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的建设初探

2017-11-08王晓霞

中文信息 2017年9期
关键词:一体化建设服务体系农村

王晓霞

摘 要:本文就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运行模式的选择,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进行初步探讨,阐明基层公共图书馆如何开展好这项服务工作。

关键词:基层公共图书馆 一体化建设 服务体系 农村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9-00-01

公共图书服务体系,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的,收集和传递文献信息资源,传播先进文化,以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图书馆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是公共图书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县总馆负责图书统一采购、统一编目和统一配送工作,乡镇分馆负责日常管理维护、读者服务以及本乡镇各村之间的图书流转交换工作,村农家书屋负责日常管理维护和读者借阅服务(如图)。形成全面覆盖、均等便捷、实用高效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提高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和图书资源利用率,让文化资源转起来,盘活县、乡、村三级公共图书资源,解除农民“读书难”的问题。

这项试点工作好比一粒种子,我们要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去播种,让其发芽并茁壮成长。下面,以我馆为例,就基层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的实际情况,对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运行模式的选择、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方向。它是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柱,可以说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根基,其发展水平决定了这一地区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也是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这一试点工作,与时俱进,真正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服务理念。文化部长周和平曾指出:公共图书馆建设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要积极开设行业分馆、专业分馆,使图书馆建设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这一创新体制,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适合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资源配置合理、文献资源共享、责任分工明确,并能节省人力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的效用,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通过乡镇、村农家书屋,延伸到了街道、社区、乡村,克服了因层级划分带来的鸿沟,同时把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连成一体,作为推动这一体制建设的强大动力。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2.满足农民读者需求,方便阅读

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以乡镇文化站为分馆,辖区内各行政村的农家书屋为点,每四个行政村为一组,由乡镇分馆安排图书轮流,每半年一次,每两年为一周期,流动配送的图书在各农家书屋间循环流动,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借书,还可以享受到与县公共图书馆一致的服务。

3.为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提供条件

基层公共图书馆是服务于公众的公益性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收集、整理、保存、开发、利用文献资源。原则上,由县总馆每年选择20%左右的基本藏书参与流转,乡镇分馆和村农家书屋现有图书作为基本藏书,可不参与流转;这促进了图书的流通利用,扩大了读者队伍,也提升了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地位和影响。

二、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新的事物,要想站稳脚根,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探索出符合本地区的管理模式。

我县地处大别山南麓,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大,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无法简单照搬统一的建设模式。基层公共图书馆,由于缺乏早期的统一规划和相关立法的指导,其运行模式通常是由各地区根据实际发展,逐步形成的模式。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这一试点工作,同样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运行模式。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建设模式,对于构建高效的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切忌盲目照搬和教条主义;第二,准确判断和评析本地公共图书馆的已有基础和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现状,并作为选择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作为选择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的重要参考依据;第三,深入考察区域特征,类比现有各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探讨适合本地发展的新型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建设模式。

结全我馆的实际情况,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的运行模式是:总馆为各个基层点提供图书采购、分编、标引;提供、安装自动化管理设备,联网服务;实行一证通借,但所借图书必须在所在地归还。定期更新,在乡镇分馆的协助下,四个村一组,轮流流转,半年一次,两年一个周期。选择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四个分馆,全面开展工作,以点带面,逐步铺开。即将配置的流动阅览车,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捷途径,将解决送书难,深入工作难等问题;同时,为一证通中“通还”创造了条件,使“通借通还”成为可能。

三、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1.现阶段体制、机制不完善

政府是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公共图书馆实行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与之相关的政策和规定需要不断完善,比如不能明确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建设进程、配置标准及运行管理要求等。而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个部门合作协调。在将来的工作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各个基层点的读者所需要的图书得不到满足、服务点设立的村居位置受限等。究其原因,一是县级公共图书馆,也就是总馆的社会职能所限,无法协调各个分馆与农家书屋之间的一些必需工作;二是当前县级图书馆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都很薄弱,无法在全县各个点之间普及此种做法。三是社会各界对公共图书馆的这一新体制认识不足,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不能给予必要的支持,也将影响此项工作开展。书在总馆的书架上呆着,乡镇读者,特别是村民和农村中小学生,无法借到新书;同时,也影响了总馆的工作进度。endprint

2.资金紧缺

当前县级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经费短缺的现象,如果每年要拿出20%的馆藏图书,分配给各个基层点去流通,必将对总馆的藏书建设产生不良影响,急需加大总馆纸质图书的入藏量。现在,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的建设,已成为县级图书馆的主要業务之一,在业务辅导、人员培训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需要一定经费支出。另外,一些县级馆目前还没有车辆,只能靠租赁车辆来配送图书、实行有关日常管理等工作,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基层馆的负担;有的县级馆,即将配置流动阅览车,急需专门的司机,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3.业务量大,人员配备不足

来看几个数字,到2015年,试点县总馆纸质图书藏量应提高到15万册以上,这个量的20%至少是3万册图书。以试点县太湖图书馆为例,除乡镇15个文化站,有188个行政村、社区农家书屋,各个点的图书在重视种数的基础上,兼顾复本,按每个行政村配送123册(2013年)图书计算,是23124册,连同总馆配送的新书,约3万册左右,即使加工工作不要图书馆员工来完成,分编量也相当庞大。这么多书,一两个人根本无法胜任。另外,采编人员中,还要抽人进行业务培训、现场业务指导、网络设备维护,人手就更紧张。其次,公共图书馆的图书与各基层点的书,是否联机编目、目录共享,如果在网络技术、后勤保障上做不到,以后的资源共建共享,“一证通”就是一纸空文。

4.人员素质

各个基层点,人员参差不齐,即使进行了规范培训,他们在工作中也表现出相当的随意性,极不规范;同时,没有专人管理,基本是村干部临时兼职;此外,开放时间受限,农忙或特殊时期,很可能是大门紧闭。

5.环境局限

有些行政村,如我县的北里镇、弥陀镇位置偏远,山路多,交通不便,上门进行一次业务辅导,象出一趟远差,展转几天。各村之间进行图书轮流流转,任务就更艰巨。图书馆配置的图书,能不能流转到这些偏远的农村,最终会不会回到总馆,还是一个问号。

四、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应对措施

1.理顺关系,加大政府主导与行政推动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分级管理、资源共享”,是县级公共图书馆实行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原则。政府职能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必须出台相关文件,加大这一试点工作的经费投入,将这一建设纳入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绩效考核机制,将各基层点建设成就与政绩挂勾,以此激励这一试点工作的建设。并由专人负责,专人检查,形成职责分明、上下联动,富有成效的管理机制和体制。各基层点的图书馆管理员,他们的基本工资保障要有明确规定,只有这样,他们的工作才会体现出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

2.保证资金,加强法律保障

充足且稳定持续的投入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得以运行的根本保障。作为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是公共图书服务体系的投资和建设主体。为使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顺利建设和发展起来,要保障资金来源。目前,从各行政村的10000元文化活动专项经费中抽出2000元,1000元为基层点日常开展活动的经费,另1000元由县图书馆专项打理,用于统一采购图书。这样专款专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效能。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实事工程,国家和省市划拨的有限图书和资金,应确保足额到位,做到专款专用,相关部门切实加强监管,防止被挤占挪用;同时也要严禁总馆配置没有实用价值的图书充数。这一新试点工作,需要环境、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的配合、支持,要有相关法规的保障,在政策上引导、推动公共图书馆这项试点的建设。如由国家财政承担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相应费用;出台相关政策,改变公共图书馆的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为这一新试点建设提供政策、体制保障,充分促进这一试点工作的全面发展。

3.做好资源配置,有效利用文献

优化资源配置是建立公共图书馆这一新试点工作的核心问题,各基层点、各乡镇分馆与县级馆之间要多领域、多层次的互补与共享。总馆要对各基层点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统一书目数据检索系统,与各基层馆之间要及时沟通,全面协调、合理配置各基层点的文献信息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互通有无。对于总馆人手不够的情况下,一是争取编制,二是各行政村提供人员配合总馆的加工工作,三是总馆配送的文献资源,要结合各行政村的实际情况,采购配送农民需要的图书,采购图书时,必须让村民代表参与进来,让他们勾出自己需要的图书目录,这样才能保证每一本书都发挥其自身作用,把钱用在刀刃上。

4.加强管理,提高队伍建设

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的建设,要加强科学管理和业务协同发展。总馆应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一是采取技术集中控制管理、非核心业务外包、馆长联系会、上岗资格鉴定、网上即时指导、分馆巡查监督,定期通报业绩,考核评比等多种管理办法。总馆坚持每年对各分馆,各基层点进行年度综合考评。针对各个具体的行政村,要建立起规范化的专兼职管理员制度,可以委任大学生村官、会计人员或者退休老同志兼任,防止出现管理断层现象;二是健全管理员考核制度,图书破损、丢失及开展服务情况直接和待遇挂钩,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对于基层点的图书管理员,总馆定时培训,提高业务素养。

总之,这一试点工作最终目的是为农民读者服务,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加强资源有效利用、提高服务效益是公共图书馆实行这一试点工作的根本目的。做到资源共享,实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果。充分提供、发现和获取更广泛的文献资源,让各个基层点的读者可以不受地域限制,通借通还,方便快捷地利用各类文献资源。在条件允许的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在线阅读、下载、原文传递等方式获取不同类型的文献,为及时准确有效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供信息。

参考文献

[1]王学熙.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2

[2]林梦笑.刍议中国公共数字服务均等化之重要意义.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4

[3]顾犇.公共图书馆立法支撑研究的力作——评《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法律保障研究》.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6endprint

猜你喜欢

一体化建设服务体系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研究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