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集聚视角下福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浅探

2016-01-31马雨倩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金融集聚金融中心

马雨倩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金融集聚视角下福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浅探

马雨倩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当前,福建拥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贸试验区以及福州新区等政策叠加优势,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巨大。历史经验表明,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有效动力之一。对福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经济金融环境和金融集聚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在福建金融业集聚度不高的客观条件下,加快福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金融中心;金融集聚;空间相关性

金融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因为其在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资源的转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地理空间特征是金融固有的。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金融发展中的地理空间因素也越来越突出。当前,作为新一轮开放改革的试验田,国内四个自贸试验区建设中,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都是一项重要任务。各自贸试验区也都为加快金融集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2014年,福建设立海西现代金融中心区的申请得到福建省政府的正式批复,“构建海西现代金融中心总体方案”等政策红利相继出台。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因此,福建应紧紧把握这些发展优势,有效推动海西现代金融中心的构建。

一、文献回顾

国外有关金融中心的研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就已经开始了。Kindleberger(1974)通过对伦敦、巴黎、柏林等数十个国家金融中心发展历史的比较研究,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力量来自于金融市场组织中的规模经济,即体现在因集聚带来的支付体系和资源配置方面的高效率[1]。Goldberg等(1995)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国际贸易水平、金融活动的广度以及金融制度的健全程度都是影响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2]。Rrsto(1998)也认为经济水平、金融制度是金融中心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有政治地位、监管环境、时区优势、人才优势和税收制度等,更加全面具体地剖析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因素[3]。韩国学者Choi等(1986)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根据1970-1980年期间的数据,把全球最大的300家银行在14个金融中心不同类型的办事处数量以及这些金融中心吸引办事处的理由进行排名,得出城市吸引力主要由城市地区经济规模与经济活动、已有的银行总数、股票市场规模大小和交易头寸、与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关系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等因素决定[4]。

20世纪国内对金融中心的研究较少,并且仅是以金融集聚的现象和过程的理论分析为主,实证研究较少。2007年以后,学者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以金融集聚理论为基础来分析金融中心的构建问题。饶馀庆(1997)认为金融中心具有一种集聚力量[5],能够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在区域内自由生存和发展,而金融交易活动也能比其他地方更有效率。冯德连、葛文静(2004)在综合分析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演变进程之后,提出了“轮式模型”这一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机制,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得以建立主要是三种推力、两种动力和一个作用力,即供给因素、历史因素以及城市因素;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作用力[6]。王力(2008)在分析金融中心发展的必要性和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评价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并对我国的客观情况进行了探讨[7]。倪鹏飞、孙承平(2005)则强调从城市竞争力的角度对区域金融中心进行研究,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仅以城市竞争力对金融中心进行评估,缺乏说服力和全面性[8]。魏佳臻和张建森(2011)提出金融中心建设的“钱才”集聚论,认为资金和人才是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9]。

综观国内外有关金融中心的研究,可以发现其大多包含在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并且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制度、信息等多个方面,在评价体系构建方面大多是以金融竞争力作为参考。国外虽然在金融中心方面的研究历史较为悠久,拥有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成熟的实证分析,但对我国的适用性却不强。与国外学者相比,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以国外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或者一个区域、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其中,使用空间计量研究方法的,大多以全国各省域数据为对象,研究金融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方法,主要考察福建省内的金融空间集聚特征,探讨福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策略。

二、福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经济金融环境

从当前的经济发展态势来看,福建构建区域金融中心具有金融中心形成机理中明显的供给引导特征。但是,尽管福建拥有得天独厚的临台区位优势和闽台政策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然而,比起同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上海、浙江等地区,福建的综合经济实力并没有很大优势,并且在金融实力、金融改革、体制创新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相对滞后。

(一)福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现实条件

1.经济总量

进入21世纪以来,福建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总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5年上半年实现GDP总量10468.34亿元,已跃居全国第七,增速达8.6%。从经济整体发展走势来看,2003-2014年,全省GDP总量年均递增1717.24亿元,年均增长13.7%,增长的稳定性逐渐增强,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经济周期呈现升幅长、波幅稳的特征。 从产业结构上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服务业基本保持匀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从2003年的14:47:39比例调整为2014年的8:52:4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5个和1个百分点,表明福建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个别地区如厦门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①。

2.金融发展

从金融规模看,福建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上升趋势,虽然2011年下降至4.91%,但之后继续上升,2014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449.82亿元,占GDP比重首次超过6%。在全国经济、金融形势复杂的环境下,福建金融业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这与近几年来一系列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是分不开的。但是,福建金融业增加值在全国总量中占比很小,最高仅为3%,反映出福建仍不是一个金融大省②。

从资本市场看,福建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本文选取福建企业在证券市场的融资总额代表直接融资,以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表示间接融资。福建直接融资量非常少,最高只有间接融资的2.6%,并且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的比重平均仅为3.4%。可以初步判断福建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活力还不足,还是依靠银行贷款作为主要融资方式②。

从金融效率看,福建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反映了金融机构运用资金的能力或效率降低,即使拥有不断攀升的存款总额,但是将其转化为贷款的能力却在逐渐减弱。

3.区位优势

福建地处东海之滨,与台湾仅一水之隔,闽台合作渊远流长,关系甚为密切。海峡两岸通航历史悠久,航程便捷。福州港与基隆港海陆距离142海里,厦门港与高雄港距离165海里,双向直航地理位置优势十分突出,与台湾的密切合作不仅能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还能带动金融、信息等其他行业发展。在临台的区位优势基础上,福州片区已经通过简化台湾货物出入境手续、认可台湾建筑、规划、医疗等机构颁发的证书等方式,不断深化闽台贸易合作,并且,台湾合作金库银行、彰化银行、华南银行、国泰人寿、国泰财险、君龙人寿、富邦金融总部、富邦金融产险等一批台湾金融机构相继在福州落地,实现区位优势对金融集聚的转化。

4.政策优势

1998年,中国银行福建分行在全国率先开办了新台币兑换人民币业务,在随后的十年间,福建逐渐实现了全省范围的新台币兑出业务,成为唯一开办新台币兑换业务的省份。2010年6月,国务院同意厦门经济特区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发挥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试验区作用,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2011年7月,福州市出台了《福州市构建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专项规划》,致力于深化闽台金融合作与发展,简化台湾金融机构在闽的业务程序,加强两岸金融集聚力。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不仅具有了资金集聚与扩散的新通道,强化了发展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理区位优势,并且通过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能够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稳步增长,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奠定良好的基础。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自贸区的主要任务是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等金融创新改革先试先行,促进福建的金融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金融资源的集中并形成对周边地区的辐射。

(二)福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

虽然福建的综合经济实力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与国内其他经济圈或经济发达省份比较,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制约因素。

第一,城市化水平低,经济腹地小。2014年,福建城市化水平为61.8%,除去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三大直辖市上海、北京和天津已超过80%,东部沿海省份中,广东、辽宁、江苏和浙江城市化水平分别为68%、67.05%、65.2%和64%①,比较而言,福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加之地理环境的限制使得经济腹地小,对福建经济金融规模化集聚形成不小的阻碍。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必然要求在区域内形成一个强大的经济增长极,从目前情况看,福州和厦漳泉两大都市区作为省域经济发展高地的集聚辐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第二,金融市场活力不足,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从与国内金融发展水平最高的上海相比的情况来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3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截至2013年年底,上海各类金融机构有3676家,资产总额达到97881亿元,而福建各类金融机构数量虽然高于上海市,有5809家,但是资产总额却只有49603亿元,金融机构单体规模小③。在金融机构类型上,上海的结构更为均衡,福建主要集中在大型商业银行、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三类金融机构。此外,福建没有全国性的金融交易市场,也缺少发达的区域性综合金融交易市场,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发展程度都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福建金融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发挥。

第三,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导致区域之间金融资源的不平衡,阻碍福建金融集聚的发展进程。金融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实体经济对资本的强烈需求而产生的,因此,金融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基础。首先,福建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4055.76亿元,但其中福州、厦门和泉州三个闽南沿海城市就达到14176.1亿元,占全省总量58.93%,其他六地市总量都不及福厦泉,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其次,从银行业来看,2014年福州、厦门、泉州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总量分别为21825.17亿元、19829.25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70.98%和69.78%;从保险业来看,全省2014年实现685.82亿元的保险费收入,其中福厦泉三市就占到65.2%的保险费收入①。综上,通过对福建省内各地市在GDP、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和保费收入四个方面的比较分析,福建金融业呈现出非均衡的特点,而非均衡的金融发展并不利于区域金融集聚效应的发挥。

三、福建金融空间集聚的实证分析

(一)分析方法

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的空间依赖打破了大多数经典统计和计量分析中相互独立的基本假设,注重个体数据与时间序列相关对应的空间相关性,认为一个地区的空间单元上的某种经济地理现象或某一属性值与邻近地区空间单元上同一现象或属性值是相关的。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可能保持独立性,与周围地区或城市之间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因此,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地理特性在对地区经济、金融资源分布的考察就显得更加全面和准确。根据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原理,对福建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情况进行分析,采用Moran指数法检验被解释变量(以区位熵表示的金融集聚)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性。

(二)指标与数据

目前,福建金融发展仍是以银行业为主,融资方式也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因此,选择以存贷款总量为主的区位熵系数(LQ)测算福建金融业的区域集聚程度。区位熵能够充分地比较不同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并且确定其在所处区域的位置或实力强弱。计算公式如下:

LQ=(Di/Gi)/(Df/Gf)

其中,Di指i市内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总额,Gi指i市的GDP总量,Df指福建省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总额,Gf指福建省的GDP总量。由于数据获取的局限,本文选取福建九地市2003-2014年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为福建省统计局网站所公布的历年《福建省统计年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各市统计局网站所公布的历年《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三)金融集聚的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1.理论基础

检验金融集聚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运用的是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I,计算公式为:

Moran’I的取值范围为-1≤Moran’I≤1,Moran’I值越接近1,表示地区空间相关的程度越强;Moran’I值越接近-1,表示地区空间负相关的程度越强;接近0表示地区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在实际计算中,空间权重矩阵w大多采用基于邻接关系的矩阵,即当地区i与地区j相邻时,wij=1,不相邻时为0。

在Moran’I指数的显著性检验中,常假设变量服从正态分布,因此通过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z统计量来判断地区间的空间相关性,其公式为:

Z值和期望值可以用于检验n个地区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如果Moran’I指数的正态统计量Z值大于正太分布函数在0.05水平下的临界值1.96,则表明金融集聚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反之,则不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

2.实证结果

使用2003-2014年福建省内九地市的金融集聚指标计算Moran’I指数,结果见表1。

表1 福建省9市金融集聚Moran’I指数及Z值Tab.l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Moran’I index and Z values of 9 c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由表1可知,Moran’I的正态统计值Z值均小于正态分布函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96),这表明福建九地市金融集聚现象在空间上不具有明显的自相关关系,意即福建金融发展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完全随机的状态。

进一步具体分析福建金融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图1为福建2014年金融集聚的Moran指数散点图。

图1 福建2014年的金融集聚的Moran’I指数散点图Fig.1 Scatter diagram of financial agglomerationMoran’I index in Fujian province, 2014

Moran散点图中的四个象限代表4个空间相关模型(HH、LH、LL、HL):第1象限(HH)表示高集聚增长地区被高集聚的其他地区所包围,代表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群;第2象限(LH)表示低集聚增长地区被高集聚增长的其他地区所包围,代表负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群;第3象限(LL)表示低集聚增长地区被低集聚增长的其他地区所包围,代表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群;第4象限(HL)表示高集聚增长地区被低集聚增长的其他地区所包围,代表负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群。

根据Moran散点图的结果,一一细化对应到福建九地市地图上进行观察(如图2),可以发现福州和厦门共同位于第4象限(HL),位于两市周围的宁德、南平、三明、泉州、莆田和漳州处在第2象限(LH),即高集聚增长的福州和厦门被其他低集聚增长地区包围。而龙岩由于与高集聚地区的福州、厦门都为相邻,才会单独出现在LL的第3象限,即低集聚增长地区被低集聚增长地区包围。因此,可以认为福建金融集聚在空间分布上不存在依赖性。

图2 福建省2014年的金融集聚的Moran’I指数细化图Fig.2 Refinement diagram of financial agglomerationMoran’I index in Fujian province, 2014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福建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首先,福建金融集聚在空间分布上不存在依赖性,即福建金融服务业尚未产生空间集聚效应,也验证了福建并非金融大省的实际情况;其次,从九地市的空间模型分布结果上来看,福州、厦门是高集聚地区,是福建经济、金融保持稳定增长的结果,但福州、厦门周围的宁德、南平等六地市呈现低集聚特征,表明福建金融服务业的非均衡发展限制了福建整体空间集聚能力的提升。

四、加快福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福建金融集聚的空间异质性分析,以及对福建金融发展实际情况的考察可知,福建已经具有较好的政策优势基础,具备了金融中心形成机理中的政府引导型特征,而较弱的金融集聚能力是制约福建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因素,福建正处于政策优势向综合投资环境优势转化的关键时期。因此,借助福建自贸试验区的巨大优势,加速金融空间集聚能力,促进金融开放创新,加强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建设独具“闽台特色”的区域金融中心,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针对这一目标,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提高城市化水平,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经济规模。无论是实证分析的结果,还是对现实情况的考察,都表明推动福建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全面地提高城市化水平和扩大中心城市经济腹地范围,是加强福建金融集聚、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首要任务。应密切围绕福州和厦漳泉两大都市圈建设,提升福建的整体城市化水平需要长期的战略部署,首先要做的是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其次,针对福建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逐步降低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实现均衡增长,为金融集聚和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扩宽融资渠道,增加金融市场活力。福建在融资渠道方面仍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渠道单一,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可以通过降低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设立区域股权投资发展基金、成立区域性政策银行等方式,增加多层次融资渠道。同时,应加快发展和完善区域证券市场,增强金融市场的灵活性,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全方位引导企业融资模式调整,增加直接融资比例。牢牢把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贸试验区和福州新区的政策优势,加大金融创新和开放,积极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金融生态,以增强金融业的竞争力,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增加对区域外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区域内金融机构数量上的增加是金融集聚的首要前提。因此,福建应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区域金融市场的吸引力。首先,应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全面提高区域内金融交易信息的透明度,优化和规范交易程序,提高金融交易效率,积极改善区域内金融生态环境。其次,应借助福建自贸试验区平台,加大对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信托公司等各类型金融机构以及台资和其他外资金融机构的引入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产权交易所等中介机构快速发展。最后,注重金融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建立完备的金融人才引进和激励制度,尽快补齐福建金融创新发展的人才短板。

注释:

① 数据来源:《2015年福建省统计年鉴》。

② 数据来源:《2015年福建省统计年鉴》,由于数据获取的限制使得结果并不全面,但观察二者的分布走势情况进行福建省融资结构的分析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③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中国金融区域运行报告》。

参考文献:

[1]Kingdleberge, Poor C. 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nters: A study in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ry [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4.

[2]Go1dberg, He1sley, Levi.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enters [J].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ee February, 1988, (22):80~95.

[3]瑞斯托·劳拉詹南. 金融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4]Choi, Tschoegl, Yu. Banks and the world's major banking centers [J]. Weltwirts Chaftliehes Archiv, 2002, (132):1~35.

[5]饶馀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现状和展望[J].发展研究,1997,(04):68.

[6]冯德连,葛文静.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制新说:轮式模型[J].财贸研究,2004,(01):80~85.

[7]王力,黄育华.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对策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04,(12):24~28.

[8]倪鹏飞,孙承平.中国城市:金融中心的定位研究[J].财贸经济, 2005,(02):17~22.

[9]魏佳臻,张建森.“钱才”集聚论与我国金融中心建设[J].开放导报,2011,(03):23~26.

(责任编辑: 杨成平 )

Construction of Fujian Regional Financial Center in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MA Yu-qian

(School of Economic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Fujian owns a core area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FTA test area and newly developed area, has a tremendous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transiti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financial center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engin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financial environment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of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in Fujian regional financial center,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a lower degree of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Key words:financial center;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spatial correlation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40(2015)06-0008-07

作者简介:马雨倩(1990-),女,福建武夷山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金融。

收稿日期:*2015-10-09

猜你喜欢

金融集聚金融中心
成富强:从吕四渔村走向中东金融中心的启东人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空间计量视角下的金融集聚与政府行为研究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国际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效应对北京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借鉴意义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某金融中心冰蓄冷系统的应用与经济性分析
金融集聚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