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实验技术平台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2016-02-01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6年2期
关键词:一体化建设

徐 铭

(滨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山东烟台 264003)



动物实验技术平台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徐 铭

(滨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山东烟台 264003)

[摘 要]针对医学院校动物实验技术平台建设的内容和特点,本文阐述了动物实验技术平台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总结了医学院校动物实验技术平台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经验,提出了医学院校动物实验技术平台的构建目标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实验动物 动物实验 技术平台 一体化建设

实验动物科学是 20 世纪 50年代新崛起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是现代生命科学领域中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1]。实验动物作为人类的“替代性动物模型”,承担着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安全评价和效果试验,是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医学院校实验动物中心,主要承担实验动物生产、供应及动物实验条件保障任务,其作用不仅关系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更事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局。规模化实验动物中心的经济投入、持之以恒的严格管理及恰当的功能定位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2]。

1 动物实验技术平台一体化建设的含义及必要性

高等医学院校动物实验技术平台主要功能,是以教学工作为主导,以动物生产、科研服务为基础,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标,把教学、科研和科技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

1.1 是加强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

生命科学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离不开实验动物,每一项重大成果都是以应用实验动物为前提[3]。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动物实验平台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水平和保障服务能力,对研究生教学和培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医疗实践和医学科研工作,动物实验操作是其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通过动物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实验动物学教学团队,本科生增设实验动物学课程,加强实验动物专业教育,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1.2 是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对生物医药产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医学院校承担的涉及动物实验的科研基金逐年递增。作为医学院校的实验动物中心,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保障能力与管理水平,确保全校教学和科研项目顺利进行,保证科研结果的准确性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是实验动物中心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5]。加快医学院校动物实验技术平台建设,是新形势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要求,是加快实验动物标准化进程,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研究生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

1.3 是加强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我国实验动物学“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以《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和实验动物国家标准为准绳,以全面实施“实验动物许可证”科学监管为手段,最大限度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撑条件[6]。为加快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适应生命科学研究的需要,我国实验动物管理工作已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实行依法监管、政府推动的管理模式,实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实验动物质量监督和“动物质量合格证”认证制度。在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下,实验动物的生产和使用不仅要遵循科学规律,而且应符合国际惯例,受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护。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加快动物实验平台一体化建设,建立适应本校实际和发展需要的动物实验服务网络,既是实验动物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2 高等医学院校动物实验技术平台现状

(1)中央部属及省属重点院校(一本),积极适应高等教育新常态,动物实验技术平台建设日益提速。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站访问,总体来看,部属及省属重点院校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瞄准实验动物科技发展前沿,结合本校、本地区实验动物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已建或正在建设集实验动物饲养繁殖、动物实验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性评价及延伸服务为一体,面向校内外的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动物实验技术平台。利用自身优势,针对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验证和动物试验,建立了特色性较强的动物实验室,各学科交叉互补性较高,延长了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技术服务链,对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教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二本)与重点院校相比(发达省份的个别院校外),不论是平台规模、设备配置、动物质量,还是发展观念、管理理念和技术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实验动物设施建设滞后,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模块建设、职能交叉现象严重。资源分散、人员及专业结构不合理,实验动物标准化程度低,专用仪器设备不足,动物饲育和动物实验环境不符合国家标准。实验结果缺乏客观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已成为制约普通医学院校提高办学层次,提升科研水平、增强服务能力的最大瓶颈。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实验动物整体水平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实验动物质量参差不齐,品种较少,产业化及社会化水平不高,学科地位低,学历教育不发达,技能培训和认证制度不完善等[7]。从省属普通医学院校的实验动物服务平台现状来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人才匮乏,教学团队薄弱。缺乏实验动物专业人才,专门从事实验动物生产与动物实验的科技人员较少,实验动物学教学团队力量薄弱,本科生实验动物学课程开设率较低,导致本科学生对动物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实验动物知识的了解,操作技能欠缺,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较差。

(2)经费投入不足,设施建设滞后。由于普通医学院校办学成本高,对动物实验技术平台建设投资少;管理部门囿于传统思维和观念,对实验动物科技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资源配置分散;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不力、省部级研究项目数量少等因素,导致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条件的需求不足。教学用实验动物低等化现象严重,使用不合格动物的情况依然存在,安全隐患较大。

(3)缺乏科学规划,资源共享率低。部分医学院校动物实验技术平台,缺乏统一规划,因追求低造价、多功能,实施模块建设,资源分散,共享率低。存在短期内改建、扩建、甚至重建现象。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标准化程度低,实验动物设施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方式单一,培训面不够,达不到预期培训效果[8]。

4 动物实验技术平台一体化建设目标

高等医学院校根据本校教学、科研、医疗及科技服务等事业发展需要,建立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及开放运行的动物实验技术平台,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其目标体系包括:通过建立动物饲养繁育体系、规范动物实验保障体系和完善管理及服务体系,为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提供条件保障和技术服务。

4.1 建立动物饲养繁育体系

按照G B 1 4 9 2 5 - 2 0 1 0(实验动物 环境及设施)和GB50447-2008(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范)等一系列国家标准,通过改建、扩建现有设施,整合校内资源,建立功能完善,覆盖本校教学、科研、医疗、开发等项目常用的SPF级大鼠、小鼠繁育体系,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

4.2 规范动物实验保障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验动物应用越来越广。通过内部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动物实验室环境控制,建立SPF级小鼠、大鼠实验室,普通级兔、普通级豚鼠实验室,以及符合GLP规范的动物实验室,为推进校企联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规范化、标准化服务。

4.3 完善管理及服务体系

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动物中心的发展现状,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窗口和缩影。通过改善动物实验环境,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严格制度,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能力,拓宽服务渠道,完善管理及服务体系,实现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资源共享,提升实验动物质量和动物实验水平。

5 思考与对策

5.1 优先加强队伍建设

高素质动物实验技术队伍,是确保动物实验研究质量和动物实验中心发展的基础[9]。由于受传统思维影响,普通本科院校实验动物专业人员,限于实验动物学、畜牧兽医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团队人员的学科相似,专业构成单一,缺乏高层次人才,科研经验和服务技能较弱。随着人才培养、医学研究和科技服务等社会化需求的日益提高,亟须组建实验动物专业教学和管理团队。从高等院校招聘高层次专业人才,补充师资队伍。按照学科交叉、知识互补的原则,注重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考察,创建一支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科研创新能力强,实验教学水平高,可持续发展的实验教师团队[10]。

5.2 增加基本建设投入

提高经费支持力度,加快动物实验设施建设速度,加强实验动物不同品种、品系的引进和培育,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以科学规划为起点,以设施建设为重点,全力保障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坚持“现有资源与扩建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共享相结合”的原则,依托省、市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建立融教学、科研、动物生产及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动物实验技术平台。

5.3 正确界定平台功能

动物实验技术平台不仅具有动物生产、动物实验及相关条件保障功能,而应涵盖满足教学、科研、医疗及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不同需求。通过提供技术支持、便利服务及更加完善的管理,减少环境和人为因素对动物实验的影响,促进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质量的提升,为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研究及产业技术开发,提供规范化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技术服务。

5.4 大力开展管理创新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实验动物中心的机构设置及管理模式必须进行相应改革和调整。仍沿用过去的观念和传统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开展动物实验技术研究与管理创新,按照国家颁布的法规和标准,瞄准实验动物“技术专业化、质量标准化、应用规范化、管理法制化”的发展方向,努力壮大专业技术队伍,把实验动物中心建设成为集教学、实验、科研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桂良.浙江省实验动物技术平台建设再上台阶的若干思考[J].今日科技,2011,(10):53-54.

[2] 吴培林,亢晓冬,刘桂杰,等.实验动物中心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70-71.

[3] 罗满林,顾为望.实验动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 恽时锋,胡玉红,田小芸.实验动物学科在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医、教、研”发展中的作用[J].实验动物科学,2007,24 (2):69-70.

[5] 汤球,崔淑芳,孙伟.构建动物实验公共服务平台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85-187.

[6] 邹移海,徐志伟,黄韧,等.实验动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7] 孔琪.全国实验动物行业现状调查和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8] 庞文彪.山西省实验动物工作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2.

[9] 李湘东,唐志佼,孙理华.武汉大学动物实验技术平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 (10):995-998.

[10] 黄九九,王声斌,龚慧.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4,17(2):180-183.

作者简介:徐铭(1962-),本科,高级实验师,从事实验动物管理与研究。

猜你喜欢

一体化建设
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的建设初探
测绘类专业野外一体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教学练赛用”一体化建设探讨
中高职数学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方式之研究
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专业群与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一体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研究
中国城乡发展中资源与环境问题解析
高校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一体化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