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鼎力之作
——《兴国之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讲》书评
2016-02-01田海舰
田海舰
全面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鼎力之作
——《兴国之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讲》书评
田海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本是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可以说是“兴国之魂”中的“魂中之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论述,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点睛之笔,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系统、深入、生动地解读和阐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发展历程、科学内涵、未来图景、培育机制、践行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和关键性工作。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戴木才教授主撰的《兴国之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讲》(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版)一书,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科学有力的理论支撑,对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和重要理论价值。该书出版后,先后被评为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物、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4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2015年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中南五省优秀读物一等奖、第五届湖南省优秀普及读物等多种奖励,获得社会好评。纵观全书,从多视角多维度全面、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其一,从战略高度深刻阐释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作者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是“兴国之魂”的“魂中之魂”。作者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阐释“三个倡导”的重大意义,认为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比较明确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推进、一个重大突破、一个重大部署。这就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论域,对于更好地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其二,从历史视野具体考察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轨迹。作者认为,三个“倡导”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积淀的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深厚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深刻、集中、高度地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彻底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三座大山”的总动员令,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最集中表达。实现“四个现代化”,符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了当代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一面动员、凝聚、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精神旗帜,极大地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最集中体现。“三个倡导”,集中表达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认识,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立了精神内核,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本范畴。这三个阶段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体现了不同的时代内涵和重点,体现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深化升华的特点。
其三,从系统视角辩证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逻辑结构。一方面,作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的内涵进行了从历史到现实的解析。富强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追求的现实目标,民主是政治发展追求的现实目标,文明是文化发展追求的现实目标,和谐是社会发展追求的现实目标;自由是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和共产主义价值本质,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要求,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法治是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制度化保障;爱国是国家和民族对成员的基本道德要求,敬业是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诚信是经济社会生活的基础性规范,友善是社会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这种阐释,既凸显了“12个词”的社会主义意蕴,又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有利于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历史流变、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另一方面,作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属性、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三个方面进行分层阐释。作者认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追求的现实价值目标。从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党的十三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党在“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这一目标上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价值属性。在“建设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重大问题上,我们党同样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渐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之魂和价值指南。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价值要求。从“五爱”到“五讲四美三热爱”,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到“以德治国”,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字”要求到“八荣八耻”再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建设和公民基本价值要求同样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这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从基本价值准则到现实价值目标,再到理想价值属性,体现了递进和升华的关系,体现了现实与理想的联系,体现了立足于当前与着眼于未来的联系,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价值愿望和价值追求。
其四,从多维视阈重点探讨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方法。作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战略工程,需要从基本内容、理论诠释、法理支撑、语言形式、宣传教育、实践转化等方面全方位逐步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实践操作,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索和尝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文明价值成果,借鉴西方近现代价值文化。在作者看来,只有高扬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旗帜,坚持现实价值目标和理想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站在人类价值共识的制高点,合理汲取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超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苏联“现实的社会主义”的沉重教训;吸取西方近现代价值文化建构的经验教训,深入揭示人的生活意义和人的社会本性,才能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者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积淀。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涵育资源和理论依托。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仁义礼智信”担当了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完全有理由以此为价值资源,站在人类文明进步和时代精神的前沿,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建构与“仁义礼智信”相传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得以新生和传承,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者以宽广的理论视野,系统梳理了古今中外价值观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有益做法,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镜鉴和启示。
其五,从发展向度分析论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未来图景。在充分践行“三个倡导”的基础上,科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课题和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课题,必须具备理论上的彻底性。没有理论上的彻底性,就不能说服人和为人所信服。同时,如果不总结、概括、提炼出为人民群众所信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就会到其他形形色色的核心价值观中去寻找价值寄托。提出“三个倡导”,在当前认识不尽一致、观点不尽相同、看法多种多样的情况下,有利于避免思想上的模糊、认识上的混乱、选择上的迷茫,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方向,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合力。但这种表述采取的是一种开放而未定性和定论的方式,并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结论,只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作者综合本质与特色、理论基础与现实要求、内涵和形式等因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概括提炼为自由、民主、幸福、仁爱。其中,“自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本质和理想追求;“民主”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真实)本性;“幸福”综合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目的(归宿);“仁爱”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自由、民主、幸福、仁爱,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规定性和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积极承接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与价值共识和人类共同的价值理想追求,深深扎根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诉求,集中体现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种表述在形式上实而不虚、简而不繁、熟而不生、宜记宜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凝练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参考和建构思路。
总之,该书视角新颖、重点突出、启发性强,而且图文并茂、体例生动、形式活泼,以新的思路在新的高度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培育方法和践行机制,充满辩证思维与哲学智慧,对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提供了学理支撑,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参考和可资借鉴的实施方案,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不愧为全面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鼎力之作。
(田海舰,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14JDSZK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