和合文化在军事上的体现!
那么,孙子这一哲学意蕴在《孙子兵法》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概略地说,我以为是“以圆求全”。
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邓廷罗,他在其所著《兵镜备考》中说“孙子一书,自始计以迄用间,如同条,如共贯,原始要终,层层井井,十三篇如一也”。他的意思是说:孙子兵法十三篇像常山之蛇,首尾呼应,节节贯通。虚实奇正,相生相克,如同圆环,循环往复,变化无穷。
那么,邓廷罗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呢?或者说《始计》与《用间》首尾呼应的是什么呢?呼应的是“知”,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这是中国文化的表征。比如《说文解字》,共收录10639字,它的排序始于“一”终于“亥”。“一”是开始“惟初太始,道立于一”。“亥”则有终而复始,重新回到起点之意,“一”与“亥”遥相呼应。
何以见得“亥”有一元复始的含义呢?《说文解字》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会意字,像一个男人搂抱着一个女人在做爱,而这个女人已怀孕,标志着新的生命轮回又开始了。因此,《说文解字》全书到“亥”字便终结了,再回到起点“一”。“亥”在十二生肖中也标志着终结,《说文解字》云:“亥而生子,复从一始”。所以子时是十二生肖之首,也意味着新的生命诞生了。“子”与“亥”之首尾衔接,也恰好一个圆环。
《孙子兵法》关于奇正相生有一大段论述,有必要全文引录:“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势篇》)奇正之变如同天地、日月、五声、五色等万事万物一样,“如循环之无端”,无穷无尽,无始无终。“圆”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最高追求,最高智慧。在《孙子兵法》中,“圆”就是“全”,以“圆”求“全”,它与太极图的阴阳和合是完全吻合的。它源于太极,形于军事。
值得注意的是,孙子讲全,不是一味地求全,而是同时又讲“破”。他说:“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谋攻》)当伐谋、伐交不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时,孙子也肯定了破胜的必要性。孙子的破胜思想也是分层次的,一是轻取而胜,二是力战而胜,三是强攻而胜,四是久围而胜。不难看出,即使是“破”,是战而胜之,孙子也主张要破得高明,战得轻易,反对那种死打硬拼、鱼死网破的浪战。
《孙子兵法》研究的是用兵之法、作战之法,无疑是地地道道的兵书;但是孙子与儒、墨、道、法的诸子一样,无一不是基于兵凶战危的战争理念,反对穷兵黩武的战争,反对造成生灵涂炭的战争,反对以暴易暴的非正义战争。总之,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智慧和追求,不仅值得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继承和发扬光大,也为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所景仰和崇拜。著名的英国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写道:“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延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人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然而,欧洲人的人生观却推崇竞争、开发、永无平静,永不知足以及破坏,导致破坏的效率最终只能带来毁灭,而我们的文明正在走向这一结局。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
作为中国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其最理想的战略追求不是百战百胜,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安国全军”,是“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它和孔子、老子、墨子等先哲们的和平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一位资深外交人士曾郑重地指出“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崇尚亲仁善邻,主张和而不同,追求普遍和谐。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外交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镌刻于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厅”。
和平发展,和谐共存,既是中国外交的创新思维,也是中国人民的必然的历史选择,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传统军事文化,从本质上说就是认为兵凶战危,在战略上以强调防御、主张守柔、长于慎谋为特征。隐忍静柔的柔武战略乃是中国古典战略的主旋律。这同那种恃强凌弱、以大欺小、穷兵黩武的文化是决然不同的。《淮南子·兵略训》这样写道:“地广人众,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有这样传统的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中国的和平发展,必将是全世界的福音。
(责任编辑:周淑萍)
The Peace-loving Cultural Gen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 Brief Review of the Outlook on Com p lete Victory of The Art of War
Wu Rusong
2016-2-23
吴如嵩,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孙子兵学研究专家。本文选自第九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