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四肢骨折患者并发症中的效果观察
2016-01-31陈美蓉
陈美蓉
(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4)
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四肢骨折患者并发症中的效果观察
陈美蓉
(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4)
【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四肢骨折患者并发症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7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12、24、72 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术后肢体肿胀、关节僵硬、关节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四肢骨折患者并发症中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预防;四肢骨折;并发症
四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且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及建筑业不断发展,再加上中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外伤性骨折的发生率也不断提高。对于四肢骨折患者临床常采用手术治疗,其中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为现阶段四肢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1]。但骨折手术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加大四肢骨折患者护理干预,可显著促进患者术后恢复[2]。为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四肢骨折患者并发症中的效果,我院选取收治的7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早期护理干预,现将其相关报道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45.5±2.3)岁;上肢骨折患者13例,下肢骨折患者22例;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最大年龄63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45.9±2.4)岁;上肢骨折患者15例,下肢骨折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石膏外固定术治疗。排除合并有严重慢性疾病患者及精神障碍患者;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及手术类型等方面根据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常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及常规治疗并发症等内容。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早期护理干预,成立早期护理干预小组。早期护理干预小组可由1名主治医师、1名可是护士长与2名责任护士组成。患者早期护理方案由主治医师以及护士长共同参与制定,责任护士负责护理措施的实施。主要护理内容如下:①患者认知干预。术后第1天护理人员需要详细向患者将讲解术后注意事项,并讲解健康知识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让患者全面掌握四肢骨折术后易出现并发症,及并发症产生原因、相关处理对策,提高其自我护理意识及认知水平。②心理护理干预。术后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掌握患者心理护理需求,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于有抑郁、焦虑症状患者需积极给予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不良心理情绪对术后恢复的影响,缓解其不良情绪,并提高其治疗信心。③术后疼痛护理干预。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每隔2 h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一次评估,对于评分超过5分患者可给予适当镇痛药物治疗。在病房内播放轻音乐或患者喜爱的视频等,分散其注意力,从而缓解其疼痛症状。④术后早期功能训练。术后1~2 d可引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床上运动;指导患者将患肢抬高进行轻度外展,并辅助其完成功能性锻炼,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下每天进行3~4次。另外,还需加强创口护理,保持创口周围皮肤干燥,定期更换辅料;并观察创口周围有无红肿、发炎等症状,以便及时给予有效的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2、24、72 h的VAS疼痛评分情况,分值为0~10分,10分表示剧烈疼痛,0分表示无痛。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疼痛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12 h疼痛评分为(5.6±1.1)分,术后24 h疼痛评分为(4.0±0.9)分,术后72 h疼痛评分为(2.1±0.6)分;对照组术后12 h疼痛评分为(6.9±1.2)分,术后24 h疼痛评分为(5.7±0.9)分,术后72 h疼痛评分为(3.7 ±0.7)分。观察组术后12、24、72 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出现肢体肿胀1例,关节僵硬1例,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6%;对照组术后出现肢体肿胀5例,关节僵硬1例,感染2例,关节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7%,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四肢骨折在临床上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一般给予手术治疗,但四肢骨折术后患者易出现肢体肿胀、切口感染、关节僵硬等多种并发症,影响术后恢复效果,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在四肢骨折术后患者中,肢体肿胀为主要术后并发症,主要是因严重的骨折创伤在手术后创口出现感染、出血、渗液现象,并且术后患者肢体缺乏锻炼,肌肉缺乏活动,造成静脉回流受阻所致[3];并且操作者在包扎过程中用力过度或不当操作造成患肢受压,或运动强度过大、锻炼方法有误等也是导致患者四肢骨折术后出现肢体肿胀这一并发症的重要原因[4]。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12、24、72 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疼痛程度明显较轻;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7%,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 <0.05)。由此可知,在四肢骨折患者护理中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较高。通过给予患者认知干预、心理护理干预、疼痛护理干预以及早期功能锻炼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认知水平,增加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从而缓解其不良情绪。并且术后积极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可减少不良心理情绪对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减少疼痛因子的释放,故患者术后疼痛感相对较轻;并且积极的心理疏导也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依从性,有助于提高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早期进行适量活动,还可促进血液以及淋巴液吸收,改善患者关节灵活性及术后肿胀程度,也可进一步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从而降低感染率[5-6]。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在对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其术后疼痛症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翠英,张娜,王来英,等.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87-88.
[2] 梁磊,季英,王雪华,等.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对预防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0):62-67.
[3] 曹玲.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的效果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9):1556-1557.
[4] 倪丹.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2):115-116.
[5] 戴海燕,黄丽蓉,霍英,等.非药物护理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0):1663-1664.
[6] 黄智敏,张丽.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9(3):25-26.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2-02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