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6-01-31孙岩
孙 岩
(铁岭市中心医院,辽宁 铁岭 112000)
依达拉奉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观察
孙 岩
(铁岭市中心医院,辽宁 铁岭 112000)
【摘要】目的 观察及分析依达拉奉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9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组)40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依达拉奉组)40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疾病控制率、脑梗死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进行分别统计及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疾病控制率及脑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也好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较好,对于脑血供等方面的改善作用较为明显。
【关键词】依达拉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效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危害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此类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概率极高,因此对于本病的控制改善研究极多,另外,本病患者的脑血液动力学指标呈现较为异常的状态[1],因此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此方面的控制效果成为评估治疗手段及方式可取程度的重要依据。本文中我们即就依达拉奉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9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组)40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依达拉奉组)40例。对照组的4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3.0±7.4)岁,分类:椎基底动脉系统31例,颈动脉系统9例;发作频率:每周1次及以上者18例,每周1次以下者22例。观察组的40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7~77岁,平均年龄(63.3±7.3)岁,分类:椎基底动脉系统32例,颈动脉系统8例;发作频率:每周1次及以上者19例,每周1次以下者21例。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龄、分类及发作频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以常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主要为给予患者抗凝及改善脑循环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则以常规治疗加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即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以30 mg依达拉奉加入NS中静滴,每天2次,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疾病控制率、脑梗死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Vmax、Vmin及Qmean)进行分别统计及比较,另外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
1.3 评价标准:以患者治疗后相关症状体征完全消失为疾病控制,以患者治疗后相关症状体征未得到明显改善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将研究中的数据以软件SAS6.0进行处理,其中的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处理,其以P<0.05表示比较的数据间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及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对照组疾病控制者29例,疾病控制率为72.50%,发生脑梗死者10例,发生率为25.00%;观察组疾病控制者37例,疾病控制率为92.50%,发生脑梗死者2例,发生率为5.00%。观察组治疗后的疾病控制率及脑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比较:治疗前对照组的Vmax、Vmin及Qmean分别为(35.59±3.85)cm/s、(6.28± 1.12)cm/s及(8.05±0.99)mL/s,观察组的Vmax、Vmin及Qmean分别为(35.61±3.82)cm/s、(6.30±1.09)cm/s及(8.07±0.96)mL/s。治疗后对照组的Vmax、Vmin及Qmean分别为(38.10±4.14)cm/s、(9.21±1.25)cm/s及(9.14±1.11)mL/s,观察组的Vmax、Vmin及Qmean分别为(42.53±4.45)cm/s、(11.40±1.38)cm/s及(11.20± 1.26)mL/s。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对照组的Vmax、Vmin及Qmean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治疗后2周观察组的Vmax、Vmin及Qmean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3 讨 论
众多研究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为脑梗死的概率极高,因此临床对于本病的重视程度极高,此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受损及微循环状态较差的情况,同时脑血流较差的情况也极为明显,因此对于此类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除应重视抗凝及改善脑循环等治疗外,对于脑血流改善的效果也极为重要[2-5]。临床中用于本病治疗的药物较多,依达拉奉是近年来受肯定程度不断提高的一类药物,但是对于本类药物对此类患者综合应用效果,尤其是对于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的改善作用研究相对不足。本文中我们即就依达拉奉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依达拉奉对于此类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及脑梗死发生率均有极高的控制效果,且患者治疗后的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也改善明显,从而肯定了依达拉奉的临床应用效果。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依达拉奉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较好,对于脑血供等方面的改善作用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蔡乃青.依达拉奉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1):24-26.
[2] 刘颖,袁培铎,周正森,等.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2):5-6.
[3] 曾昭贤.老年短暂性脑缺血与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对比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11): 60-62.
[4] 陈娟.依达拉奉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治疗作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0,6(9):111-112.
[5] 柴凤良,高淑兰,肖爱玲,等.依达拉奉治疗首次发病的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2例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25):77.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2-0133-01