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2016-01-31张贤丽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6年10期
关键词:渗出物病鸭鸭舍

张贤丽

(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自贡 643000)

鸭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张贤丽

(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自贡 643000)

鸭大肠杆菌病为致病菌大肠杆菌感染鸭而诱发的急性败血型疾病,此病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此病在冬春季节多发,3~6周龄鸭易感,病鸭和康复带菌鸭为病源,多数经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随规模养鸭的兴起,此病的防控越来越受到重视。作者结合多年此病防治经验,本着“防重于治”的理念,提出了预防措施建议:搞好鸭舍卫生,注意改善卫生,严格消毒管理;改善饲喂条件,加强营养配置,提升鸭群营养水平;加强应激管理,尽量封闭化管理,加强鸭群护理;接种防疫疫苗,经地方发病鸭群分离菌株,接种防疫后效果更好。而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早隔离施治,结合药敏实验,选择高敏药物治疗,最好几种药物交替使用,确保治疗质量。

鸭病防治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属常见菌,养鸭期间此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导致急性败血性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不同日龄阶段的鸭群中,雏鸭易感性最大,而且,集中在冬春季节,发病率高达70%~90%,危害养鸭业较为惨重。

1 流行特点

此病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多数情况以冬春季节气候骤变、鸭舍拥挤、通风不良等环境下易发。不同日龄的鸭群,对此病均有易感性。但是,以3~6周龄雏鸭易感性最大。此病主要传染源为病鸭和康复带菌鸭。致病病毒随粪便、尸体等,污染饮水、饲草、场地等,被雏鸭接触经消化道或呼吸道所污染。在病例调查中,有成年鸭经交配传播的情况。此外,管理不善、圈舍潮湿、维生素缺乏、舍内拥挤、微量元素缺失、环境污秽等等不良应激,都将加重此病的发病率。

2 临床症状

卵黄囊感染的雏鸭主要表现为脐炎(大肚脐),雏鸭精神不振,行动迟缓,拉稀,泄殖腔周围粪便污染等。育雏或育成阶段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的表现与传染性浆膜炎基本相似。气囊感染时可见有明显的呼吸困难。成年鸭大肠杆菌感染病程往往相对缓慢,表现为精神沉郁,喜卧,不愿走动,站立或行走时腹部有明显的下垂。种(蛋)鸭还表现产蛋量稍下降、产异常蛋以及病鸭腹部下垂等。

3 病理变化

卵黄囊感染时可见腹部鼓胀、卵黄吸收不良及肝脏肿大等。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的特征性病变是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心包粘连,心包囊内充满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肿大,表面有一层淡黄色或乳黄色纤维素膜;气囊壁增厚、浑浊,表面有干酪性渗出物。肺型大肠杆菌病可见肺脏出血或瘀血。大肠杆菌腹膜炎可见腹腔有蛋黄样液体和干酪样渗出物;肝脏和脾脏肿大,有时可见表面有纤维性渗出物。生殖道感染可见卵泡瘀血、出血,有的腹腔内积液、破裂、畸形等。输卵管黏膜充血、出血,有大量胶冻样或干酪性渗出物。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可以初步诊断为大肠杆菌感染,确诊需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染色镜检:以病鸭的肝、心血涂片染色镜检,可见散在单个或成堆的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菌。

细菌分离:无菌取典型病例的肝组织接种肉汤,37℃培养24h,转接种ss培养基,37℃培养24h,可见红色、圆形、边缘整齐、湿润的菌落,取典型菌落制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短杆菌。

5 防控措施

5.1 搞好鸭舍卫生

鸭群常出没地,比如:鸭舍、鸭塘等,应注意改善卫生,场地内污物定期处理,集中堆积销毁。同时,配用消毒药剂,彻底全面消毒。尤其场地、鸭舍等地,每次出雏、育雏期间,都应彻底消毒1次。严格全进全出制度,确保水源洁净卫生,避免池塘被大肠杆菌污染。种蛋集中采集,清洁处理,熏蒸用福尔马林浸泡消毒,避免鸭胚受大肠杆菌污染。

5.2 改善饲喂条件

加强饲养管理,良好管理制度。加强料草管理,改善营养配置,妥善贮藏饲料,避免霉变、腐败。科学搭配日粮,确保日粮营养全价。注意调配矿物质和维生素,改善鸭群营养水平。固定饲喂模式,禁止突然更换饲料,造成鸭群不良应激。

5.3 加强应激管理

鸭舍封闭化管理,禁止非工作人员随意进出鸭舍,避免带菌和应激,控制此病的传播感染。改善通风条件,排出舍内有害气体,确保舍内适宜温湿度。根据场地情况,控制饲养密度。留意气候变化,寒风侵蚀,鸭体体质降低,易诱发此病发生,应注意加强鸭群管理。

5.4 接种疫苗

接种防疫疫苗,同样为防治此病的关键。鸭大肠杆菌的发生,常与鸭传染性浆膜炎并发。而市场上有售的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二联苗,经接种后防控此病效果更好些。但是,大肠杆菌血清型众多,而且较为复杂。此病防病实践中,最好针对地方发病鸭群分离菌株,制备自家灭活苗或多价苗,有效防控此病的发生。

5.5 治疗

发现疑似病例,及早隔离施治,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但是,致病菌易产生耐药性,此病治疗最好结合药敏实验,选择高敏药物治疗。或,交替使用几种药物治疗,取得不错的防病效果。

可尝试借鉴的药物,有:氟甲砜霉素——片剂,用20mg/ kg,内服,1次/d,连续用3~5d;注射液用15~20mg/kg,肌肉注射,1次/d,连续用2d。硫酸卡那霉素——饮水疗法,全群给水,30-50mg/L,待充分溶解后,供鸭群自由饮服,连续用3~5d,效果不错。诺氟沙星——混饲喂服,用0.5g/kg,连续用4~5d。中间停药2~3d,继续喂服3~4d,效果较好些。

通过上述药物治疗,病情基本能得到有效康复,食欲、精神、排粪等基本趋向正常。

[1] 罗玉琳.鸭大肠杆菌病防控策略[J].当代畜牧,2016,(6):7-8.

[2] 黄仲荣.科学防治鸭大肠杆菌病的建议[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7):156.

[3] 徐洪辉.一例鸭大肠杆菌病的诊疗报告[J].湖北畜牧兽医,2015,(6):42-43.

猜你喜欢

渗出物病鸭鸭舍
发酵床网上养殖肉鸭舍春季环境参数监测及通风策略模拟优化
基于IHBMO-RF 的眼底硬性渗出物检测①
浅析鸭传染病的鉴别与治疗
鸭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分析
以“生肌三法”为代表的方药对糖尿病足伴慢性疮面作用机制的探讨
结合FCM聚类和边缘感知模型的眼底渗出物检测
鸭大肠杆菌病如何防治
《安徽六安地区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并发细菌感染初报》图版
彩色眼底图像糖网渗出物的自动检测
鸭传染性鼻炎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